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點開某個購物APP,隨便刷一刷,就會發現如今的直播間早就不是當年的模樣了。
有人搞深夜書店,主播在安靜的氛圍里講書、推書單;有人在做虛擬人帶貨,一整場直播下來幾乎看不到真人,卻依然能賣出貨;還有人把直播間打造成了小劇場,先演劇情再順帶賣產品。
說實話,我這個老自媒體人看得是一愣一愣的,感覺自己都快跟不上時代了。
就在最近,薇婭在某高校的演講里,談到她心目中的主播應該具備哪些素質。她說,未來的新媒體主播,不僅要是內容創作者,還要是產品專家、社群主理人和品牌IP的集合體。
![]()
換句話說,現在的直播不再只是賣貨,而是要圍繞群體需求輸出長期價值。
因為消費者是很挑剔的,卷低價、卷折扣的直播間太多了,現在的消費者,更愿意為有價值的內容買單。其實最近幾年出圈的帶貨主播,基本都是這個路子,要有個人特色,還要有長期價值,才能讓消費者持續關注。
薇婭其實算是老派電商人了,她原本是做服裝生意的,后來在淘寶開店,再到后面轉型做直播,一路見證了電商的發展。因此,她很早之前就在告訴大家,一個直播間不能只是吆喝聲,它得有內容、有選擇、有信任感。
大家都知道,薇婭的助農公益很出名,她當年能帶動楊梅、蜂蜜、玫瑰這些農產品出圈,不是因為會喊口號,而是因為她愿意花時間去田間地頭,愿意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
如果說早期直播電商靠的是“低價+流量”,那現在它正在靠“價值+關系”往前走。比如,你點開一個頭部美妝博主的直播間,她已經不再單純羅列優惠,而是會把護膚邏輯講成一個系列小課程。
從路人視角看,這種變化特別明顯。五年前,我點開直播,只覺得是熱鬧的趕集;而今天點開直播,越來越像進入一個小型生態,有知識、有娛樂、有消費,有時候甚至能收獲一種歸屬感。
這其實正印證了薇婭在高校的演講,一個成功的主播必須是有想法的,要能持續圍繞用戶需求,建立自己的價值輸出。
很多人會說,薇婭已經淡出一線舞臺了,還談她的價值有什么意義?我倒覺得,這恰恰說明她的前瞻性更值得被看見。
在超級IP模式受到質疑的今天,行業需要一套可持續的邏輯。薇婭提出的“主播是內容創作者+產品專家+社群主理人+品牌IP”,其實就是把直播電商從個人流量紅利轉向系統價值創造的一條路徑。
![]()
事實也在印證這一點,比如謙尋持續在做的“魅力中國行”,走遍了全國的縣域產業帶,把一場場直播變成了一個個故事;再比如他們推出的謙尋超級商店,用數據驅動農貨銷售,真正實現了以銷定產。
這些動作,其實都是把薇婭當年提出的理念,升級成了更大的系統。
如果說,早年的直播電商像是一場喧鬧的市集,那么今天它更像一個龐大的社區。每個主播都是這個社區里的小小節點,有人講故事,有人做陪伴,有人分享專業,有人提供低價。
而薇婭,作為最早把價值帶進直播的人之一,她提出的“主播四合一”理念,其實早已融進了今天的行業里。她不一定再站在C位舞臺,但她的思路,依舊在影響當下的主播。
直播電商的進化,不是流量邏輯的升級,而是價值邏輯的擴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