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國慶,各大熱門、冷門景點都是人山人海,與往年不同的是,今年國慶,中年人群體有兩大反常:同學聚會幾乎消失了,親戚也走動少了。
中年人為何不熱衷同學聚會了?
一轉眼,這個國慶長假已經過去一半了,但是曾經各種初中、高中、大學同學群,在國慶前夕熱衷搞同學聚會的那股子熱鬧勁已經消失在各個同學群里。整個國慶,同學群都是靜悄悄,曾經誓言三年一聚或者五年一聚的同學情,在參加過一兩次之后,久不聯系的情況下,也漸漸淡了。
![]()
有網友感嘆:國慶原本想組織同學聚會,結果近的沒時間,遠的回不來。從網友的反映來看,今年也幾乎沒有多少人聊同學聚會的趣事了,甚至去到陌生的城市,也不愿意聯系同學。這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
![]()
我們知道,在畢業3~5年之內,同學之間的聚會熱情是最足的,那個時候剛剛離開校園不久,同學之間的情誼與共同回憶還在,而且彼此之間在畢業3~5年,大家的差距不太大,剛剛跨國找工作的艱辛,漸漸穩定下來,收入也開始在增長,不少人也開始結婚,但總體上,大家的心態還很年輕,對未來依然充滿憧憬,大家聚在一起,天南海北,過去現在未來暢聊,也是一大人生樂事。
![]()
而在畢業10年之后,人近中年,對同學聚會熱情就漸漸喪失,筆者的大學同學群或許能反映這種現狀,曾經畢業5年的時候,大家聚過一次,聊的喝的也比較開心,曾經約定10年后再聚一次,但是10年之約沒有聚起來,群里的老同學要么沉默,要么說沒時間,再后來,就沒人提聚會。
或許在某個瞬間,突然就不想參加,曾經的“同學情”是青春最美好的注腳,但在工作多年之后,人近中年之后,有些人養活一家子已經精疲力盡,有些人已經擁有一定的資產與資源,大家雖然當時讀的一個專業,但工作后生活軌跡與閱歷都不一樣了。
對于有些人來說,參加同學聚會不僅讓自己陷入階層的差距后的心理失落,也要算一筆經濟賬,來回車費+聚餐AA+伴手禮,夠給孩子報個興趣班了。
飯桌上聊的不再是糗事和夢想,而是房產、年薪、孩子學區房。當飯局變成“跨界交流會”,除了校園舊事,很多事情聊不到一塊了。當共同記憶被反復咀嚼到索然無味,那些一年一次或者幾年一次的尬聊,就漸漸難以再維系了。
中年人的反常:國慶中秋走親戚的少了,欲買桂花同載酒,終不似少年游
與同學聚會變少一同出現的,是走親戚的少了。
今年國慶中秋雙節,月餅、煙酒都不好賣了,一些做了多年月餅生意的參展商感慨說,與去年相比,銷量略有下滑,尤其是年輕人來得比較少。而白酒紅酒都也沒等來熱賣期。
![]()
賣不動背后,是在整個國慶,很多人都是規劃去旅游,甚至小眾的旅游地也越來越火爆,陜北的老寨、云南的小村、貴州的瀑布,都有很多游客,“城在水中”的四川遂寧,廣西小桂林靖西,吉林延吉等等都成為不少人的旅游打卡地。但是很多人寧愿去另一個小城市看風景,也不回老家走親戚。
![]()
于是我們看到,整個國慶,各大景點都爆滿,但走親戚的話題越來越少。曾幾何時,每逢中秋國慶就是走親訪友的“修羅場”。提著特產禮盒走門串戶,從早忙到晚。
有網友感嘆,現在走親戚的少了,煙酒、水果生意也沒以前好。煙火也不放,沒有以前熱鬧。
對中年的我們來說,聯系方式越來越方便,而且有車一族越來越多,走親戚與親人們聯系是越來越方便了,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我們與親人之間的聯系越來越少了。
![]()
這源于,很多人到了中年,就會有一個感覺,過去覺得有意思的事情,現在漸漸覺得沒意思了,過去一幫親戚朋友喝酒聚會吹水的場景,在中年人身上,也少了很多,這其實是快樂反饋機制失效了。
對于大部分中年人來說,現在兩眼一睜就是想著賺錢,賺錢這件事本身給中年人帶來的不是快樂,而是煩惱,因為沒有啊,有也不多,能把家里老小的衣食住行打點好就不錯了,很多中年人為了碎銀幾兩,每天操心得都睡不著覺。
在今天80、90后的小時候,走親戚是一件快樂與難忘的事情,那時候親屬或家族朋友來往頻繁,就是鄰居們也時常走動,過節走動就比較多了。有時候,一件禮物會被轉送很多家,還有概率會到自己的手中。
但現在,親戚們不是年紀過大,就是天南海北相隔太遠。當大家都在各種工作的地方買了房,家離的遠了,感情就會疏遠,話題也聊不到一塊了。因為大家的生活已經是兩個不同的世界,沒有共同的生活經歷,自然感情上的共鳴與親切感就慢慢也少了。
結語:
人到中年,都會有一個共同的感受,就是朋友越來越少,與過去那種熱鬧嬉笑打鬧的生活漸漸告別,回歸到自己的小家庭,但卻又時常懷念過去的舊時光,但同時又會意識到,自己與過去的老友、親戚們的心理距離在慢慢變遠了。
![]()
我們身處這個時代,是一個快節奏的時代,大家平時都忙著掙錢養家糊口,沒有多余的時間,停下來,去跟過去的老朋友,親戚們熟絡熟絡感情。有時候大家抱著互相不打擾對方的心態,感情就會越來越淡。
但心里始終還是有一塊柔軟的地方,懷念曾經“滿桌人笑,滿院月光”的熱鬧。只不過,這種場景很難再回去了。
中年人的疲憊感,體現在國慶這樣的長假,同學聚會消失,親戚也走動少了,背后是中年人的心態變化,正所謂,欲買桂花同載酒,終不似,少年游。少年時期熱衷的,中年之后,都變了味。
這看起來有點喪,卻是不少中年人的現狀,這其實也是城市化進程帶來的距離與疏離感,中年人其實需要改變,打破這份距離與疏離感,積極生活與社交,敞開心扉,與那些見證我們青春的人見見面,聚聚會。但問題是,世界在變,人也在變,以后無論是走親戚,還是同學聚會只會越來越少,這或許是我們這一代人,需要接受并逐步適應的現實了。
作者:王新喜 TMT資深評論人 本文未經許可謝絕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