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老齡化程度不斷加劇,“一人住院、全家奔波”成為許多家庭的真實寫照。家屬請假陪護帶來的身心壓力,一直是影響就醫體驗和家庭生活的難題。
原標題:紓患者家屬憂 解陪護奔波難
我市啟動免陪照護試點,專業化服務讓病患家庭告別“一人住院全家忙”
![]()
護士(右)與醫療護理員(左)為患者做康復訓練
隨著老齡化程度不斷加劇,“一人住院、全家奔波”成為許多家庭的真實寫照。家屬請假陪護帶來的身心壓力,一直是影響就醫體驗和家庭生活的難題。為貫徹落實相關決策部署,進一步改善患者就醫體驗,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根據《甘肅省免陪照護服務試點工作方案》要求,我市確定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為首批服務試點醫院先行試行的“免陪照護”服務項目于近日啟動。
這項惠及百姓、溫暖民心的舉措落實以來,獲贊無數,已累計為數十位患者及家庭提供服務。“不用守在醫院、不用熬夜陪床”成為家屬們最直觀的感受。采訪中,市一院有關負責人表示,醫院將以此次試點為契機,持續深化人文醫院建設,不斷優化服務模式,在應對人口老齡化、提升醫療服務質量、改善患者就醫體驗方面做出更多探索。
專業照護新模式:
家屬陪床成“過去式”
近日,記者來到市一院神經內科病區。該病區與腫瘤外科同時作為首批試點的“免陪照護”示范病房,正探索建立以“減輕患者陪護負擔、提升臨床護理服務質量”為核心,“護士主導、護理員輔助、智慧賦能”的住院照護新模式。
“張護士,我家老高今天狀態怎么樣?早餐吃了多少?我下午來看他,需要我帶什么東西嗎?”近日,市民王阿姨通過微信給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神經內科護士張娟發來消息,不一會兒,她收到了回復,附帶的視頻里,王阿姨的老伴躺在床上,護理員尚曉紅正幫他調整床頭,語氣輕松地說:“高大哥,我幫你把床頭抬高,咱們喝點水。”
按照以往慣例,老伴王阿姨早早就收拾行李“駐扎”在病房陪床了,她白天喂飯擦洗、輔助康復,晚上睡在硬邦邦的折疊床上守著病床,生怕丈夫突發意外。“家里還有老人要照顧,我自己腰也不好。老頭每次住院累得我直掉秤。”王阿姨對記者說。
令王阿姨意外的是,辦理住院手續時,護士告知她老伴符合“免陪照護服務”條件——按照規定支付一定費用,不用家屬陪床,由護士負責病情監測和康復指導,還有專門的醫療護理員開展包括“助餐、助浴、助行、陪伴”在內的生活照護。
起初,王阿姨還有些不放心,因此高叔叔住院前兩天她特意在病房里多停留,親眼看見護士給老伴做肌力評估、檢查言語清晰度,詳細叮囑護理員諸多注意事項;護理員則幫老伴擦臉、整理床鋪。“比我照顧得還細致,我懸著的心一下子就放下來了。”王阿姨欣慰地說。
患者家屬:
省時省力更省心
“免陪照護服務最直接的好處,就是讓我不用‘釘’在醫院里了。”在市一院腫瘤外科,記者見到了患者楊先生的女兒。她坦言,父親住院前,她最擔心的就是“陪床”問題,自己平日里請假難,家里還有上學的孩子需要照顧。“現在每天上班間隙,我只要看一眼護士或者護理員發的消息,就知道父親的情況,下班后去病房陪父親聊聊天、按摩擦洗,1小時就能回家,既不耽誤工作,又能兼顧家庭,還盡了孝心。”
更讓楊先生女兒滿意的是服務的“專業性”,她告訴記者:“護士和護理員比我考慮得更周全。護士會根據父親的恢復情況,教他做簡單的康復動作。父親術后不能彎腰,護理員會幫他剪指甲、擦身子。上周父親說想吃家里做的飯,我帶來后,護理員加熱后喂他吃,比我還細心。這項服務真正做到了讓患者家屬省時省力省心。”
