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北京胡同飄起桂花香氣,泥塑兔兒爺便會踏著月光登場——這位兔首人身、金盔金甲的中秋使者,既是老北京人供奉的“祛災神”,又是孩子們手中的“活玩具”,堪稱北京最具煙火氣的文化符號。從明代祭月供品到如今的非遺瑰寶,兔兒爺的故事里藏著京城六百年的中秋記憶。
![]()
從月宮神兔到北京“守護神”
兔兒爺的起源藏著一段溫暖傳說:明代京城瘟疫橫行時,嫦娥派玉兔下凡治病。為讓百姓安心,玉兔借戰神鎧甲為衣,騎虎鹿麒麟穿梭街巷,雙耳卻不慎外露。百姓見廣寒宮玉兔失蹤,方知這位“兔面郎中”正是神使,痊愈后便以泥塑供奉,尊為“兔兒爺”。
這個融合神話與民俗的形象,既保留了玉兔搗藥的神性,又添了幾分江湖俠氣——你看那騎虎兔爺,虎嘯生風卻甘為坐騎,恰如老北京人“敬神如友”的豁達。
![]()
清代時,兔兒爺從祭祀供品演變為“兒童專屬”。皇家如慈禧西逃時仍不忘祭兔,民間則流行“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主婦們擺八仙桌、供毛豆枝(兔兒爺的“專屬零食”)祭拜太陰星君,孩子們卻捧著兔兒爺滿院跑。老舍在《四世同堂》里寫道:“沒有兔兒爺,好像就不是中秋節”,道出了它在京城人心中的分量。
![]()
泥塑里的京城煙火氣
老北京的“爺”多,這位“爺”的造型堪稱老北京生活的縮影:傳統武生款金盔金甲、背插令旗,臉譜用金粉勾勒出三瓣嘴的俏皮;“刮打嘴”兔兒爺內設機關,扯線便能讓下頜“吧嗒”搗藥,是清代的“機械玩具”,還有推車、剃頭的市井造型,連《長坂坡》里的趙云都被塑成兔面將軍,戲臺與供桌在此奇妙交融,最大的兔兒爺高三尺,最小的僅三寸,卻都恪守“粉面金盔”的經典款——正如歇后語所說:“兔兒爺的翎子——獨挑”,那份傲氣正是老北京的精氣神。
![]()
制作兔兒爺是門精細活:黏土摻紙漿入模成型,前后兩片黏合后插耳朵、刷膠、描金,最后點睛時得屏住呼吸,否則“兔爺就沒了神氣”,如今北京唯一的非遺傳承基地吉兔坊,仍用古法制作,每年為東岳廟堆起“兔爺山”,上千尊泥塑兔兒爺層層疊疊,像一座微型的“中秋兵馬俑”。
2014 年,“泥塑北京兔兒爺” 入選國家級非遺名錄,張忠強、雙彥等傳承人通過師徒制和工坊模式延續技藝。一些機構每年制作上萬尊兔爺,產品涵蓋傳統泥塑、軟陶、金屬等材質,并開發出中軸線、二十四節氣等主題文創。
![]()
當我們捧著兔兒爺的泥塑時,摸到的不僅是冰涼的黏土,更是六百年的中秋溫度——它是神,卻從不擺架子;是玩具,卻承載著祈福的心。就像那尊“叭噠嘴”兔兒爺,一扯線就笑得前仰后合,仿佛在說:團圓節嘛,敬神不如同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