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們不去打日本人,卻跑到內地打自己人,這樣的軍隊,我待著還有什么意思?”
1935年12月,張廷樞打算辭職,他一身正氣,寧可丟掉軍職,也不愿再待下去了。張學良苦口婆心地勸說,想讓這位好兄弟留下,他們最后分道揚鑣了嗎?
![]()
張廷樞的父親當過吉林督軍、東三省保安副司令,1919年,張作霖重開東三省講武堂,16歲的張廷樞和張學良一起進了第一期,一年后畢業,有著學校時結下的友誼,兩人關系更鐵了。
1932年,張廷樞已經是112師的中將師長,1933年3月,日本進攻古北口,張廷樞接到增援命令,率部晝夜兼程,一天一夜趕了一百多里路。7日,敵人來了,他下令在長城沿線挖工事,堅決對抗到底。
3月8日,日軍一顆炸彈落在指揮部院子里,玻璃全碎了,房頂的土塊往下掉。幾個軍官都嚇得臉色發白,張廷樞神色如常。為了指揮這場仗,他白天在前線,晚上開車回北平開會匯報,連續好幾天沒合過眼。
112師扛了20多天,盡管付出較大代價,4月2日,古北口還是丟了,部隊撤退到宣化。這一仗讓張廷樞看明白了,中國軍人不怕死,怕的是沒機會去打該打的仗。
1934年初,張學良回國,8月蔣介石下令,讓東北軍去湖北打內戰。這不就是要打自己人嗎,日軍當前,竟還有閑工夫搞內耗。張廷樞心中難過,跟好友吐露心聲,說不該聽老蔣的,應該打回老家去。
![]()
軍人素來以服從命令為天職,這種矛盾心理讓他痛苦到了極點,一方面他應該聽從命令,但另一方面,他無法對同胞下手。1935年秋,東北軍又接到了命令,要去甘陜地區“剿共”。
張廷樞再也忍不住了,對妻子說:“我去看看,如果還是打內戰,我就不干了。”現實殘酷異常,這年12月,心灰意冷的他正式提出辭職。張學良很為難,說兩家本就是世交,這份情誼彌足珍貴,自己現在面臨巨大壓力,希望好兄弟顧全大局。
張廷樞義憤填膺,細數日本人的罪行,包括侵占東北、殺害老百姓,還說軍人的職責就是守衛國土,現在不去打日本人,卻專門盯著同胞打,自己待不下去了。
既然主意已定,還有回旋的余地嗎?離開之前,他又補充了一句:“如果東北軍去打日本,我第二天就來報到!”眼看好兄弟離開,張學良受到了巨大的心理沖擊,不久后發動了西安事變。張廷樞得知消息后,急切地想把人救出來,卻沒有成功。
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此時張廷樞的妻子即將臨產,家里有七十多間房子,有假山有花園,按理說他完全可以在家等待孩子的出生,他不想等著當亡國奴,帶著大量存款,離開了家。
![]()
張廷樞走后,不懷好意之人馬上盯上了他在北平的豪宅,漢奸強占了這里,妻子抱著剛出生的女兒,躲到天津投奔公公。
后來,張廷樞到了武漢,聯系上了周恩來。周恩來建議把流亡在外的東北人組織起來一起抗日,1937年10月,張廷樞果真集結了100多人,這些人里,有東北軍的團長、營長、連長,有東北的大學生、中學生。
這支隊伍成了八路軍第一游擊縱隊,張廷樞任司令員,以前是國民黨光鮮亮麗的師長,現在成了搞游擊隊的,他心里卻沒啥落差,還感覺很痛快,總算能光明正大地打日本人了。
1940年,張廷樞肝病發作,黨中央批準他去香港治病。1941年12月,香港淪陷,他失去了和延安的聯系,回到天津養病。
![]()
抗日勝利后,張廷樞回到了北平的家,蔣介石起了拉攏之心,卻被果斷拒絕。1949年7月23日,這位愛國將領在北平去世,年僅45歲。
參考資料:央視網《回憶我的父親張廷樞:從世家公子到愛國將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