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西法爾
今天重溫《葫蘆兄弟》與《葫蘆小金剛》,或許會令八零后的觀眾感到奇怪:其一,「葫蘆娃」系列的概念非常超前;其二,這根本就不是給小孩子看的動畫。
![]()
《葫蘆兄弟》(1986)
首先,這個系列的風格實在是非常成人化,完全可以用邪典來形容。
《葫蘆兄弟》第一集開場不到兩分鐘,上山采藥的老爺爺就丟出一把柴刀,砍斷了一條想要吞吃小鳥的毒蛇的脖子。無頭蛇的斷頸鮮血淋漓,對小朋友來說不知道是毒蛇更嚇人還是老爺爺更嚇人。
![]()
一面是人畜無害的卡通造型,一面是血腥的斬首,二者結合驚悚程度完全可以媲美著名邪典動畫《快樂樹的朋友們》,即使在美國,《快樂樹的朋友們》也被分為12+級。而《葫蘆兄弟》則于1986年在公共頻道上播映,這意味著當時年齡最大的八零后觀眾也才6歲……
![]()
《快樂樹的朋友們》
隨著葫蘆娃與蛇精的爭斗日趨白熱化,后續劇情中對肢體的直接傷害更加普遍,諸如被鋼叉刺穿的蛤蟆精、被燒成焦炭的蜘蛛精、先被蝎子精捏得吐血再被摔下萬丈懸崖的穿山甲……這些「童年陰影」后來都成為了觀眾間的「梗」,至今仍在互聯網上流傳。
![]()
另外,葫蘆娃的主題也完全不是兒童可以輕松理解的,主創在這部動畫里寄托了太多現實的元素,葫蘆娃與妖精的每一次斗爭都可以看作是一幅絕妙的諷刺小品:大娃力大無窮,卻被誘入了無底泥潭,一身力氣無處發揮。蛇精還在一旁幸災樂禍地笑道:「這叫『有力無處使,有勁使不出』。」大娃第二次對戰青蛇精的則更加諷刺,干脆掉進了錢眼里。
![]()
二娃有千里眼、順風耳,卻被鏡子里的美女蛇迷惑,瞎了眼睛、聾了耳朵。與青蛇精對戰時則是中了扇子扇出來的陰風,乖乖地束手就擒。
![]()
三娃銅頭鐵臂、刀槍不入,被蛇精的「軟刀子」纏住了手腳動彈不得;第二戰則輸給了青蛇精「穿小鞋」的法寶。
![]()
四娃、五娃有噴火吐水的本領,被巧舌如簧的蛇精用逢迎拍馬和清涼酒放倒。火氣逼人的四娃「人也僵了、心也涼了,火氣也從屁眼里漏光了」,被凍成一坨冰塊;
![]()
五娃則醉倒在酒杯中不省人事。對戰青蛇精時,青蛇精掏出了一件名為「大鍋飯」的法寶,任四娃怎么吐火「大鍋飯」就是燒不開,累得四娃精疲力盡、束手就擒。
![]()
諷刺意味最辛辣的要數有隱身能力的六娃,屁股上被青蛇精安上了一條「尾巴」,然后被一頂「帽子」兜頭扣住,打破頭也鉆不出來。
![]()
《葫蘆小金剛》(1991)
葫蘆小金剛合體后,一路打到青蛇精的洞府,路上遇到了七個攔路的妖怪,有的叫「黑吃黑」、有的叫「伸手大王」……諷刺之意更是溢于言表。
指望小朋友去弄清「大鍋飯」、「穿小鞋」、「軟刀子」、「扣帽子」、「黑吃黑」、「伸手大王」的影射意義是不現實的,只有有了一定閱歷的敏感心靈才能品味出「葫蘆娃」背后的苦澀。
![]()
《葫蘆小金剛》
放在今天,葫蘆娃應該是一部風格黑色的青年漫,所以這部影片的理想觀眾不應該是當時還懵懵懂懂的八零后,而是已經步入了青春期的七零后。
問題是八零后才是隨著大眾媒介而成長起來的第一代中國人,七零后之前的觀眾與電視媒介之間存在著斷層,普遍沒有鑒賞動畫片的習慣。所以「葫蘆娃」系列的最大問題就是:它太超前了,大大超過了觀眾所處的時代,因此它的基礎是懸空的。
![]()
這也說明了長期處于計劃經濟下的國產動畫制作的一個致命弱點:脫離市場。對照一下八十年代末在中國電視屏幕上最流行的引進動畫《變形金剛》就能意識到二者市場意識的差別有多大。
1987年孩之寶公司試圖以風靡美國的《變形金剛》敲開中國市場,卻被央視以「宣揚暴力」為由拒之門外。于是孩之寶轉投上海電視臺,終于以免費播放的方式打動了上海臺。
![]()
《變形金剛 第一季》(1984)
播出一個月后,變形金剛就成了全上海最走俏的兒童玩具。正版變形金剛玩具的單價在百元左右卻供不應求,相比之下當時電視臺收購一集動畫的費用也僅五六千元而已。
《變形金剛》和《葫蘆兄弟》完全是兩種截然相反思路下的設計:前者對于自己的目標觀眾非常明確,有成型配套的商業體制,雖然被央視指責「暴力」,實際上卻有意回避了過于殘暴的場面,高度強調影像的娛樂功能而不注重對現實世界的投射。
法國歷史學家菲立普·阿利耶斯認為,童年(childhood)并不是一個自然的概念,在十八世紀以前的歐洲這幾個詞彼此之間的界限非常混亂。當時兒童只不過是縮小的成人,大量無產階級兒童過著狄更斯筆下奧利弗·崔斯特一般兼具工人、乞丐、小偷的流浪生活,很少有人覺得他們需要特殊對待。
![]()
《霧都孤兒》中的奧利弗(2005)
因此我們今天所說的,讓兒童遠離暴力色情文化都是很晚近的事情。在八十年代,中國兒童所面對的景觀與現在就全然不同。換句話說,是工業社會「發現」了童年。
盡管「童年」只是被工業社會「發現」的,但是它一出現就意味著再也無法倒退回混沌狀態,藝術生產者只能去適應,或主動或被動的。
![]()
進入九十年代后,輝煌一時的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也陷入了困頓,在與進口動畫的較量中,上影的資金、技術、人才、創意全方位地落入了下風。像《葫蘆兄弟》這樣既獨具風格又有深刻內容的國產動畫終于漸漸絕跡于電視熒屏,1991年的《葫蘆小金剛》竟成絕響。這是現代工業對于手藝匠人的碾壓式勝利,雖然無奈也是必須接受的命運。
「葫蘆娃」的創作者胡進慶說,他不喜歡當今網絡上對于葫蘆娃的戲謔。葫蘆娃那濃眉大眼的造型,帶著戲曲痕跡的僵硬體態,現在看來都莫名喜感。究其原因,《葫蘆兄弟》中的諷刺是典型的八十年代的諷刺,底色是一張憤怒的臉。九十年代后的諷刺則體現為一張無深度、無意義的嬉皮笑臉。
![]()
《葫蘆小金剛》
也許我們從來沒看懂葫蘆娃,就像葫蘆娃從來沒看懂我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