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部藝人全年拍戲不足30天,平均收入暴跌!
曾經在熒幕上刷臉的熟面孔接不到主角戲,連男三女四的配角都要跟新人搶。
中年演員拿著多部代表作,卻能半年沒進過劇組。
![]()
2025年的內娛,早已不是“成名即躺贏”的時代,一場無聲的洗牌正在進行,最難受的莫過于卡在中間的腰部和中年演員。
在很多人印象里,明星就算不紅,家底也夠吃好幾年,怎么都比朝九晚五擠地鐵的普通人強。
![]()
但現實是,演員這行早就不是鐵飯碗,尤其是腰部藝人,處境比想象中艱難得多。
這些藝人大多有幾部能叫上名字的作品,混了個臉熟卻沒達到頂流的號召力,像陳小紜、喬欣、谷嘉誠這些名字,觀眾看到會覺得眼熟,但真要讓他們扛起一部劇的收視,平臺又沒信心。
![]()
某影視公司的選角導演透露,現在平臺都有自己的“主演庫”,腰部藝人基本進不去,長劇投資一縮再縮,能拿到的角色少得可憐。
之前接觸過一部古偶劇的女四號,團隊本來覺得戲份少但至少有曝光,結果臨開機被換成了某資本方推薦的新人,連個正式的解釋都沒有。
更無奈的是,很多腰部藝人放不下身段,覺得自己好歹有知名度,不愿去搶小配角,也拉不下臉拍短劇,最后就卡在中間進退兩難。
![]()
比腰部藝人更焦慮的是中年演員,他們上有老下有小,房貸車貸壓身,卻偏偏遭遇事業瓶頸。
劉濤的經歷很多人都知道,手握《瑯琊榜》《歡樂頌》這些國民度極高的作品,照樣有240多天沒進組,采訪時坦言不是不想拍,是真碰不到好項目,有的劇本談著談著就沒下文了。
![]()
宋丹丹的黃金期更讓人唏噓,35到48歲本該是演員最出成績的年紀,她卻沒接到過正兒八經的好角色。
找上門的不是讓她再演“劉梅式”的媽媽,就是蹭她之前的角色紅利,她珍惜口碑不愿消耗自己,只能硬扛著沒戲拍的日子。
![]()
要知道,中年人的壓力遠比年輕人具體,一家人的生計都扛在肩上,沒收入的日子每過一天都是煎熬。
就連有代表作的演員也難逃困境。
孫陽之前跟金晨組CP小火了一把,還演了《長安的荔枝》這樣的好作品,可誰能想到他最窘迫的時候連話費都交不起。
![]()
鄭國霖在《武媚娘傳奇》里演的李治深入人心,現在卻轉行去做文旅,穿著龍袍在景區扮演李世民,跟游客合影互動,被人說“自降身價”,可他心里清楚,能光明正大賺錢養家,沒什么丟人的。
演員們的困境,說到底是整個行業出了問題。
![]()
最直觀的就是影視行業的寒冬,減產成了常態。
長劇投資大幅縮減,平臺把錢更多投向了低成本、快回報的短劇,2025年短劇投資占比已經升到了行業總投資的35%。
可短劇大多預算有限,對演技要求不高,還愛用新人,腰部和中年演員的主力戰場一下就萎縮了。
![]()
綜藝這條路也不好走,對比2023年,各大平臺的綜藝節目數量砍了超過40%,很多藝人靠綜藝刷曝光、賺快錢的路被堵死了。
中小經紀公司更是成片倒閉,倒閉率同比漲了28%,這些公司本來就沒能力拿到大項目,只能靠零散的角色養活藝人,公司倒了,藝人自然就散了。
更核心的問題出在內容創作上。
![]()
現在資本和平臺都盯著流量,哪個題材火了就瘋狂復制,甜寵劇火的時候全是霸道總裁愛上我,懸疑劇火了又扎堆拍密室逃脫,導致題材嚴重同質化。
這種創作模式下,好項目越來越少,資本還總愛硬捧“關系戶”。
吳剛帶兒子吳羽卿進《狂飆》就是例子,結果兒子演技不行沒被認可,反而連累吳剛落了個“資源咖”的罵名。
![]()
這些星二代和資本家的親屬占了角色,普通演員的機會自然就少了,中年演員夾在中間,連口湯都喝不上。
為了活下去,演員們只能各想各的辦法,短劇成了不少人的選擇。
![]()
劉曉慶算是第一批吃螃蟹的,接連拍了《萌寶助攻:50歲婚寵》《天降福星》,沒想到收獲了不少好評,觀眾說“沒想到她這么接地氣”。
![]()
韓棟以前一年到頭待在橫店拍長劇,現在也轉去拍短劇,今年9月上線的《一枕槐安》,雖然是“京圈太子爺追妻”的狗血劇情,但他的演技確實碾壓新人,妥妥的降維打擊。
![]()
不過短劇也不是完美的出路,現在的短劇市場同樣陷入了同質化陷阱。
截至2025年9月,熱門短劇中189部帶“總裁”字樣,109部有“夫人”設定,還有“三分鐘收購公司”“百億財富自由”這種夸張橋段,甚至出現“一胎99子”這種違背常識的劇情。
60%的短劇劇情不是雷同就是質量堪憂,觀眾早就審美疲勞了。
好在國家廣電總局已經開始專項整治,還建立了分類管理制度,逼著行業往精品化走。
![]()
除了拍短劇,更多演員選擇跨界求生。
中戲畢業的演員史元庭,之前因半年無戲可拍,靠“泰山陪爬”賺錢,收費699元一天,一周能接6單。
后來他干脆承包了五常市民樂朝鮮族鄉的稻田,種起了“稻花香2號”大米,從插秧到收割全程參與管理。
他的稻田因為品質好,還被京東超市看中,成為京東的五常大米基地,全程包銷,預售一下就破了10萬單,算是把副業做成了主業。
演員說到底也是一份職業,和普通人一樣要面臨行業變化,要為“飯碗”發愁。
這場失業潮對他們來說是危機,也是重新審視自我價值的機會。
等到行業徹底走出寒冬,留下的一定是那些愿意深耕演技的演員,和愿意打磨內容的制作方。
到那時,內娛丟掉的觀眾信任和行業未來,才能慢慢找回來。
畢竟,無論是明星還是普通人,能靠本事吃飯的人,永遠不會被時代拋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