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2025年8月,渡過聯合廣東省精神衛生中心聯合打造的開辦,這是一次嘗試打通“家-校-社-醫”全鏈條支持的復學干預項目,24個青少年家庭全程參與了6周的多學科聯合干預,截止目前70%以上孩子已回到學校。
第2期復學營正在籌備中,計劃11月開辦,點擊文末“閱讀原文”加項目助理了解詳情。
南方都市報深入項目,從多個角度采訪和記錄了這次探索實踐,點擊閱讀南都記者的報道:
八點的陽光穿過榕樹葉梢,灑下斑駁光影。九個身影陸續出現在校門口,他們揣著手機、項鏈、護身符,還有肉眼可見的忐忑與期待。
在廣州某中學,由渡過組織設計一場特殊的“模擬返校”活動正在舉行——沒有成績單的壓力,沒有點名批評的恐懼,有的只是一群孩子試圖重新學會如何與學校和平共處的溫柔實驗。
藏在黑板后的平板電腦,與藏在心底的勇氣
“上課前會收手機,但是如果藏得足夠好,沒發現,也可以使用,學校也無非是這樣。”
老師的這段話讓孩子們眼睛發亮,這可能是第一次被“允許”打破規則。孩子們興奮地尋找最佳地點:縫隙、椅子夾層、音響上方、黑板背后……大家化身“特工”,奇招百出。
當輔導員進場搜查時,營員們演技大爆發,或用表情誤導,或用語言干擾,上演了一出“聰明反被聰明誤”的搞笑劇。每當輔導員靠近藏匿點,周圍的空氣都仿佛凝固了,緊張又刺激。
最終,四部手機被“繳獲”,規則生效——被收走手機的同學開始了真正的“無機”自習。這堂生動的課讓大家在笑聲中體會到,規則與自由從來都是一體兩面。
在這個過程中發生了意外:嘉樂的平板電腦卡在了黑板后面。
“當時我的心跳都快停了,”嘉樂分享道,“但那瞬間,所有人都圍過來幫忙,沒有人抱怨,沒有人指責,只是齊心協力想辦法。”九個腦袋湊在一起,九雙手輪流嘗試,最終救出了那塊被困的平板。雖然嘉樂也加入了無機自習行列,但在這個過程中,也不知不覺中,救出了被困在焦慮中的自己。
![]()
人生之課:上的無數可能
早晨八點,鈴聲響起,第一節自習課正式開始。為了讓大家逐步適應,自習課允許大家做任何想做的事:寫作業、吃早餐、聽音樂……用自己的節奏慢慢融入學校氛圍。
學業也不能落下,我們邀請來自中學的老師給學員們上課,大家印象最深刻的是化學課和音樂課。
化學老師講述著從古代到現代的化學發展史,四個實驗大家的眼睛跟閃爍微光:水在沸騰、石蠟在融化、氫氧化鈉遇見硫酸銅、大理石回應稀鹽酸。反應在燒杯里發生,也在孩子們心里發生。
一宸說,他原本很討厭理科,有自暴自棄心理,但這一天他發現化學有趣得像魔法。改變只需要一堂沒有壓力的課,一個重新開始的機會。
音樂老師帶領大家學唱《同一首歌》。從開嗓、試唱簡譜,到輪流朗誦歌詞,最后全體合唱,每一步都認真而投入。歌聲從生澀到和諧,在教室緩緩流淌。
每一次發聲,都是一次勇敢的嘗試;每一次合唱,都是彼此心靈的又一次靠近。音樂成為了無需言說的通用語言,讓大家感受到了久違的集體歸屬感。
![]()
每個人的戰爭與勝利
復盤分享環節格外精彩。當被問及“什么是讓你感到安心的物品”時,營員們的答案溫暖又獨特:
-有人帶來了上次活動親手制作的香囊,香氣和回憶帶來了安全感;
-有人亮出手腕上的手鏈,上面的字母對自己有特殊意義;
-有人拿出了自己繪圖設計的娃娃,它早已被家人視為不可或缺的一員;
-手表成為了好幾個人的選擇,能確認時間,仿佛就能握住對生活的掌控感;
-也有人自信地說,“我自己就是讓我安心的存在”,相信自己能陪自己走很久。
