在大眾的印象中,中國的對外形象一直都是很低調的。但是,自打去年一枚洲際彈道導彈落到太平洋之后,突然就發覺苗頭不對了。
怎么一向低調的中國,突然變得高調起來了?
原以為一枚洲際彈道導彈打到太平洋只是結束,萬萬沒想到,那卻是一場盛宴的開始。
![]()
打那以后,各種新式裝備層出不窮,一個勁兒的往外掏出來,簡直就是亂花漸欲迷人眼,東風又放花千樹,更吹落,萬千導彈星如雨。
中國變了,以前那個韜光養晦、沉默內斂的君子,選擇在一個關鍵時刻,清晰、有力地展示了他強健的體魄。新型戰機、航母編隊、戰略導彈……這些過去只在傳聞中出現的“國之重器”,如今接二連三地走向前臺,以一種前所未有的直白方式,向世界宣告自身的存在。
尤其是“93閱兵”,我們都在猜測這次導彈的射程會是多少?結果,直接亮出一句話“打擊范圍覆蓋全球”。
亮瞎了眼,有沒有。
這樣簡單直白、毫不掩飾的描述,以前可從沒出現過的。
除此之外,亮相的還有驚雷1、巨浪3等一大批新式武器,完全可以做到“陸海空三位一體”全方位的打擊,看得人眼花繚亂。
當全世界還未從93閱兵的震撼中緩過神來,后續的電磁彈射起飛,又給人一波震撼。
以我的了解,國家的每一次舉動絕不是腦門一熱拍板的。我們看到的任何變化,必定都是經過深思熟慮后的結果。
那么,中國為何開始頻繁的秀肌肉呢?
這種變化絕非偶然。
這不是一個簡單的“秀肌肉”行為,其背后是一場深思熟慮的戰略轉向,是基于對國際局勢的深刻洞察,以及對自身定位的精準判斷。
我們必須認識到,國際社會的溝通語言正在發生質變。
![]()
過去幾十年,我們習慣于一種“戰略模糊”的外交辭令。
實力,我有,但我不說透,留有余地,保持回旋空間。
客觀的說,這種策略在相對和平、各方尚存基本信任的時期是有效的。然而,當最基本的互信被單邊主義、霸凌行徑逐漸侵蝕時;尤其是世界存在潛在大戰的時候,這種“實力模糊”帶來的不再是戰略空間,而是戰略誤判的風險。
我敢肯定的說,在“93閱兵之前”,在中國頻繁秀肌肉之前,哪怕是美國,對中國的實力也存在著嚴重的誤判,更別說其他國家了。
短短一年半的時間,中國的快速發展,尤其是在軍工方面,讓西方世界驚掉了下巴。
以至于現在全世界都搞不清楚一個問題,那就是中國的口袋里到底還藏了多少東西?
我還敢肯定的告訴你。
當今的世界,也就只有古老的中國具備最開明、也是最優秀的政治智慧,主要就是突出在一個“前瞻性”,這是由自身文化屬性和文化基因決定的。
如果你還不明白,那我再簡單的跟你解釋。
在中國,哪怕是一個普通人,他具備的政治智慧都超過其他國家的人。
如果你的仇人,突然哪一天笑著對你說:來我家吃飯,我給你賠禮道歉。
中國人第一反應就會想到,好家伙,這是“鴻門宴”啊!
“鴻門宴”,簡簡單單的三個字,卻是一個歷史壓縮包,中國人只需要想到這三個字,立馬就知道這意味著什么。
就這么一個簡單的例子,管中窺豹,就曉得其中的文化積累了。
好了,言歸正傳。
為什么我們一改往日低調的性格,開始頻繁亮劍了呢?
歸根結底就是一句話:
過于低調容易讓人產生誤判。
我們不得不承認一個事實,這是西方掌握話語權的世界,這個世界被西方輿論包裹了太多年,在他們的選擇性報道之下,很多外國人都以為我們還像幾十年前一樣落后。更離譜的是,居然還真有一部分外國人,到2025年了都還認為我們的腦袋后面有辮子。
![]()
離不離譜?確實很離譜。
他們長期沉浸在西媒構建的“信息繭房”里,對中國的認知嚴重滯后于現實,這種認知偏差是極其危險的,它會鼓勵一些投機主義者進行“切香腸”式的試探。
這樣的形勢之下,很多國家壓根就看不清他們和我們的真實差距。故而,他們會蠢蠢欲動也就很正常了。
菲律賓公務船非法侵入我國黃巖島領海;
印度多次在我國邊境地區挑事;
澳大利亞軍機侵入我國西沙群島領空;
等等,一樁樁,一件件,真的就是蹬鼻子上臉。
這些行為的背后,歸根結底,就是這么一種誤判:即使越線,你也不敢或無力做出強硬反應。
此時,如果繼續保持沉默,只會進一步加深這種誤判,讓對方在冒險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最終可能迫使我們不得不以更高成本來收拾局面。
說真的,這些人就是吃打不吃勸,你只有把他們打疼了,打服了,他們才知道自己幾斤幾兩。
但是呢,咱們又不能直接動手揍,不能直接上手,就只能拿出鋒利的劍:你若聽不懂話,老夫也是略懂一些拳腳的。
所以得亮劍,必須得亮劍。
更何況當今世界已經到了矛盾大爆發的邊緣。
從烏克蘭平原到加沙沙漠,從緬甸叢林到敘利亞廢墟,今天的世界正被戰火撕撕的四分五裂,有些甚至把沖突升級到了核戰爭的邊緣。
毫不夸張的說,這個世界隨時有進入三戰的可能,所以現在就是最兇險的時候。
我們和世界上絕大多數人一樣渴望和平,但如果把和平的希望寄希望于對方不要開槍,那還能叫希望嗎?
