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老白第210篇原創筆記
前言
前幾天讀到一句話:
“不認真,很多事情都做不好;但如果太過較真,事情就一定做不好。”
深以為然。
職場很多時候沒有真事,只有形勢。“一根筋”的結局大多只有兩種:要么沒法做事,要么得罪一群人。
所以,與人溝通時,答案從來不靠打破砂鍋問到底,而是藏在每一個不起眼的細節里。
01答非所問,是成熟職場人的默契
最近,“向上管理”的概念愈發被頻繁提及,即使明知任重道遠,人們也常樂此不疲。
但很多人忽略了上位者的“向下管理”核心秘籍:
把簡單的事情復雜化。
所以你會發現,辛苦做的方案,覺得能得到肯定,只換來一句“你看著辦”;認真提的建議,以為會一致通過,卻得到半句“原則同意”。
當你滿心歡喜繼續推行時,才發現此路不通。
與其背地里蛐蛐領導不說人話不干人事,我們更應明白的是:
職場人的世界,直白是一種奢侈,含蓄才是一種常態。
答非所問,就是職場最常見的委婉回答。越是重要的信息,領導越是不會直接說出口,解讀“言外之意”,才是向上管理的第一課。
02敬而遠之,是肢體語言藏的密碼
國外懸疑劇《lie to me》有一句經典臺詞:
“人在每10分鐘的談話中會說3次謊。”
而職場上,語言可以修飾,但肢體語言的細節不會撒謊。
識別一個人對你的真實態度,也從不看嘴上的熱絡,而要看那些不經意的非語言信號。
因為,沒人會直接宣告“不喜歡”,敬而遠之,是留給彼此的最后體面。
它既是當面溝通時對方雙手環抱于胸前的防備姿勢,也是在回復信息時淡淡的一個“哦”字。
《論語》云:“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
正告訴我們,口中的言語千變萬化,無聲的語言才最真實。當一個人釋放明顯的敬而遠之,你與他的關系也就該適可而止。
03沉默不語,比直接拒絕更有力量
知乎有個問題:職場上不想得罪人,該怎么辦?
高贊回答這么說:
“當別人找你幫忙時,痛痛快快的拒絕,猶猶豫豫的同意。”
但你發現沒?很多時候讓你煎熬的,不是明確的拒絕,而是讓人窒息的沉默。
提交報告后石沉大海,會議上提出看法卻無人應答。這種沉默,總會比直接拒絕否定更讓人心慌。
所以,職場上的沉默不語,往往比直接拒絕更有力量。
與端茶不喝代表送客一樣,當你在辦公室和人溝通時,對方轉頭看電腦,低頭讀手表,就意味著對話到此結束,你的請求已被拒絕。
繼續追問,只會既讓別人為難,又讓自己難堪。相比白紙黑字的拒絕,沉默不語,也早已揭示了答案。
寫在最后
網上有句扎心的話:
“成年人的世界,約不出來,就是答案。”
職場亦如此,溝通高手不是能言善辯,而是能讀懂沒說出口的話,理解所有言外之意,尊重沉默不語的拒絕。
畢竟,細節就是答案,無需追問,更不必追問。
共勉~
感謝你讀到這里,想必我的文字讓你有所感觸。
歡迎你點個關注,讓老白有機會見證你的進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