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月的舊金山,陽光刺眼。
OpenAI開發者日現場,奧特曼語氣平靜,卻拋出四個可能摧毀也將重構當今社會與商業秩序的新物種:
Apps SDK,能讓任何人用自然語言創建和使用應用軟件;
AgentKit,可構建和管理多智能體系統的開發框架;
Codex,讓任何人能讀懂代碼并自動編寫、修復和測試代碼;
Sora 2,用一句話生成視頻的新一代模型和短視頻社交應用。
這標志著OpenAI不再只是一個模型公司,而成為一個“用自然語言驅動生產力”的智能體(Agent)平臺。
![]()
過去兩個星期,我已經用多個編程智能體(Agent),一個人、零基礎,開發出了一個復雜的幾萬行代碼的策略開發系統。這個系統在過去需要雇傭三個人、兩個月都不一定完成,還問題頻出。而現在,我獨立完成,成本僅僅是一個月10美元的訂閱費。
回顧歷史,互聯網提供的信息工具屬性,讓每個人有機會成為“自媒體”。2000年代的博客,2010年代的微博與公眾號、朋友圈,再到短視頻時代的抖音與快手,我們經歷了“人人皆媒體”的時代。由此催生了直播帶貨、表達爆發,以及文化形態重組。
這些影響已經滲透到每一個行業、每一個毛孔,哪怕是任何一個微小的賽道,都能在社交平臺上找到大量的內容創作者。
現在,AI所釋放的生產力屬性,則有機會讓每個人成為“自開發”“自公司”“自團隊”乃至“自一切”。一個人寫出代碼、產出軟件、落地產品,在任意行業完成生產閉環。這種影響,不是自媒體的百倍,而是千倍、萬倍。
如果OpenAI四個新物種真能走通,我們將不再使用大公司做出的軟件,就像我們不再看電視和報紙一樣,而是轉向由無數個體開發出的“自產品”世界。因為,“自產品”能分分鐘迭代,更能理解個性化的、每時每刻的用戶需求。
回看過去二十年,技術進步最偉大的發明不是某個App,而是賦予個體的“能力平權”思想和能力。
人類與動物之間的最本質區別在于能夠制造和使用工具。這句質樸的話,道出了人類文明跳躍的根源。

農業社會,工具是鋤頭,加強的是“雙手”;工業時代,工具是機器,放大的是“體力”;信息時代,工具是互聯網,加速的是“信息傳播”。
那么,AI時代的工具將把人類引向何處?
長期我們還不確定,但短期來看,答案非常明確:
AI
會把真正的腦力勞動者的能力放大到超人級別。
一個人同時調動多個“人”來處理科研、商業等分支工作,他需要做的只是創造想法、設定目標、流程管理、結果批閱,并推動Agent持續進化。這種超級個體組織是“一個人+多個Agent”。
事實上,稱Agent為“機器人”更直觀——它們不是硬件機器人,而是軟件智能體。
執行層面,今天那些上傳下達、按部就班、沒有創造力的中層管理者的角色,將逐步被“中層機器人”取代。你可以自己定義產品,搭建機器人團隊,制定開發流程,生成廣告,管理用戶——這一整條商業鏈路,將由一個人獨立完成。
未來的創業,不再需要多大的團隊,而只需調研機器人、開發機器人、營銷機器人、財務機器人……每個機器人都能100%完成執行。
資本的投向也會隨之變化。它不再只投“公司”,而是投“Agent集群”。投資的本質不變,還是投“人”,但這個人,變成了機器人群落的調度者,一個或兩個超級個體。
作為企業管理出身,我非常清楚,在商業層面,最先改變的,將是我們在管理和打工的“公司”。
公司是什么?是一個組織,本質是分工與協作的制度化。而當智能體能自動分工、自動執行、自動評估,組織本身也需要Agent來重構。
一個人也需要“組織力”——如何管理時間,如何讓多個Agent配合,如何用一個機器人去管理其他機器人,這是新的挑戰。
這場變化將洗牌商業,也將重構社會。
今天的抖音、微信,已深刻改造了我們生活的基礎結構。Sora 2的發布,某種程度上可能成為AI時代的“抖音”。它讓一個人用幾句話就能生成視頻。
![]()
很多人還沒意識到,Sora 2相比TikTok的最大優勢,在于它的“原生結構”更優:它的內容是從語言生成的,語義密度高、信息清晰,不需要再用復雜算法解析視頻。而生成過程本身,就能直接“向量化”內容,在語義空間中進行分發推薦,準確高效。而傳統視頻平臺,第一關就卡在內容理解。
未來的內容平臺、商業平臺、社交平臺、資本平臺,都可能圍繞AI重建。
過去美股由七家科技巨頭主導,也深刻影響了美國社會結構。OpenAI的發布會攤開了野心:應用商店App Store、開發工具、多媒體社交,一體化全家桶。這還不說AI搜索的巨大流量。
AI時代的科技主導者,可能從七家縮減到兩三家。
個人與平臺的關系,也將更復雜:更依附、更矛盾、更無法掙脫。
技術紅利會繼續下放,但最終勝出的,仍然是極少數人。人人都能拍視頻,但能破千播放量的,是前3%;能在平臺賺到1萬塊錢的,是這3%里的3%。這個概率,約等于考上清華。
剩下99.99%的人做什么呢?只能為平臺提供數據,供養更強大的平臺。
“規模法則(Scale Law)”不僅適用于技術,也適用于商業和社會。在正確的方向上,只要不犯錯誤,最強者一騎絕塵,其余的人如龜速爬行。很多中層,甚至是前3%的人,也正面臨“增長瓶頸”——不是無法大步前進,而是連進1%都極難。
“內卷”不是中國獨有,全球皆然,只是形式不同而已。在頂層的人,反而更怕被替代。英偉達投資英特爾,OpenAI入股AMD,縱橫占位,可以理解為是“怕被甩出前七”的博弈動作。
我們不必與最尖端的0.01%正面競爭。可以選擇一個避風港,在自有坐標中,做到差異化的0.01%。
我們有巨大的經濟體量,國產芯片、國產算力、國產機器人,有望在局部空間里形成階段性競爭優勢。這些在資本市場上將創造很多階段性牛股。
各國社會結構不同。我們不能讓智能體野蠻發展,我們需要就業,我們不能任由物競天擇,一家獨大。但也要牢記:落后就要挨打,低頭拉車也要抬頭看天。
技術變革的速度只會更快,按照冪次加速。OpenAI用自家Codex,僅花六周就開發出了復雜的智能體工具。這是過去無法想象的效率。
如果未來出現量子計算或其他高階算力平臺,“想法”到“實現”的時間差,會無限逼近“瞬時”和“邊際零成本”。
那時,“實現”將不再稀缺,唯一真正的競爭力,就是創意與思想本身。
所以,最后總結一句話:少沉溺于供養平臺,多思考怎么用平臺創造。
No.6570 原創首發文章|作者甄科學
簡介:專注AI 技術與投資,同名公眾號:甄科學。
開白名單 duanyu_H|投稿 tougao99999
歡迎點看【秦朔朋友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