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關中平原,金色麥浪翻滾如詩。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實驗室里,黃麗麗俯身于顯微鏡前,果樹枝條切片在燈光下泛著微光;不遠處,康振生正對著小麥條銹病的實驗數據凝神思索。這對相守四十年的學術伉儷,將實驗室建在田間地頭,用科技守護“中國糧”,以赤誠家風書寫著當代知識分子的家國答卷。
![]()
田壟間的“病蟲害獵手”
陜西洛川的蘋果園曾是黃麗麗的“戰場”。多年前,成片果樹因腐爛病瀕臨死亡,果農們望著發黑的樹干欲哭無淚。她帶著團隊扎進果園,在臨時帳篷里日夜監測——烈日下,膠鞋沾滿泥土,汗水浸透衣襟,她用放大鏡觀察病斑紋路,在筆記本上密密麻麻記錄著濕度、溫度與病狀變化。“改治為防”的理念在無數次失敗中萌芽,“夏防冬病”技術最終覆蓋全國70%種植區,讓枯萎的果樹重掛紅果,將笑容掛在果農臉上。
獼猴桃細菌性潰瘍病曾被稱為“產業殺手”。黃麗麗創新提出“阻傳播、防入侵”策略,把技術培訓變成“田間破案課”:“就像防疫一樣,要在病菌‘偷渡’前布下防線。” 她帶著團隊跑遍全國產區,手把手教果農修剪、涂藥,如今獼猴桃主產區的潰瘍病發生率下降60%以上。
廣闊的麥田則是康振生的主戰場。
小麥條銹病俗稱“黃疸”,曾讓甘肅農戶連年減產,麥粒干癟如沙。康振生帶著學生走遍全國麥區,在東北的寒風中蹲守麥苗,在西北的旱地里采集病葉。國外機構曾以高薪邀約,他卻指著麥田說:“這里的苗需要我。”
為觀察條銹病菌的變異規律,康振生在電鏡前堅守24小時,讓技術員驚嘆:“從沒見過這么拼的學者。”團隊研發的生物育種技術,讓小麥抗病基因“改頭換面”,年均為國家挽回100億公斤損失。甘肅老農攥著他的手哽咽:“康教授,是您讓麥田‘復活’了!”
![]()
窯洞實驗室里的伉儷情深
1982年,西北農學院的窯洞實驗室見證了他們的愛情。
那時候,黃麗麗“誤打誤撞” 研究小麥條銹病,與學長康振生在煤油燈下并肩查資料。康振生用蘿卜刻印章、在信紙上畫梅花鹿,把科研的嚴謹藏進浪漫——“他每次寫信都蓋著自制的印章,連暖瓶塞都能刻出山水。” 黃麗麗摩挲著泛黃的信紙回憶。
婚后的標本室婚房里,康振生常捧著英文原版書讀到深夜,出差調查條銹病一去就是半月。黃麗麗回憶說:“那時覺得他心里只有工作。”但當她看到丈夫在電鏡前熬紅的雙眼,又忍不住心疼:“他心里有團為糧食安全燃燒的火。”
1997年,夫婦倆受邀赴德國霍恩海姆大學參加合作研究。康振生延續“拼命三郎”模式:周末實驗室的燈光常亮到深夜,華人聚會難得露面。總有人問黃麗麗:“老康又鉆實驗室了?” 三年里,他們不僅攻克了條銹病菌的分子機理難題,更讓外國同行見識了中國學者的韌性 ——“我們代表的是中國農業的底氣。”康振生說。
從書桌到麥田里的相濡以沫
黃麗麗、康振生家中書房的書架塞滿農業典籍,寬大的書桌則是夫妻倆的“第二實驗室”。晚餐桌上,黃麗麗會講果園里的 “病害偵探故事”,康振生則分享麥田里的新發現。如今,年近七旬的康振生會在空閑時給妻子燒一鍋紅燒肉,搶著買菜做飯:“以前她為家付出太多,現在換我‘服務’。”當黃麗麗捧回“全國先進工作者”獎牌,他輕聲說:“你也不容易。”四十年風雨,爭吵化為理解,并肩成為默契。
“農業科研工作者要把國家糧食安全扛在肩上。”黃麗麗的課堂總充滿田野氣息,她帶學生去果園辨認病害,讓書本上的理論“沾著泥土”落地。康振生的實驗室里,學生們記得他常說:“做研究不能怕吃苦,麥浪翻滾的地方才是真正的考場。”
他們的團隊先后入選“全國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培養的學生遍布全國農業戰線。一位年輕學者說:“跟著兩位老師,不僅學到技術,更懂得了‘把論文寫在大地上’的分量。”
從“全國創新爭先獎” 到“最美家庭”,榮譽簿上的每一筆都凝結著四十年的堅守。黃麗麗的“果樹癌癥” 防控技術走向 “一帶一路”國家,康振生的條銹病研究引領國際方向。但在他們心中,最珍貴的獎勵是洛川果農送來的脆蘋果,是農戶捧來的飽滿麥粒。
暮色中的實驗室依舊亮著燈,黃麗麗與康振生的身影在窗前交疊。他們是夫妻,是戰友,更是扎根土地的“糧食衛士”—— 如同關中平原上的星辰,用科研之光點亮麥田,以赤誠家風傳遞著 “把國家裝在心里” 的信念。在農業強國的征程中,這對 “麥田夫妻” 的故事,正化作千萬農業人的前行力量。
![]()
來源/中國婦女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