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去北京一家儲能設備廠,震驚了。
生產線24小時不停轉,工人三班倒,連吃飯都在生產線上解決。廠長跟我說,現在不是他們在找訂單,是訂單在追他們。
“電芯供不應求,真的供不應求。”廠長指著那些白色的儲能電芯告訴我,一塊電芯能存儲1度電,現在這東西比黃金還搶手。
![]()
1. 從“充電寶”到“印鈔機”的華麗轉身
國家發改委和能源局剛發布《新型儲能規模化建設專項行動方案》,提出2027年儲能裝機要達到1.8億千瓦。
什么概念?相當于180個百萬千瓦的核電站。
這個數字讓整個資本市場沸騰了。9月份多家儲能企業股價創新高,有的漲幅超過30%。投資者都明白,這是個萬億級的大蛋糕。
2500億投資,這還只是新增項目的投資額。
別以為這些錢是天上掉下來的。儲能市場的爆發,背后有著深層邏輯。
以前大家對儲能的理解很簡單:就是個大號充電寶,白天太陽能發電時充電,晚上沒太陽時放電。
現在完全不是這回事了。
![]()
新疆阿圖什的儲能項目經理張祿琦算了筆賬:他們的儲能站相當于80萬塊電芯一起工作,一次充電能存儲80萬度綠電。
但重點不在存電,而在賺錢的門道。
以前儲能電站就是“拿固定工資”——把容量租給新能源廠站,收個租金就完事。
現在不一樣了,儲能電站可以“打多份工”:
- 容量租賃收益,就像是正常基本工資
- 參與中長期交易,就像是發了績效獎金
- 現貨交易收益,就像是拿到提成獎勵
- 容量補償,就像是領了津貼補助
2. 供不應求背后的產業密碼
走訪幾家頭部電池企業,發現一個有趣現象:大家都在喊缺貨,但沒人愁銷路。
北京海博思創的董事長張劍輝透露,今年二季度就已經滿產滿銷了,訂單也到明年年初。
之所以有這么多訂單,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一方面是海外需求爆發式增長。歐洲能源危機后,儲能需求激增。而且美國還出了個《通脹削減法案》,也在大力補貼儲能項目。
另一方面是技術升級帶來的紅利。電芯容量從314安時向500安時、600安時跨越,存儲密度大幅提升,成本卻在下降。
![]()
成本下降有多快?
遠景儲能總裁田慶軍給出的數據讓人吃驚:當前儲能系統成本比三年前下降約80%,部分地區度電成本已經低于2毛錢。
儲能火了,鋰價會不會又瘋漲?
天齊鋰業的市場分析師說,三季度儲能環節需求比二季度環比增長20%到30%以上。
但她并不擔心鋰價重回瘋狂:“中長期鋰價會向供需平衡回歸,年底現貨均價可能回落到6-7萬元每噸。”
原因很簡單:上游鋰礦產能在釋放,下游企業學會了多元化采購和庫存管理,技術進步在持續推動成本下降。
3. 19億千瓦的增長空間
震撼的數字還在后頭。
到2035年,中國風電和太陽能發電總裝機要達到36億千瓦。也就是說,未來十年要新增裝機約19億千瓦。
什么概念?每年新增2-3億千瓦,相當于每年建成200-300個百萬千瓦級的電站。
![]()
新能源裝機的需求量這么高,沒有儲能很難想象該怎么消納,以及如何平衡負荷。
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理事長陳海生算過一筆賬:儲能項目可以同時為A、B、C多方服務,拿幾份酬勞,總收入增加了,投資回收期自然縮短。
投資人當然樂意投錢
4. 江蘇樣本:1000萬千瓦的調峰神器
江蘇今年迎峰度夏期間的數據讓人印象深刻:
國家電網集中調用各類儲能資源超1.4萬次,總充放電量超25億千瓦時,最大調峰能力超1000萬千瓦。
相當于為江蘇新增10座百萬千瓦火電機組
但這些儲能電站的建設成本,遠低于10座火電機組。而且沒有污染,沒有燃料成本,只要有電網就能發揮作用。
國網江蘇電力調控中心的李杰說:“從長遠看,將提振資本市場對儲能項目的投資信心,拉動從電池制造、系統集成到電站運營的全產業鏈發展。”
![]()
結語:黃金時代剛剛開始
站在這個時間點看儲能產業,有點像2010年看智能手機,或者2015年看新能源汽車。
技術成熟了,成本下來了,政策到位了,市場起來了
需求驅動和技術進步雙輪驅動,正好在供需兩端達成契合點。用陳海生的話說,這是“天時地利人和”的完美組合。
2500億投資只是開始。按照19億千瓦的新增裝機需求,未來十年儲能市場的投資規模可能超過10萬億。
別以為這是畫餅。那些24小時滿負荷運轉的生產線,那些排到明年的訂單,那些創新高的股價,都在告訴我們一個事實:
儲能產業的黃金時代,真的來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