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誰控制了石油,誰就掐住了世界的脖子。
今年6月,中東局勢異常緊張,伊朗揚言要關閉霍爾木茲海峽。
為啥霍爾木茲海峽能成為一種威懾的砝碼?
因為它是一個重要的運輸關口,只要關閉這條水道,停止船舶通行,就足以切斷全球近20%的石油供給,令世界經濟陷入混亂。
不可控的石油價格和能源的匱乏,可能會改變一個國家的命運。
![]()
實際上,國際能源署(IEA)在成立之初,就制定了一條關鍵規則:所有成員國,至少保有90天消費量的石油庫存,以增強應對風險的能力。
而有一個國家,把風險意識做到了極致,建立起全球規模最大的應急石油庫存體系。
更驚人的是,這個國家自己幾乎不產油,純靠花錢買,買成了庫存第一。
它就是我們的鄰居日本。
據“日本新聞網”數據,在2021年9月,日本存的原油量達到巔峰,總計241天(政府備了145天 + 企業備了90天 + 與產油國聯合備了6天)。
日本囤這么多,難道以前栽過跟頭,還是有其他目的?
![]()
要想知道日本對石油瘋狂的原因,不得不說說石油的歷史。
盡管翻開古籍,遠在千年以前,就有古人使用石油的零星記錄,但直到煤油燈點亮世界,石油的真正價值才被世人看見。
1859年8月,美國賓州東北部的偏僻小鎮,誕生了世界上的第一口油井。
帶隊鉆井的德雷克,能想到的裝油的大容器,只有附近的木桶,從此以后,“桶”就是石油的標準單位了。
在那個時候,德雷克開采石油的主要用途也只是提煉煤油,他根本想不到,他開創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
煤油燈時代之后,興起的第二次工業革命,徹底將石油推上了能源之王的寶座。
![]()
內燃機的普及,為這種“黑色金子”轉化成的燃料,開辟了一個巨大且持續增長的新市場。
石油開始在交通運輸、現代工業和軍事活動等重要領域發力。
20世紀,大量油田在中東國家被陸續發現,世界財富的格局悄然改變。
然而,中東一直不太平,戰爭不斷。
1973年,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中的阿拉伯成員國因不滿西方國家對以色列的支持,采取提高油價、削減產量及實施石油禁運等手段進行反制。
由此爆發了第一次石油危機,原油價格每桶漲了近4倍,讓很多國家吃盡了苦頭。
第二年,英國、美國、日本的經濟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負增長。
一邊是社會消費萎靡,用人單位提供的崗位越來越少;一邊是家庭支出直線上升,面包一天比一天貴。
在日本,有油的加油站門口排起了長隊,沒油的加油站直接關了門,民眾生活受到了嚴重影響。
最夸張的是,民眾相信了衛生紙原料(一種石油化工產品)供應緊張的消息,然后瘋搶衛生紙,這種恐慌持續了一段時間。
同年,國際能源署(IEA)應運而生。
![]()
日本這個資源匱乏、自然災害頻發的島國,危機意識特別強。
它不只加入IEA時間早,還是最早將能源儲備系統化、規模化的國家之一。
開始早,意味著行動早、布局早、受益早。
當別的國家剛剛開始儲備的時候,它已經擁有了完善的法律保障和成熟的儲存技術。
所以,它能成為石油儲備世界第一,就不足為奇了。
光備著不用,耗費這么大的成本,日本是想用巨大的財務成本,換取無價的能源安全和經濟穩定。
這份保險可以不用,但不能不買。
![]()
石油儲備是一份國家保險,而石油的魅力卻遠不止如此。
我們以為的石油只是一種單一的物質,而實際上,它是成千上萬種不同化合物的混合物。
我們熟知的各種交通工具使用它的部分,只屬于燃料的一部分。
