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各位來到李景濂故居,這里見證了一位邯鄲先賢的治學精神與家國情懷……”國慶期間,邯鄲道上活躍著一批身著紅色馬甲的青年志愿者,他們用熱情洋溢的講解,為游客開啟一扇扇通往歷史的大門。
![]()
為傳承邯鄲優秀傳統文化,踐行“愛邯鄲 做貢獻”的使命,團市委、市婦聯聯合邯鄲學院面向邯鄲市大中小學學生,精心選拔招募了700余名歷史文化講解志愿者,通過搭建這一平臺,在邯鄲書院、回車巷、李景濂故居、柬議坊、邯鄲三千年非遺館五個歷史文化點位開展志愿講解服務,并到荀子學堂進行品讀。這支青春隊伍用生動的講述激活古城記憶,推動傳統文化傳承與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讓每一位游客都能在游覽中感受到邯鄲文化的獨特魅力。
![]()
活動期間,青年志愿者精神飽滿、整裝待發,在邯鄲道構成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邯鄲學院及聯盟校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的實踐志愿者們,在邯鄲學院的金智鵬、林樹灝、楊文歡等同學帶領講解隊伍,有序引導游客、維持現場秩序。聯盟校28中孕晚期的張園園老師帶領初、高中隊伍在各個景點穿梭指導。邯鄲一中的楊天照老師,從南區到北區。在邯山書院,來自邯鄲學院的青年志愿者趙志賢立于古樸院落之中,向游客講述歷代文人墨客在此吟詠交流的雅事,生動呈現書院在邯鄲文化傳承中的重要地位;回車巷內,來自邯鄲市第一中學的青年志愿者連一豪通過繪聲繪色的講述,重現了廉頗與藺相如“將相和”的感人場景,讓游客仿佛親歷那段風云激蕩的歷史;在李景濂故居,來自邯鄲市第二十八中學的徐藝嘉細致介紹這位邯鄲名人的生平與學術成就,展現邯鄲深厚的人文積淀。志愿者們講解結束后還在荀子學堂集體誦讀《勸學》篇,聆聽“學不可以已”的動力源。
![]()
![]()
![]()
![]()
“邯鄲道 思政行”活動創新思政教育形式,將課堂延伸到歷史現場,讓青年在講解中深化對家鄉文化的認同,在服務中培育奉獻精神。這種沉浸式教育模式打破了傳統課堂的局限,讓青少年在真實的歷史場景中感受文化魅力,在志愿服務中實現自我成長。團市委通過搭建這一平臺,既為青少年提供了鍛煉能力、服務社會的機會,也探索出"文旅+思政"融合育人的新模式。未來,團市委將繼續深化“邯鄲道 思政行”品牌建設,常態化開展歷史文化講解志愿服務,以更豐富的內容、更多樣的形式,吸引更多青少年投身文化傳承,為建設美麗邯鄲貢獻青春力量。
供稿:市青年志愿者行動指導中心
通訊員:郎曉倩
編輯 趙丁 | 初審 孫晗熠 | 復審 沃豪杰 | 終審 李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