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華僑報》記者 喬聚
![]()
10月8日下午,秋意正濃的日本東京迎來了一場別具韻味的文化盛會。由日本中國茶研究所、日本東方出版社、《人民日報海外版》日本月刊與《日本華僑報》聯(lián)合主辦的“與《茶經》的再會——從日中茶文化原點放眼未來”的茶會交流活動,在東京中國文化中心溫馨舉行。
![]()
活動由《人民日報海外版》日本月刊總編輯、日本東方出版社總編輯蔣豐主持。他在開場致辭中回顧了自己旅日37年經歷,指出一種僑界文化現象——“在日本的華僑華人社會中,各種社團活動日益活躍,但與‘茶’有關的團體與活動卻少之又少。‘吃飯’的活動越來越多,而‘吃茶’的文化卻逐漸淡出。”
蔣豐總編輯表示,今年7月,日本東方出版社出版了中國茶文化學者楊多杰主編、中國書店出版((2024年8月第一版)的《明刊問奇閣本<茶經>》)的日文版,希望以此喚起日本民眾對中日茶文化交流的學識與情感的共振, 也借此重振日本華僑華人“以茶會友”的傳統(tǒng)茶文化。
![]()
在熱烈的掌聲中,東京中國文化中心主任羅玉泉先生首先致辭。他表示,茶不僅是中國的文化符號,更是中國包括與中日兩國在內的世界各國進行“和合之美”交流的重要媒介。近年來我們多次邀請浙江省、福建省、云南省、安徽省到日本舉行茶的品鑒會,促進來中日兩國的茶文化交流。這次借助《茶經》日語版的出版,借助“大咖”楊多杰老師到來,我們希望進一步推助中日茶文化的交流。
![]()
隨后,旅日著名華人作家莫邦富致辭。他以自己四十年觀察日本社會的經歷,特別通過初到日本時喝“涼茶”的事例,介紹了中日茶文化的差異以及親眼目睹的中日兩國茶在海外的推廣。他希望借助這次與《茶經》“再會”的機會,旅日華僑華人要用自己的行動譜寫新《茶經》。
![]()
原日本時事通訊社紐約支局局長岡野龍?zhí)稍谥罗o中表示,不久前,我們剛剛邀請中國茶文化學者楊多杰到日本記者俱樂部做了講演,反響十分強烈。今天在這里又與《茶經》“再會”,不僅讓我想到那個日本遣唐使前赴后繼到中國學習的時代,想到日本的入宋僧、入元僧、入明僧從中國向日本傳播茶道的往事。
他還表示,自己的老家在日本茨城縣,那里是江戶時代水戶藩所在地。當年,水戶藩藩主不僅崇拜漢學,還講究“以茶治國”,許多與茶有關的遺跡都還存在,這也都是中日茶文化交流的歷史證明。
![]()
接下來,中國茶文化學者、日本中國茶研究所所長楊多杰發(fā)表主題演講。他不僅介紹了最新出版的《明代問奇閣刊本〈茶經〉》日文版的研究成果,還講述了他多年來在中日茶文化比較研究中的體會。
楊多杰指出:“日本的茶道源自中國的茶禮,但在千年傳承中形成了獨特的美學。今天我們重新翻閱《茶經》,不是為了復古,而是希望在新時代中,找到‘茶’作為文化連接點的現代價值。”他希望與會者既能夠像中國宋代詩人林逋那樣“閑看《茶經》憶古人”,更要從茶中感受到中日兩國的“一甌春色兩相親”。
楊多杰特意宣布了一項令人振奮的消息,中日雙語版《日中茶界》雜志即將創(chuàng)刊,日本東方出版社也將系列出版有關介紹茶文化的書籍,旨在成為中日兩國茶文化研究者、茶人及愛好者的交流平臺。這個消息引起現場熱烈掌聲。
![]()
隨后,楊多杰代表日本中國茶研究所向東京中國文化中心贈送《明刊問奇閣本<茶經>》的日文版等書,以表達對東京中國文化中心推動中日文化交流的謝意。
儀式環(huán)節(jié)結束后,進入令人期待的“自由茶敘”時間。東京中國文化中心特別準備了精致的中式茶點與日式茶果,現場茶香繚繞、琴聲悠揚。
嘉賓們手中端著熱茶,笑聲與討論聲交織在一起。有人交流各自鐘愛的茶類,有人分享與日本友人因茶結緣的故事;還有嘉賓提出,希望將此類“文化茶會”常態(tài)化,在東京乃至關西地區(qū)定期舉行,形成新的僑界文化品牌。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