所以,得亮劍,必須得亮劍。
當前的“亮劍”,是一種戰略上的“清晰化”處理。
它等于在用一種國際上最通行的“力量語言”,發布一份無可置疑的公告:
我的底線在這里,我的能力在這里,任何誤判都需要你自己承擔后果。
這并非好戰,恰恰是為了止戰。
正如古人云,“以戰止戰,雖戰可也”。
展示足以令任何侵略者望而卻步的力量,是維護和平最直接、也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很多國人并不清楚一個事實,就是我們正處在一個全球秩序動蕩重組的歷史節點。
放眼全球,舊有的世界平衡其實已經出現了裂縫。在新的秩序尚未建立之前,這是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權力真空期”,也是一個規則重塑的關鍵期。
在這樣的時期,大國博弈的一個核心焦點,就是為即將到來的新秩序設定規則。
而規則的制定權,從來都與實力地位息息相關。
中國頻繁展示其在航空航天、電磁彈射、高超音速武器等尖端領域的突破,正是在清晰地表明:
在關乎未來國家安全和發展的核心賽道上,中國已經占據了不可或缺的一席之地。
這意味著,任何試圖將中國排除在外的國際規則,都是不完整、也是不具合法性的。
在我看來,這種展示,是在為未來的外交談判增加至關重要的籌碼。
就是明明白白的告訴世界,無論是應對全球安全問題,還是參與科技標準制定,中國都不是一個可以被忽視、被邊緣化的對象。
![]()
中國的聲音必須被傾聽,中國的利益必須被尊重。
這不是在挑戰現有體系,而是在主張一個多極化世界中,一個主要大國理所應當的地位和權利。
最后,我想說,在中國的傳統文化智慧中,“低調”是一種修養,一種策略。
但當“低調”被曲解為“軟弱”時,它就不再是美德,反而成了引火燒身的誘因。
這些年來,我們見證了一些國家對中國核心利益的屢次試探,其行為一次比一次過分,姿態一次比一次囂張。
這種局面必須被扭轉,而扭轉的關鍵,就在于打破對方的幻想。
殲-35從航母上彈射起飛,東風系列導彈明確其覆蓋范圍,所有這些具體而微的畫面,匯聚成一個宏大而清晰的戰略信號:
中國捍衛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的決心堅定不移。
并且,我們擁有與這份決心相匹配的、日益強大的手段。
在外人看來,這又是一場中國威脅論,而在我們自己看來,這并不是威脅,而是用你明白的方式進行威懾。
這不是尋求沖突,而是預防沖突。
通過主動劃清我們清晰的“紅線”,明明白白的告訴世界,只要你別逾越這個紅線,萬事好商量。
就像當年抗美援朝,我告訴你不要越過紅線,老美只當你開玩笑。
這次打疼了,長記性了。
越戰的時候,我告訴你不要越過紅線,這回還真就沒有跨過紅線了。
看吧,怪不得偉人說他們都是紙老虎。
只有打疼了才知道厲害。
中國劃下的紅線,實際上是在幫助國際社會建立更穩定、更可預測的互動模式。
讓對方清楚地知道行動的邊界在哪里,從而避免因誤判而滑向誰也不愿看到的直接對抗。
這一切的根基,在于中國內在實力的系統性成長。
當然,所有的“亮劍”,其背后都必須有“劍”可亮。
今天我們所看到的這一切,不是憑空變出來的魔術,而是中國幾十年來在科技創新、工業制造和人才培養領域厚積薄發的必然結果。
這是一個系統性能力的體現。
從實驗室的基礎研究,到工廠的精密制造,再到部隊的訓練整合,這是一個環環相扣的漫長鏈條。任何一環的缺失,都無法支撐起如此密集而高質量的成果展示。
頻繁的“亮劍”,在更深層次上,是中國整體國力,特別是科技與工業實力進入一個新階段的“成人禮”。
這是我們向世界證明,中國的發展模式具備強大的內生動力和創新能力,能夠持續不斷地為國家提供最前沿的安全保障。
回顧歷史,中國人可能是世界上最熱愛和平的民族。
我們沒有殖民海外的歷史污點,沒有主動挑起戰端的記錄。
我們最深切的渴望,是國泰民安,是有一個穩定的環境讓我們的人民能夠追求更美好的生活。
但也正因如此,我們比任何人都更清楚地懂得:
和平不是乞求來的,和平是需要有能力來捍衛的。
今天的中國選擇“亮劍”,正是為了這個最樸素、也最崇高的目標——守護和平。
這是我們在告訴世界:我們手中緊握的,不是點燃戰火的火把,而是驅散黑暗、震懾宵小、照亮和平之路的燈塔。
一個更加自信、更有能力的中國,不會是世界的威脅,而將是維護這個動蕩時代全球戰略穩定的至關重要的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