這些五花八門的“定錨點”,是孩子們內心世界的柔軟映射,也是他們為自己搭建的心理緩沖層。
子杰“時隔三年再次做筆記”,筆尖劃過紙張的聲音對他而言不啻為一場勝利的號角;曉陌花了整整十五分鐘喝水、打游戲鼓勵自己,上課時破天荒地舉起了手,發現“答對答錯都沒有問題”;子軒感到“刺激和惡心”,想回家卻堅持到了最后,上完課感覺自己很厲害。
最動人的或許是Cindy的分享:“沒有顧慮,很期待,有同學和老師的陪伴......珍惜當下。”在這個被焦慮充斥的時代,“沒有顧慮”四個字重如千鈞。
嘉樂說得很真切:“很放松,因為是自己曾經的學校,校園里沒什么人,感覺輕松很多。”有時候,我們害怕的不是空間本身,而是那個空間里發生過的不愉快記憶。當學校只剩下陽光灑滿的走廊,當教室只剩下好奇與鼓勵的目光,學校也可以像家一樣溫暖。
活動結束時,孩子們臉上有著不同的表情:釋然、驕傲、平靜,甚至有點意猶未盡。“返校并不是目標,而是調試大家在這個過程中挑戰自己”組織者總結道,“希望今天的嘗試可以變成力量。”
力量已經悄然生長:在子杰的筆記里,在一宸的好奇心里,在子軒的堅持里,在嘉樂的協作里,在每一個孩子勇敢嘗試的瞬間里。
伴著溫暖的陽光,九個身影陸續走出校門。他們沒有帶走作業和壓力,卻帶走了某種微妙而深刻的東西:一種“我可以”的信念,一種即使恐懼也能前行的勇氣,一種知道有人并肩作戰的溫暖。
這不僅僅是一場模擬返校,更是一次心靈的復健。九個孩子,九顆星星,在這個八月的日子里,重新學會了如何在自己的夜空里發光,也發現了其他星星的光芒。
希望不是遠方的宏大目標,而是藏在這些小小嘗試里的微光。當一個人學會在恐懼中依然向前邁步,整個世界都會為他讓路。而當一個社會學會為不同的步伐都留下空間,每顆星星都能找到自己的歸途。
![]()
他們的真實信號
學員們的反饋,也給我們以很深的思考。
復盤會上我們探討了一個尖銳的問題:“在學校,你需要偽裝自己嗎?”
答案不一。有人選擇做最真實的自己,也有人坦言,適當的“偽裝”是一種必要的社交保護。這沒有對錯,只是不同處境下的生存策略。
我們又問:“在復學這條路上,你們最需要家長什么樣的支持?”
孩子們的回答簡單而真摯:
> “這樣就挺好。”
> “多些鼓勵,少些責怪。”
> “和老師說明我的情況。”
>“支持我做我想做的,這就夠了。”
> “不要給我太多壓力,對我溫柔一點。”
> “情緒穩定。”
關于對前途的思考:
-有的營員目標明確,為住宿做好了心理建設;
-有的營員有非常想去的目標學校,有自己想研究的方向;
-有的營員動力十足,因為害怕失去上學的機會而下定決心;
-也有營員心態豁達,坦言“人生不止上學一條路”,做好了多種準備;
-還有的營員順其自然,表示只是想先回學校看看。
只言片語,是孩子們向世界發出的最真誠的信號。
模擬返校日,模擬的是場景,準備的卻是真實的人生。這一天,有面對環境的緊張,有找到方法的安心,有游戲帶來的歡笑,也有音樂賦予的平靜。我們深知,復學絕非一蹴而就。它是一場需要孩子、家庭、學校和社會共同努力的“馬拉松”。而我們的目標,就是成為這段路上最堅實的加油站和最溫暖的陪伴者。
每一步嘗試都值得鼓勵,每一種情緒都值得被看見。祝福每一位少年,都找到屬于自己的節奏,穩穩走向心中的那片晴空。
注:文中學員人名均為化名
編輯:瑞寬
傾聽患者心聲,了解精神健康知識,探索青少年抑郁解決方案,關注獲取更多幫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