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 | 沈天香
編輯 | 李國政
出品 | 幫寧工作室(gbngzs)
10月7日,國慶中秋雙節行近尾聲,武漢某汽車4S店一名售后服務專員在社交平臺上,分享了她的假期日常——從晨光到星夜,她奔波于武漢、黃岡、孝感、仙桃等地,為車主提供服務。
這份連軸轉的忙碌,是雙節期間汽車出行鏈保障端的一個縮影。
長假出行歷來是全民關注的焦點。無論是社交媒體上曬出的沿途風景,還是高速公路“堵友”吐槽,抑或各大景區周邊飽和的車流,都印證著假期出行熱度。
這種熱度有實打實的數據支撐。交通部數據顯示,今年雙節假期(10月1-8日),累計全社會跨區域人員流動量預計達24.32億人次,其中公路人員流動量預計突破22.47億人次,同比增長6.5%。
這相當于全國近1.6倍人口選擇公路出行。
![]()
然而,在龐大的出行需求背后,是層出不窮的車輛問題:停車場莫名自燃的新車、意外失控的智能輔助駕駛、服務區排到絕望的充電隊伍……這些糟心事不僅讓車主的假期體驗大打折扣,也暴露了汽車行業在產品、基礎設施、應急服務等方面的諸多漏洞。
![]()
高速路充電“逢假必緊”
一邊是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在不斷提升,另一邊是充電難依舊困擾假期出行,成為比道路擁堵更讓車主頭疼的糟心事。
國家電網數據顯示,今年雙節假期首日,全國超過1/3的高速服務區充電樁滿負荷運轉。
為緩解這一問題,一些熱門服務區紛紛拿出應對方案。比如湖南的官莊服務區、江西的廬山服務區等站點,實行“叫號充電和限充80%”規則,每輛車充電至80%后強制斷電,確保有更多車主快速補能。有的服務區安排工作人員引導燃油車不要占用充電車位,甚至設置“新能源車專用通道”。
即便如此,仍有車主吐槽“充電比加油難10倍”,還有網友調侃道:“買新能源車時,想的是告別油費;過節時,才發現躲不過長時間排隊。”
![]()
其實,從數據來看,我國充電基礎設施建設已取得不小進展。2025中國汽車充換電生態大會上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8月底,全國充電基礎設施(槍)總量達1734.8萬個。車樁比降至2.5:1,平均每5輛電動汽車就有2個充電樁。
會議期間發布的《高速公路服務區充電基礎設施建設發展報告》顯示,全國建成電動汽車充電設施的高速公路服務區共計7206個,占高速公路服務區(8051個)總數的89.5%,意味著絕大多數高速服務區都能提供充電服務。
這些數據在一定程度上說明,當前我國已經建成了全球規模最大、覆蓋最廣、類型最全的充電基礎設施體系,完全能滿足人們日常通勤、短途出行的充換電需求。
然而,為何一到長假,充電難就集中爆發?癥結在于供需錯配。
一方面,我國人口基數龐大,如今年雙節期間公路出行人次突破22億,新能源汽車單日流量超1250萬輛,大量車輛集中涌向高速服務區,導致局部區域充電樁瞬時過載。
另一方面,平日空置率高、節假日超負荷的“啞鈴型”問題始終存在。
以湖南官莊服務區為例,平時這里每天僅服務20-30輛新能源汽車,但雙節期間日均激增到200輛以上,供需差距達10倍,充電樁即便24小時運轉也難以滿足需求。
如同高速公路“逢假必堵”的老大難問題,充電樁“逢假必緊”的困境在短期內也難徹底解決。
雙節假期前,交通運輸部門和國家電網已提前布防。國家電網篩選出5667個重點保障站點,提前巡檢排障;交通運輸部門對全國最繁忙的充電服務區進行梳理,要求這些服務區一區一策,提升充電服務能力。
從實際情況來看,政府、車企、充電服務商應加強京滬、沈海、長深等干線高速充電樁數量布局,并建立假期調配預案。作為車主,應做好出行預案,盡量避開充電高峰,比如通過導航APP查詢充電樁實時排隊情況,盡量避開充電高峰,避免扎堆補能。
![]()
阿維塔深陷安全羅生門
如果說充電難影響出行效率,那安全問題則直接牽動廣大車主的神經。
雙節期間,阿維塔汽車發生起火事件,不僅讓該品牌車主揪心,也再次將新能源汽車安全問題推到聚光燈下,成為對該行業的一次集體性的安全拷問。
根據相關公開信息,10月5日,在福建省寧德市三沙鎮東壁村海濱停車場,一輛僅行駛1066公里的阿維塔06增程版在靜止狀態下突然起火,并殃及周邊7輛汽車,所幸無人員傷亡。