醫療護理員:
做護士的可靠“助手”
“可能會有人認為我們只是護工,其實我們的定位并不是普通意義上的護工,而是‘護士助手’,我們所有工作都要在護士的指導下開展,核心是幫患者解決生活上的不便,讓護士能專心做護理工作。”持證上崗的醫療護理員鄭芳玲告訴記者。
在對患者張大爺的照護中,鄭芳玲的工作看似瑣碎,卻處處離不開護士的指導,她說:“每天上班前,護士會跟我交代當天的重點——比如今天要重點協助大爺下床活動,注意觀察他的步態;喂飯時要提醒他細嚼慢咽,避免嗆咳。如果遇到不確定的情況,比如大爺說有點頭暈,我會先扶他躺下,然后立刻找護士評估,絕不會自己判斷處理。”
鄭芳玲說,之前很多家屬陪床時,因為不熟悉醫院流程,經常手忙腳亂。有的家屬不知道怎么調試病床高度,有的喂飯時沒注意患者的吞咽情況,反而增加了護理風險。“現在我們幫著做這些事,家屬不用操心,護士也更省心。”
管理者施策:
智能+專業 筑牢安全線
市一院護理部主任、主任護師吳惠霞介紹,“無陪護”病房并非無人陪護,而是通過護士+規范化培訓的醫療護理員協同模式,代替家屬承擔患者住院期間的生活照護,實現“不用家屬陪護或陪而不護”的服務轉型。“這種模式既保留了人文關懷,又注入了專業力量。為支撐這一創新模式,醫院構建了全方位保障體系,制定了由院領導直接負責的‘免陪照護服務工作方案’,統籌協調多部門。組建專業照護團隊,通過制定相關制度、規范,確保護理服務同質化、標準化。”
神經內科護士長、副主任護師陶艷告訴記者,神經內科“無陪護”病房引入了Care+智護監測墊,能精準進行壓力實時監測與護理跟蹤。站在病房里,記者看到了護士手機上的這套“智慧賦能”系統顯示著30床孔叔叔的心率、呼吸、睡姿及體位等監測結果。如果發生危險,病人還可以通過拍打床墊觸發SOS警報。
吳惠霞告訴記者,醫院試點推行免陪照護服務,核心前提就是把醫療安全放在首位,用專業守住安全底線。從護理管理角度,醫院做足安全保障工作,所有參與服務的醫療護理員,必須先通過職業技能培訓、拿到證書,再經過120學時的專項考核——從幫助患者翻身等基礎操作,到識別異常生命體征、配合護士應急處置,每一項都要達標才能上崗,確保他們“懂安全、會應急”,真正成為護士的可靠助手。推行至今,試點科室沒有發生一起因照護不當引發的安全事件。未來醫院會繼續優化安全流程,讓免陪照護既省心,更安心。
◆記者手記
在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神經內科病房走廊里的“免陪照護服務須知”海報前,不時有家屬駐足瀏覽。“很多家屬誤以為‘免陪’就是‘無人管’,其實恰恰相反,它是‘更專業的管’。”采訪中管理人員的這句話,或許正是免陪照護服務的核心意義,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讓住院患者得到更專業更規范的護理,讓家屬告別“陪床奔波”,真正實現“住院不擔心,家屬更放心”。
記者在市衛生健康委采訪時了解到,啟動免陪照護服務試點,就是為了解決住院患者“家屬陪床難、奔波累”的痛點,同時提升住院護理的專業性和規范性。此次選擇公立綜合醫院作為試點,主要考慮其護理團隊成熟、床位數充足,能更好地保障服務質量。
記者與患者家屬聊天中,大家都在說“免陪照護太實用了”。希望這個服務能盡快推廣,讓更多家庭從沉重的照護負擔中解脫出來,重拾正常的生活秩序。
期待這項溫暖而專業的服務在試點中不斷打磨,提高服務質量,完善流程,建立可復制、可推廣的長效機制,早日成為更多患者和家庭的安心之選。
本報記者 劉曉芳 文/圖
來源:蘭州日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