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才上了半年學的夏蕓,不得已從武漢大學退學。她是烈士夏明翰的女兒,因為家中沒錢,讀不起書。
消息一路傳到了毛主席那里,主席是怎樣幫助這個小姑娘的?
![]()
夏蕓從小就不知道自己的父親是誰,母親和外婆陪她長大,她連續多年用著“鄭憶蕓”這個名字。小時候她只記得自己總在搬家,這里住十天,那里住半月。小學還沒讀完,日本人就打到長沙了,母親只得帶著她南下逃難。
母親為了養活家人,日夜不停地做刺繡、做縫紉。乖巧的夏蕓心疼母親,13歲起就幫家里干重活。家里沒有男人,女子們便自己撐起了一片天。
后來夏蕓憑著一張難民證,在耒陽斷斷續續讀了三年中學,同學們聚在一起喜歡聊天,問她爸爸是做什么。終于有一天,她隱約知道了真相,自己其實不姓鄭,爸爸姓夏,叫夏明翰,是革命烈士。
原來母親和外婆從來不提過去,還給她改名換姓,是為了保護自己。1945年抗戰勝利,母女倆回到長沙,夏蕓考進一所女子中學,1949年又以優異的成績考入武漢大學。
上了才半年,學費成了大問題,母親收入微薄,根本供不起她上大學,眼看就只有退學一條路了。有父親的戰友告訴夏蕓,去找李先念吧,他當年也認識你父親。夏蕓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去了,李先念表示可以安排她工作。
可夏蕓想繼續讀書,從小就求學不易,她太珍惜學習機會了。李先念建議她去北京,這事也很快傳到了毛主席那里。當年毛主席曾親自介紹夏明翰入黨,現在一聽說昔日戰友的女兒輟學了,立刻過問這件事。
![]()
在毛主席的幫助下,幸運降臨了,當時北京農業大學對老區學生和烈士子女實行供給制,免除全部學費。這個政策解決了燃眉之急,充滿渴盼的夏蕓如愿以償,再一次走進了大學校園。
母親鄭家鈞得知這件事,更是感動不已,她當年和丈夫在一起,就是毛主席介紹的。1926年農歷九月初四,毛主席做媒,兩人結了婚,戰友們送上了祝福和對聯,現在他們又伸出援手,幫助了女兒。
大學畢業后,夏蕓沒有留在大城市,她服從分配,去了江西。贛南大吉山鎢礦、新余鋼鐵廠、豐城礦務局……這些地方條件艱苦,但她一點都不打怵,一年四季扎根深山,吃住都在溶洞里。
文革期間,夏蕓被下放了四年,1975年,調到九江動力機械廠,直到退休。幾十年如一日,夏蕓從沒因為烈士后代的身份提過任何要求。退休時,有同學告訴夏蕓可以辦離休,享受更好的待遇,她擺擺手說不用。
夏蕓家里最珍貴的東西,是父親的一張遺像,照片裝在精致的木框里,旁邊是她親手抄寫的父親的《就義詩》。
母親鄭家鈞一輩子過得很清貧,解放后,謝覺哉等人專程來長沙看這位“老嫂子”,勸她去北京享享福。她卻說自己一個人生活慣了,能養活自己,不給國家添麻煩,年紀大了,她還糊紙盒子賺錢。
這種骨氣,夏蕓繼承了下來,她要求子女生活不能奢侈,不要因為是烈士后代就覺得和別人不一樣,要憑自己的本事吃飯。
![]()
曾經有記者去夏家采訪前,在公交車上與一位老人攀談,老人在九江生活了大半輩子,不知道身邊住著夏明翰烈士的后人。當他知道真相后,感慨萬分:“配得上'后來人'這三個字!”
參考資料:專訪夏明翰烈士女兒:烈士后人更自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