但是,石油其實有三大用途:燃料、化工和建筑。
也就是說,燃料只是用途的其中之一,化工最容易被人們忽略,石油的下游產業已經覆蓋了人們的吃、穿、住、行、用等所有類別。
它不僅僅是燃料,更是原料。
![]()
化肥原料、食品添加劑、合成纖維的衣服、合成橡膠的鞋子、各種建材、家紡家具、日用洗滌劑、電子產品外殼和線路板、醫療用品注射器等,現代生活幾乎可以說是“浸泡”在石油產品之中。
沒想到,這一滴油居然有這么大的能耐。
所以,石油資源是一筆巨大的財富。
它本身就是錢,能產油就等同于能印鈔,于是它造就了不少富有的國家和地方富豪。
那些依靠一滴油發家致富的富豪自然不用說了,而“黑金”改變國運的故事也在不斷上演。
這好比天上掉餡餅,而科威特就是被砸中最典型的那個。
在發現石油之前,科威特的公民窮得喝不起淡水;在發現石油之后,科威特的公民連洗臉都敢用依云礦泉水。他們不用怎么上班,就能享受頂級的物質條件,還有教育免費、醫療免費、高額補貼等福利。
然而,這卻引起了伊拉克的嫉妒,伊拉克干脆入侵了科威特,直接明搶石油。
由于聯合國的干涉,伊拉克最終從科威特撤軍,但是卻干了一件臭名昭著的事情——一把大火燒了科威特700多座油田,還引發了超半數的油田爆炸,由此產生的大火和濃煙,直接把天空染成了黑色。
這場大火歷經長達8個月的時間才被撲滅,大火過后,科威特幾乎成為一片廢墟,經濟陷入癱瘓。
![]()
后來,幸虧在多國部隊的幫助下,科威特得以重建,并且迅速依靠“黑金”東山再起。
從這個沙漠小國的故事不難看出,石油可以瞬間造富,也可以瞬間帶來災難。
豐富的自然資源,使這片土地飽受戰爭的困擾。
石油成了中東不穩定的因素之一,它既是“財富的引擎”,也是“沖突的根源”。
![]()
既然石油這么值得搶,那它有一天會不會被搶光?
在學術界,總有專家預言,世界石油峰值將會在某個時刻到來,接著就是逐漸走向衰竭。
因為專家們普遍認為石油是一種不可再生的資源,用一點就少一點,總會有用完的一天。
可是,石油將會衰竭的說法,卻被國際能源署發布的最新報告打臉了,報告指出到2030年全球石油供應將嚴重過剩。
這又是怎么回事呢?答案是勘測和開采技術在持續進步。
回顧近年來被發現的一些重大新資源,海洋貢獻了其中70%,也就是說,除了地下,海上還有一大片未被開采的石油。
一個共識已然形成:石油業的下一篇章將在海上書寫。
![]()
可以說,陸地是石油的“現在”,而海洋更是石油的“未來”,畢竟海洋比陸地更為廣闊。
再說開采技術,技術的革新讓原來難度太大,不敢開采的地方,成為新的“金庫”。
更重要的是,開采的成本也大大降低。
比如,中國石油新疆吉木薩爾頁巖油示范區,通過技術和管理創新,使得單井成本下降了40%。
除了開采速度的加快,新能源來勢洶洶地搶地盤,也是造成將來石油供大于求情況的因素之一。
新能源的出現,可能會替代部分石油的需求,但是它替代的是部分燃料的用途,無法替代化工和建筑的用途。
這就意味著,在能源的牌桌上,石油作為莊家的局面,短期內還看不到改變的跡象。
![]()
石油的歷史是一部從燃料到大宗商品,再到主宰世界經濟和政治的神話歷史。
它的價格波動,直接影響每一個國家、每一個企業和每一個人的生活成本。
說到底,石油帶來的財富故事遠未終結。
所以,石油的產量和儲量不容小覷,石油產業鏈依然帶動著 “錢” 的流動。
參考資料:
1.觀察者網 《日本宣布將釋放1500萬桶石油儲備》
2.百度百科 《第一次石油危機》
3.中國礦業報 《石油工業演進紀略》
4.學習時報 《油井大火:海灣戰爭引發的重大環境災難事件》
5.新華網 《國際能源署:到2030年全球石油供應將嚴重過剩》
作者:金句
編輯: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