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國民黨軍有所謂的“五大主力”,分別是出自駐印軍系統的新1軍、新6軍;從機械化部隊發展出的第5軍;陳誠“土木系”的基干第18軍;以及王耀武系統的第74軍。
在解放戰爭中,上述軍有的分編,有的一度改稱整編師,但均作為各自方向的主力部隊是沒有問題的。
上述各部中,第74軍改稱的整編第74師名氣最大,號稱“五大主力之首”;不過該部卻是“五大主力”中最早被殲的,同時在武器裝備方面,也是配置最低的。
當然,這種配置上的低倒不是說該部不重要,實際上恰恰是因為重要才會如此。
為啥會這么說呢?
![]()
因為該部被列為美械部隊是在1945年初,正在換裝之中湘西會戰就爆發了;而會戰結束后不久,日本宣布投降,此后第74軍作為典型部隊奔赴南京等多地受降。
在這一過程中,原有的換裝計劃自然就不能繼續執行了;而隨著新形勢的到來,國民黨軍不再按照美械軍原本規定的武器裝備數,實現全面換裝,實際上壓低了美械部隊的配置。
到1946年,國民黨軍再搞整編師,部隊的編制體系又發生了改變。
而從第74軍改為整編第74師,該部在山炮以下的槍炮武器倒也沒跟整編第11師等友軍差上太多。
但整編師直屬的美式105毫米榴彈炮營,第74師卻沒趕上。
![]()
這個營按照當時的說法是機械化營,全營除了12門105毫米榴彈炮外,還有10輛指揮車、73輛卡車、5輛腳踏車、1輛救濟車;此外另配1噸級拖車28輛、0.25噸拖車3輛。
雖然說這些車輛屬于炮兵營,但若是本部編有這個炮營的話,自然也可以抽調使用。
在“五大主力”中,新1軍、新6軍不僅有這個炮營,同時其他部隊也配備有大量汽車,所以汽車機動能力很強,運載糧食、彈藥的能力也很強。
第5軍由于有機械化部隊的底子,各種汽車數量也不少;第18軍/整編第11師,因為是陳誠的基干部隊,炮營有,汽車也有得用。
偏偏整編第74師沒有上述際遇,而自己還缺編了榴彈炮營,這便導致該師汽車數偏少。
![]()
據1946年該師尚未參戰時的統計,全師汽車只有23輛,其中指揮車1輛、特種車8輛,卡車只有14輛。
后來整編第74師師長張靈甫打電報要求補充40輛美式卡車,但只發來日式卡車34輛。
日式卡車為接受日軍投降時所得,多為老舊貨且缺少零件,張靈甫不滿日式卡車,故又打電報請求換美式卡車。
但當時的美式卡車分配被多個部門盯著,最終也只是得到了從裝甲兵教導總隊就近撥發15輛美式卡車的允諾。
這批次后來到沒到且不說,就算到了也不算多大的數字。
因此整編第74師全師,實際上就一個連、排級的汽車隊,裝備小幾十輛能用的汽車罷了。
![]()
為此,張靈甫還感慨整編第11師的彈藥攜行能力是500噸,而本師則是100噸;這一數字可能有所夸張,但整編第11師的汽車確實比整編第74師多,倒也是實情。
因此整編第74師如需進行快速、大宗的彈藥補給或兵力運輸,必然要依靠輜重汽車團的協助,若以本部配置來看,汽車隊只能解燃眉之急,主要還得靠整編第74師的人力和畜力來承擔后勤。
以1947年5月的孟良崮戰役來說,整編第74師本部2萬多人被殲(注:32000人的殲敵戰果包含阻敵援軍斃傷的6000余人),繳獲汽車只有3輛,戰馬(騾馬)卻有1397匹。
在激烈戰斗中,騾馬倒斃者不在少數,整編第74師的騾馬數必然更多。
![]()
而因為是山區作戰的緣故,且汽車隊多用于來往后方輸送補給彈藥,故而整編第74師本就有限的汽車隊,只有幾輛車隨本部潛行,其余車輛應該都在臨沂。
當然,整編第74師當時另外配屬了戰車連、榴彈炮營,也因為上述原因留在臨沂。
所以孟良崮戰役雖然將該部殲滅,但因為在戰區的汽車數量少,所以繳獲數量自然也就少了。
而由此情況看,整編第74師實際并不太“重裝”,仍然是騾馬化的美械(含部分國械)部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