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街上長得普普通通的人比明星臉多得多?是不是“丑”的基因太厲害了,把“美”的基因給擠下去了?咱們老祖宗傳下來的基因,可不是靠長得帥不帥、美不美來決定誰能留下來。
反倒是那些看起來不起眼、甚至有點“土”的特征,往往在進化這場馬拉松里跑得更遠。你以為美貌是王道?其實生存才是硬道理。基因壓根不在乎你上不上鏡,它只關心一件事:能不能活下來,能不能把生命延續(xù)下去。
![]()
人類對“美”的定義,其實是社會和文化堆出來的,不是生物學定的,科學研究早就發(fā)現,所謂的“高顏值”,比如大眼睛、小臉、立體五官,在不同地區(qū)、不同時代的標準差得能繞地球一圈。
非洲某些部落以豐滿為美,歐洲中世紀貴族追求蒼白瘦削,現代社交媒體又捧出一種“網紅臉”。這些審美像流行感冒一樣變來變去,但基因演化可沒空追潮流。它講究的是穩(wěn)定、實用、抗造。
舉個例子,地中海貧血這個遺傳病,致病基因在非洲和南歐特別常見,按理說應該被淘汰,但它偏偏賴著不走,因為攜帶一個拷貝的人對瘧疾有更強抵抗力。
![]()
哪怕這基因會讓人生病,只要能在瘟疫年頭多活幾天,它就有機會傳下去。相比之下,讓你鼻梁高一點、嘴唇薄一點的“美”基因,連個免疫功能都沒有,自然選擇根本懶得看一眼。
再聊聊顯性和隱性,很多人以為顯性基因就是“強大”,隱性就是“弱雞”,這其實是大誤會。顯性只是意味著只要有一個拷貝就能表現出來,不代表它更有優(yōu)勢。比如亨廷頓舞蹈癥,就是顯性遺傳,帶一個壞基因幾十年后就會發(fā)病,痛苦至極。
![]()
可這種基因為啥還在人群里存在?因為它通常在生育年齡之后才發(fā)作,不影響傳宗接代。反觀一些隱性基因,比如讓皮膚白皙的變異,在北歐高緯度地區(qū)反而成了生存利器,有助于合成維生素D。
所以基因能不能留下來,關鍵不是顯不顯性,而是它對你活到生娃、養(yǎng)大娃有沒有幫助。長得順眼可能讓你多幾個追求者,但如果你免疫力差、代謝慢、容易抑郁,再好看也扛不住自然選擇的篩子。
![]()
還有個重要概念叫“平衡選擇”,意思是有些基因雖然單獨看是“缺陷”,但組合起來反而有好處。最典型的例子是鐮刀型細胞貧血。攜帶兩個致病基因的人會嚴重貧血,但只有一個的人幾乎沒癥狀,還能抵抗瘧疾。
所以在瘧疾猖獗的地區(qū),這個“丑”基因非但沒消失,反而越傳越多。科學家通過基因組研究發(fā)現,人類身上至少有上千個這樣的“雙面基因”,它們的存在不是錯誤,而是演化的智慧。
反觀那些純粹為了“美觀”存在的基因變異,比如卷發(fā)、藍眼睛,大多是中性突變,既不幫也不害,能不能傳下去全靠運氣。
![]()
所以從概率上講,“丑”相關的基因之所以顯得“強大”,是因為它們往往綁定了實際生存功能,而“美”更多是副產品,風一吹就散。
過去先天心臟病、糖尿病、高度近視可能讓人活不到成年,現在一臺手術、一支胰島素、一副眼鏡就能搞定。這意味著許多原本會被淘汰的基因,如今也能順利傳下去。
![]()
從進化的角度看,這其實降低了自然選擇的壓力,讓人類基因庫變得更加多樣,也更“包容”。但這不等于“丑”或“美”的基因誰贏誰輸,而是整個篩選機制變了。
未來人類長啥樣?沒人說得準。也許幾百年后,大家都不靠臉吃飯,基因關注的又是別的特質了。
![]()
基因沒有審美,只有適應。它不在乎你上不上相,只在乎你能不能扛過饑荒、瘟疫、寒冷和壓力。
那些被我們稱為“丑”的特征,可能是祖先在惡劣環(huán)境中拼死換來的保命符;而所謂的“美”,很多時候不過是環(huán)境安穩(wěn)后的奢侈點綴,您說是這個理兒不?下次接著聊。
![]()
圖片來自網絡侵聯必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