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8日,美國前總統特朗普宣布,以色列與哈馬斯已達成人質交換協議,以色列將逐步撤軍。持續緊張的加沙局勢終于露出一線曙光。更令人意外的是,一向與美國對立的哈馬斯公開感謝特朗普的“斡旋與調停”。這一突破性進展僅用三天談判便塵埃落定,與此前多方調停的僵局形成鮮明對比。為何特朗普能迅速破局?
![]()
特朗普政府的成功,首先源于美國對沖突雙方無可替代的影響力。對以色列,美國不僅是傳統盟友,更是其生存與發展的基石。從軍事援助到外交支持,以色列的國防安全與地區行動自由高度依賴美國。若失去美國支持,以色列在中東的孤立將急劇加深。
對哈馬斯來說,美國作為巴勒斯坦最大援助國,美國可切斷經濟命脈;同時,美國能施壓卡塔爾等海灣國家停止對哈馬斯的資金與政治支持。這種“胡蘿卜與大棒”并用的策略,使哈馬斯不得不權衡妥協的必要性。相比之下,其他國家如埃及、卡塔爾雖能溝通哈馬斯,但缺乏對以色列的約束力;歐洲國家雖呼吁和平,卻無實質杠桿。唯有美國能同時撬動雙方,這是調停成功的根本前提。
![]()
特朗普的斡旋策略核心是“以戰止戰”——通過強化軍事壓力迫使對手回到談判桌。這一理念與歐洲國家的“立即停火”主張截然不同。
歐洲國家曾多次呼吁以色列無條件撤軍、承認巴勒斯坦建國,但特朗普認為,在哈馬斯未徹底屈服前輕言停火,只會縱容其利用人質作為“政治盾牌”,導致沖突無限期延長。相反,美國支持以色列以軍事行動清除哈馬斯威脅,同時明確釋放人質為撤軍前提。這種堅定立場迫使哈馬斯認清現實:拖延只會招致更嚴厲的打擊,而妥協反而可能換取生存空間。
特朗普曾直言:“軟弱無法換來和平,只有實力才能贏得尊重。”這種戰略定力避免了歐洲式調停中常見的“妥協-破裂-再沖突”循環,為短期突破奠定基礎。
特朗普調停的另一關鍵,是對盟友與對手一視同仁的施壓策略。對歐洲盟友,特朗普公開批評其“承認巴勒斯坦”的提議,指責這種“政治天真”只會助長極端主義。他甚至強硬要求英法等國調整中東政策,以符合美國戰略利益。
對以色列,美國也未一味偏袒。例如,在以色列越境空襲卡塔爾后,特朗普當場要求內塔尼亞胡向卡塔爾道歉。這一舉動既安撫了阿拉伯國家,也向哈馬斯傳遞信號:美國有能力約束以色列,進而增強哈馬斯對協議的信任。
這種“對事不對人”的態度,反而強化了美國的公信力。哈馬斯意識到,特朗普既能向以色列施壓撤軍,也能保障協議執行,因此更愿意接受調停。
特朗普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其“美國優先”戰略在中東的延續。通過聚焦現實利益而非意識形態,美國跳出了傳統調停的道德桎梏,以結果為導向推動談判。
對以色列而言,特朗普的“以戰促和”既滿足了其安全需求,又通過撤軍承諾為其留下政治轉圜余地;對哈馬斯而言,盡管協議未滿足其全部訴求,但至少實現了部分目標(如以色列撤軍),同時避免了更致命的軍事打擊。更重要的是,特朗普將卡塔爾等中東國家拉入協調網絡,形成地區利益捆綁,使哈馬斯難以孤立應對。這種“多邊施壓+雙邊突破”的模式,為未來中東危機處理提供了新范式。
盡管人質交換與撤軍協議為加沙帶來短暫安寧,但中東和平之路仍充滿挑戰。哈馬斯的妥協是否意味著其戰略轉向?以色列的撤軍是戰術調整還是戰略收縮?這些問題仍需觀察。 然而,特朗普的斡旋證明了一點:在中東這片復雜土地上,調停者既需擁有無可替代的影響力,也需具備摒棄“政治正確”的勇氣。或許正如他所言:“和平從不來自軟弱,只源于力量的平衡。”這一理念的成功實踐,無疑將為未來大國介入地區沖突提供重要借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