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望日的晨光,攜著長夜未褪的清潤,隨早高峰的車流漫入昆明。盤龍區畔的擁堵里,心卻先躍出車陣——推開車門,盤龍江的風裹著水汽撲來,將昨日太極營授拳的余溫,重新焐熱了筋骨。這方江畔綠地原是舊年晨練處,月牙塘公園的柳影似還在對岸輕晃,當年圍觀的人聲已遠,唯有更熟悉的“氣場”流轉:負氧離子混著江水潮氣,落在肩頭竟如太極“掤勁”,輕而不浮,穩而不僵,是自然與武學的暗合。
![]()
尋一片青石立定,先調“定中”。周遭晨練人的閑談、過往車輛的鳴笛,初聽是紛擾,轉念間卻成了練拳的“鏡”——古式太極講究“以靜制動”,外界喧囂如江潮起落,我自守丹田之氣,抬手時指尖似有沉凝力道流轉,不是握固,而是托著一團可聚可散的“氣”,如托著晨霧里未散的輕云。起勢“太極單邊”,左腳虛點地面,右腿如扎根江畔沃土,腰胯帶動肩臂時,忽憶起晨間豆漿的熬煮之道:文火慢煨才得醇厚,急火則易焦苦。太極何嘗不是如此?近四十年練拳生涯,最忌“貪快”,今日久別重拾,更要如守灶熬漿般,讓每一式都留余韻——云手時腰胯的松沉,似豆漿在砂鍋中緩緩翻涌;攬雀尾的“捋勁”,如濾豆渣時輕攏慢捻,不疾不徐間,近一年工作積壓的煩躁,便順著臂腕泄入江風,隨流水遠去。
![]()
行至“推手”式,閉目凝神。掌心相對的剎那,竟觸到太極“陰陽相濟”的肌理,恰如書法“枯潤相生”的妙境:筆鋒重按處是“實”,輕提處是“虛”,練拳亦如是——弓步時腿的“沉”為實,手臂的“掤”為虛,虛實轉換間,任督二脈似有氣流暗涌,非刻意追求的“神秘”,而是身心松靜后,自然生發的氣機。忽念及當年江畔那位求拳的老太太,她執著于“108王式”的招式,卻不知太極核心從不在“形”,而在“意”。恰如書法臨帖,摹得字形只是初階,悟到筆意里的風骨才是真章;亦如人生處世,若只執著于“得失”的“形”,便會失了“隨遇而安”的“意”。唯有此刻這般,在拳架中守“定”,在紛擾中守“靜”,方能如慢熬的豆漿,經得住時光文火,沉淀出本真的醇厚。
![]()
收勢時,盤龍江的風恰好拂過面頰,竟有“洗髓”般的清爽。低頭看掌心,似還留著“云手”的暖意——這暖意不來自外界,而是從“定中”生出的平和。原來太極的智慧,從不是“對抗”,而是“融合”:融武術的剛勁與哲學的柔韌,融書法的氣韻與人生的通透,更融市井的煙火與內心的澄澈。江畔人群依舊往來,我卻如置身“氣罩”之中,這“罩”非隔絕塵世,而是“太極牽動”的場域,讓我在喧囂里守住了自己的“中”。
想來人生亦如練拳,所謂“行云流水”,從不是一路順遂的坦途,而是像太極“云手”,在左右輾轉中守平衡,在起落沉浮中護本心——恰如那碗慢熬的豆漿,熬過了豆渣的紛雜,才嘗得到最純粹的甜;人經了歲月的打磨,才能在拳架與人生里,都走出一份“定中求活”的從容。
值此中秋,愿諸君佳節安康,闔家團圓,在煙火尋常里,亦能尋得屬于自己的“定中”之境,歲歲常安,幸福美滿。
海平于欣都龍城1棟27F云南海平民俗文化傳承中心
本文由《海平說》專欄特約嘉賓
云南海平民俗文化傳承中心院長
上海交大老子書院昆明分院院長海平先生撰文
云南廣播電視臺全媒體節目《人物至》全網刊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