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前言
提起心理學,部分朋友始終有一種偏見,認為有點虛頭巴腦,是“玄學”,很難用于指導實際的生活和工作。
其實,這是一種片面、錯誤的認知,心理學堪稱解讀、分析和預測社會現象的利刃,非常鋒利強大。以下筆者將通過兩個近期熱門案例,剖析心理學在公眾輿論中的作用,揭示其如何影響事件走向。
二、案例1:賈國龍與羅永浩之爭
食品安全問題近年來備受關注,公眾對此高度敏感。羅永浩指出西貝使用預制菜,直接觸碰了公眾的心理防線,引發了情緒極化、情緒傳染和認知窄化。
![]()
所謂情緒極化,指公眾迅速形成對立態度;情緒傳染,則是負面情緒在社交媒體上迅速擴散;認知窄化,則意味著公眾只關注與自身立場一致的信息,忽視其他證據。
在此背景下,西貝和賈國龍的應對顯得尤為關鍵。然而,他們選擇強硬反駁、威脅起訴羅永浩,并開放后廚直播,試圖以“理性證據”平息爭議。這種策略卻適得其反。
公眾的心理焦點早已從“證據”轉向“西貝的態度”。直播中任何微小瑕疵,比如衛生細節或流程不規范等等,都會被放大,強化公眾對西貝的負面印象,最終,輿論迅速向不利于西貝的方向傾斜,局面幾近失控。
![]()
三、案例2:小米17命名爭議
小米新款手機命名為“小米17”而非按常規命名為“小米16”,引發了廣泛爭議。雖然這兩個名字只有一個數字不同,但是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框架和情境,公眾的心理反應也會截然不同。
具體而言,如果沿用“小米16”,公眾會將其視為常規產品迭代,關注點集中在性能、設計等客觀指標,即使標準版外觀與蘋果有相似之處,也勉強能接受。相反改名叫“小米17”,會強烈觸發公眾的心理防御機制,會本能地認為這種行為有搞噱頭、“碰瓷”的嫌疑,并不是在誠心誠意做產品。
在這種情況下,公眾會對小米17的評判標準更加嚴格,小米17標準版與蘋果相似的設計被放大解讀為“刻意模仿”,引發情緒極化。輿論迅速轉向對小米的不利方向,產品本身的優點被忽視。
![]()
四、筆者總結
無論是西貝的賈國龍試圖以證據扭轉輿論,還是小米通過改名吸引關注,二者都嚴重誤判了公眾的心理反應。西貝希望公眾聚焦“證據”,小米希望公眾關注“產品”,但實際結果卻背道而馳,二者的行為本質相當于是自己把自己放在火上烤。
實際上,公眾的反應并非完全按照邏輯、理性的,而是受到情緒、認知偏差和社會心理因素的驅動。這些現象從邏輯或產品角度來看,根本不符合常理,只有通過心理學,尤其是社會心理學的視角才能被深刻理解。
綜上所述,總之,心理學不僅是分析個體行為的工具,更是洞察社會輿論、制定策略和預測事件走向的科學利器。系統應用心理學原則,將有助于在復雜社會環境中做出更穩健的決策。
作者聲明
1、本文旨在從社會心理學視角對公眾輿論現象進行學理層面的探討與分析。文中所有觀點均基于公開信息與心理學理論推演,僅為一種可能的解釋路徑,并非對相關企業或個人的最終事實判定。現實情況的復雜性遠勝于任何單一模型,此舉意在提供一種思考的維度,而非給出唯一的結論。
2、本文插圖由AI繪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