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政府又停擺了,這不是第一次也終將不是最后一次!
![]()
停擺:2025年10月2日,聯邦政府陷入停擺
2025年10月2日,美國聯邦政府正式進入部分停擺狀態。由于國會未能在財政年度截止期限前通過撥款法案或臨時支出決議,聯邦機構資金耗盡,政府運作陷入停滯。根據最新通報,約87.5萬名非關鍵崗位聯邦雇員即日起被強制無薪休假,另有140萬被視為“關鍵人員”的雇員將繼續履職,但其薪酬發放將延遲,直至新預算案通過。此次停擺涉及國家公園、護照辦理、科研項目、部分社會服務等多個領域,就是這樣的突然,就是在我們還在國慶的時候,可能他們也想出去玩!
![]()
盡管政府核心職能如國防、執法、空中交通管制等仍維持運轉,但公共服務的中斷已對民眾生活造成實際影響。國家公園關閉、簽證審批暫停、聯邦資助項目延期,成為每一次停擺的“標準劇本”。而這一次,停擺的導火索依然是兩黨在財政議題上的激烈博弈。
![]()
為啥要停擺:政治博弈下的預算僵局
美國政府停擺的本質,是立法機構與行政分支在財政授權問題上的失衡。根據美國憲法,國會掌握“錢袋權”,所有政府支出必須經國會批準。每年,國會需通過12項撥款法案為各聯邦部門提供資金。若無法按時達成協議,政府即面臨“斷糧”風險。
![]()
此次停擺的直接原因,是眾議院共和黨人提出的一項包含提高債務上限條款的撥款提案,遭到民主黨堅決反對。該提案雖獲當選總統唐納德·特朗普支持,但因民主黨認為其將債務問題與緊急支出捆綁,構成“政治勒索”,拒絕合作。兩黨在救災資金、農業補貼、邊境政策等議題上分歧嚴重,導致談判破裂。其實簡單說就是要錢的和管錢的沒談攏,沒談攏沒關系大家好好談,阿美立卡就是不一樣直接就把桌子掀了!
![]()
已經不是第一次:美國政府停擺的歷史回溯
政府停擺在美國并非罕見事件。自1976年以來,美國聯邦政府已經歷超過20次停擺,其中多數為短期停擺,但亦有數次造成重大影響。
1995—1996年停擺:因克林頓政府與共和黨控制的國會就預算削減產生沖突,政府兩次停擺,累計長達27天。期間約140萬聯邦雇員休假,造成約14億美元經濟損失。
![]()
2013年停擺:持續16天,起因是共和黨試圖以預算案為籌碼,阻止《平價醫療法案》實施。約80萬人受影響,國家公園關閉,科研項目中斷。
2018—2019年停擺:美國歷史上最長的一次,持續35天,源于特朗普政府要求國會撥款修建美墨邊境墻未果。此次停擺導致約80萬雇員無薪工作或休假,經濟損失估計達110億美元。
每一次停擺,都伴隨著公眾信任度下降、政府效率受損與經濟成本上升。盡管停擺結束后,國會通常會補發雇員工資,但其對社會運行的干擾與心理沖擊難以彌補。
![]()
結語:制度困境與改革之問
美國政府再次停擺,不是偶然,而是體制性矛盾的必然結果。在黨派對立加劇、政治信任流失的背景下,預算談判日益淪為“懸崖邊緣”博弈。那么有一點很重要那就是這次停擺這些人能無薪休假多少天呢?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