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看了下假期八天的消費記錄,數字的巧合讓人窒息,我整整一個月的收入,恰好等于八天假期的總支出。
我每個月都是月初發工資,當工資到賬的短信提示音響起時,我曾還滿懷期待地點開,盤算著這筆錢該如何安排。
但當我假期最后一天復盤假期消費賬單后,所有的期待瞬間化為烏有。
![]()
八天時間,花了8500元,更令人心驚的是,這還沒有包括許多甚至想不起來的小額開支。
望著賬單上密密麻麻的數字,我意識到自己已成為“假期破產”一族中的一員。
一、錢是如何“蒸發”的?
這個國慶長假,我們一家并沒有長途旅行,也沒有購買什么大件商品,原本以為能輕松控制支出,結果卻令人大跌眼鏡。
假期的第一天和第二天,因家里有喜事,組織了一場家庭大聚會,只是簡單吃個飯,沒想到住宿加餐飲直接燒掉了近4000元,這還不包括酒水開支。
看著這筆開銷,我只能安慰自己親情無價。
三號到五號,帶著孩子在家周邊避暑,南昌的秋天仿佛還在盛夏,氣溫高得讓人難以忍受,“火爐”之名果然不虛,而這“避暑”之旅又帶走了1500元。
![]()
六號家里過節,走訪親朋好友,送禮開支約2500元,七大姑八大姨,一個都不能少,一份都不能薄。
假期最后兩天本以為能喘口氣,只是去商場吃了頓飯,隨意逛了逛,又是幾百元不知不覺地花掉了。
不過,在假期“破產”的也不只是我,數據顯示,今年國慶假期,全國多家重點零售企業銷售額較去年同期有所增長,餐飲經營收入增長更是超過了10%。
在濟南,中秋拜月大典引入了NPC互動、銀票兌換等多種玩法,帶動了本地居民假日期間夜間出游消費。
而北京在國慶假期前四天,全市60個重點商圈客流量同比增長14.3%,節日消費氛圍濃厚。
這些數字背后,是成千上萬個和我一樣的普通消費者。
有業內人士指出,2025年下半年開始,一般家庭都可能面臨“五大難題”,其中包括賺錢越來越難、房貸壓力不減等。
![]()
瑞銀也發布警告稱,消費疲軟正從低收入群體蔓延到中產階級。
二、從記賬開始擺脫“月光”
復盤這次假期消費,我發現自己陷入了典型的“模糊消費”陷阱:只記大開銷,忽略小錢;容易“沖動消費”;被“便宜”“限量”綁架;還有“慣性消費”;跟著習慣花錢,沒思考過“要不要花”。
如何才能避免這種“假期花光一月薪”的窘境?我總結出了一些實用方法。
首先,建立記賬習慣,但不要記太細。很多人記賬時連幾毛錢都記下來,結果每天花10分鐘記賬,沒到一周就嫌麻煩放棄了。
可以改用“整數記賬法”:8.5元記9元,4元記4元,不用算小數點,每天5分鐘搞定。
其次,給支出貼標簽,一眼看出該省哪筆錢,這不是記流水賬,而是給每一筆支出分類:必要、可選、浪費。
![]()
必要支出:不花就活不下去的錢,如房租、水電、吃飯、通勤費;可選支出:花了能開心,但不花也能過,如奶茶、電影票;浪費支出:花了之后后悔、沒用上的錢,如湊單買的零食、沒拆封的快遞。
貼完標簽后,大多數人會發現每個月的“可選”+“浪費”支出,至少有500元,這就是能省下來的錢!
最后,實踐“砍1減1”法則,不委屈自己。每周從“浪費”支出里,砍1筆最容易改的;每月從“可選”支出里,減1筆不太重要的。
比如,發現“浪費”里有“自動續費的音樂會員,一個月沒聽幾次”,馬上關掉自動續費;“可選”支出里有“每周喝4次奶茶”,改成“每周喝2次,每次只買中杯”,既沒完全戒掉,又省了一半錢。
三、從省錢到賺錢的思維轉變
除了省錢,真正的財務自由還需要開源,嘗試基金定投,每月固定投資,不用擇時,適合新手。
如果擔心選不好時間,可以選擇指數基金定投,長期下來能攤低成本,但切記不要盲目跟風購買理財產品,特別是那些聲稱高收益的產品。
![]()
每月發薪后先存5%,積少成多,不要等到花剩下的錢再存,而是在發工資當天就把一部分錢存入專門的儲蓄賬戶。
如果覺得5%輕松,后續可以逐步提高到10%,有理財達人分享,靠記賬三個月,每個月多存300多,算下來一年能省4000元!
她不是過得摳搜,而是消除了那些“后悔的、沒用的”支出,留下的都是“花得開心、用得上”的錢。
記賬不是為了限制自己,而是為了更自由地支配金錢,這才是假期“破產”留給我的最大財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