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拉爾夫·阿爾茨(Ralf Arzt),1963年出生在瑞典斯德哥爾摩,那座城市的水道和冬日光線,從小就成了他的調色板。他不是藝術世家出身,早年自學繪畫,靠著鉛筆和紙張摸索出對人體的迷戀。
![]()
1996到1997年,他跑去法國尼斯,跟Beaux Arts老師Christian Geai學了兩年,那地方像個古典技法的熔爐,教他怎么用油彩讓人物“呼吸”起來。從1988年起,他就沒停下腳步,參加瑞典、挪威、丹麥、德國和摩納哥的展覽。
2010年,他跟Mollbrink's Art Gallery簽了獨家,那家畫廊在烏普薩拉和斯德哥爾摩辦了他七場個展,還常在Grand H?tel辦高端展。2022年,他在葡萄牙Artcatto畫廊跟Cristina Bergoglio雙人展,展出他的新系列。
![]()
![]()
阿爾茨的風格?說當代寫實吧,又帶著點魔幻現實的調味。他用油畫捕捉人物,尤其是女性肖像和裸體,那些眼神里的細微波動,總像在跟你低語故事。
![]()
筆觸細膩得像絲綢,層層薄薄的釉彩疊加,讓畫面透出照片般的深度,卻沒刷痕的痕跡——他管這叫“schumring和釉彩技法”,光影玩得溜,顏色有種發光的質感。色彩不花哨,暖黃和冷藍交織,營造出空間的深度,人物姿態自然卻有力,背景模糊得像夢。
![]()
![]()
他的作品多是人物,偶爾靜物或環保主題,但核心是情感的挖掘。比如《Recostada》(101.6x71.1厘米,油畫),一個古典風格的女性裸體,燈光像舞臺般灑落,皮膚的輝光藏著故事。
![]()
或者他的系列近作《Underwater – Plastic Free Oceans》,海底女性環繞塑料垃圾,美得詭異,卻直戳環保痛點——他說,這是“用美喚醒意識”。
評論家夸他“當代具象的守護者”,我倒覺得那是種邀請,帶你去寫實的軀殼里挖詩意的靈魂。作品大小不一,從小幅肖像到大塊頭陳述,近20場個展證明了他的市場號召力。
![]()
阿爾茨的靈感,多半來自現代攝影和生活的意外。他曾說,他的畫“介于繪畫和攝影之間”,受攝影藝術啟發,總想用油彩復制那種“即時捕捉”的魔力。
![]()
小時候,他盯著父親的素描看,琢磨怎么讓光從暗處冒出來。學畫時,他泡在尼斯的畫室,邊學古典技法,邊實驗數字圖形——他說,那讓他畫出高分辨率的巨幅打印。
![]()
2022年Artcatto展,他本想辦場純肖像展,結果葡萄牙的海灘讓他想起海洋垃圾,他連夜改了系列,加了塑料元素,那場展意外成了環保話題。他笑稱:“美不是目的,是鉤子,得用它釣起人心。”
![]()
![]()
阿爾茨的魅力,就在于那份不急不躁的平衡。他用古典技法筑當代情感,讓觀者感受到光影下的詩意共鳴。他的畫不是炫技,而是警醒——美得讓人心動,卻提醒你世界不完美。這樣的畫家,在快節奏的今天,怎能不讓人慢下來,多瞄兩眼?
![]()
來源:油畫世界 (ID:ArtYouhua),轉載請注明。
聲明:本文所使用的文字、圖片及音視頻等內容,僅為學習分享與學術研究交流使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