![]()
事件發生后,阿維塔團隊第一時間抵達現場協助用戶處理問題,配合有關部門處理火情,并提供完整的車輛數據,配合消防部門開展火調工作。
10月9日下午,阿維塔官方發布聲明稱:根據當地相關部門的最新反饋,起火發生在副駕駛座椅位置,火災發生時,電池包的電壓、溫度、氣壓均正常,排除動力電池、驅動電機、高壓電控故障等導致起火。可能導致起火的其他原因,相關部門正在進一步查驗中。
這表明,具體起火原因仍是一個謎。
![]()
此前,10月1日,已有一輛純電車起火。一名疑似車主發視頻稱,其在高速智駕領航輔助(NCA)狀態下,因未能識別橫穿馬路的動物而偏離車道,而引發事故,最終車輛起火燃燒。據其描述,疑似因“磕到底盤電池包”引發起火。
目前,社交平臺上相關視頻已被刪除,涉事廠家也未對此事件表態。
但在網絡上,關于“智駕輔助系統失效”“電池包防護不足”的討論一直發酵,有網友質疑阿維塔的安全設計;也有聲音認為,“車主操作或外部因素才是主因”。
過去,阿維塔一直強調技術實力與產品安全性,如阿維塔06宣傳“玄甲安全架構”包含9層電池熱防護等。
此次起火,盡管廠家作出相關聲明,但仍舊難免讓消費者對其自稱高端、安全的品牌形象產生質疑。
![]()
“烏龍”事件
212越野發生的一起安全事故,則引發一場品牌身份“烏龍”。
10月1日,在中國汽車城市攀爬賽宣恩站,一輛車身貼著“212”標識的越野車在爬坡過程中發生翻車,A柱嚴重變形。涉事視頻在社交平臺上引起廣泛傳播和討論,引發網友對越野安全與產品質量的質疑。
有意思的是,有些媒體及網友將涉事車型誤認為北汽212、北京汽車212、北京越野212等。
![]()
對這些關系感到迷糊的,不只是普通網友。今年9月底,在北京越野的一次活動上,一位資深汽車媒體人、新華社原高級記者現場詢問212與北汽方面的關系。
這一次,北汽集團不得不站出來,發布聲明澄清:涉事212汽車為北京汽車制造廠有限公司于2024年推出的車型,與北汽集團及旗下品牌北京越野無關;該企業屬于山東魏橋新能源汽車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與北汽集團無任何股權或產權關系。
這并非北汽集團首次澄清這類輿情。之前,該集團也發文說,北京汽車制造廠有限公司是一家生產基地主要位于山東青島的民營企業,與北汽集團無股權關系、產權關系,北汽集團不對相關產品售后及服務承擔任何責任。
另一起“烏龍”事件,則與智能汽車操作有關。
10月3日,小米汽車對一起意外事件作出公開說明。
事情起源于今年雙節前一天。9月30日,山東威海一名小米汽車車主發布視頻,反映其停在門口的車輛突然自行啟動并駛離現場。該視頻話題很快登上微博熱搜,并在網上引發熱議。
視頻顯示,事發時車輛停在一門店門口,車主與一名女子在室內,隨后車輛突然啟動并開走,車主立即追了出去。事發后,車主聯系小米汽車客服,對方稱可能是誤觸到了手機,導致車輛啟動。
小米公司發言人10月3日表示,調查過程中征得用戶同意后,獲得了車輛后臺數據授權和擁有車控權限的兩部手機端操作日志(兩部手機分別是女車主的iPhone 16 Pro和男車主的iPhone 15 Pro Max,對應設備型號標識符分別為iPhone 17,1與iPhone 16,2)。
車輛后臺數據顯示,在用戶描述的時間窗口中,車輛收到iPhone 15 Pro Max發出的泊車輔助指令,導致車輛激活泊車輔助功能(激活條件是車輛要在手機藍牙連接近距離之內),并啟動泊出車位。
![]()
這起“烏龍”事件提醒廣大車主,智能新能源車功能甚多,特別是智能輔助駕駛等,容易誤操作,務必小心。
這也提醒車企在開發智能功能時,應當更加注重安全設計。
從充電難的供需矛盾到多起安全事故的爭議,這個雙節假期暴露的汽車行業問題,不僅影響著消費者的出行體驗與安全保障,也在考驗著車企的產品實力與責任擔當。
如何解決基礎設施的“潮汐式”供需難題、如何筑牢車輛安全防線、如何在事故發生后及時回應公眾關切……這些亟待行業共同探索與解決。唯有如此,才能推動汽車行業健康發展,讓消費者出行更安心、更順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