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與涵蓋劇集、綜藝兩大領域的36位頂尖藝術家進行了深度對話,這份答案不僅勾勒出愛奇藝未來一年的內容布局,更清晰地描繪出行業在題材創新、價值表達和情感共鳴上的演進方向。
作者 | 王珊珊(北京)
「活著活著就不想做『好』人了。」
在長視頻行業的年度標志性活動之一,愛奇藝2025悅享會上,首席內容官王曉暉用這樣一句充滿時代情緒的話,揭示了影視創作與當代觀眾心靈連接的本質——在日趨復雜的世界里,人們渴望看到自我的困境與真實的掙扎。
這正是長視頻行業所面臨的精神命題。
近日,我們發布了一份超過400部的長短片單,幾乎囊括了整個長視頻行業最重要的中堅力量。這份片單的水準,某種程度上也代表著未來兩三年內,行業是否仍有持續吸引力。
愛奇藝與部分劇集、綜藝領域的36位核心主創進行了深度對話。他們的回答,清晰地描繪出行業在題材創新、價值表達和情感共鳴上的演進方向。最令我們觸動的是,每位創作者都是從自身出發,發問、探索、創作,在時代洪流中,試圖去關照他者。
![]()
![]()
趨勢一:類型敘事的價值重塑
長視頻市場上的觀眾已經走過了「類型教育」的階段。無論是懸疑、愛情、古裝還是科幻,觀眾對單一套路的接受度越來越低,我們期待的是在熟悉的框架里看到新的結構和新的張力。
2025-2026年片單中,多部作品都展現出鮮明的類型實驗性,這些作品的共同特點是:融合不是堆砌,而是要在敘事機制和價值表達層面實現重構。這種類型上的創新,一方面滿足了觀眾追求新鮮感的消費心理,另一方面也回應了行業在題材同質化嚴重的當下,對差異化的迫切需求。
一批作品以其極富想象力的劇情設定,展現了類型敘事的巨大潛力。
《唐朝詭事錄之長安》不僅延續了前作獨特的「詩意與危險」的基調,更在敘事和美學上進行了全面升級。監制、編劇郭靖宇將其形容為「詭案升級的刺激和詩劍盛唐的浪漫」的結合,在詭譎離奇的案件背后,呈現一個更為宏大、更具想象力的盛唐世界。這種將懸疑類型與東方古典美學深度融合的創作理念,是該系列能夠持續吸引觀眾的核心魅力。
![]()
《低智商犯罪》被導演劉海波稱之為「反高潮的懸念管理」,刻意避開依靠反轉的強刺激敘事,將懸念設置從「兇手是誰」轉向「警察如何讓高智商罪犯自己亂了方寸」。這種「喜劇與懸疑的化學融合」,讓喜劇元素成為推動懸疑的動力。
古裝探案劇《長風起》也采用了創新的敘事結構。導演楊磊介紹,作品采用「先展現『神跡』,再從科學角度解釋,最終回歸『反詐』核心」的模式,并融合了「傳統民俗、中式獵奇、荒誕喜劇」等多種元素,既滿足了觀眾的探索欲,又傳遞了清晰的社會價值。而《這一秒過火》則突破傳統民國劇框架,以女主角「假死」后化身「大嫂」歸來的強設定開局,融合了「家族權謀、女性復仇和底層救贖」等多重元素,情感張力十足。
幻想賽道上,《逍遙》的導演徐紀周嘗試「用一個女性的視角和原創的故事去講不被欲念支配的純粹」,在光怪陸離的萬妖谷中審視復雜的人心與妖心。編劇九鷺非香的《來戰》則塑造了「『卷王徒弟』與『擺爛師尊』」這對有趣的對抗路師徒,在「東方幻想」外殼下注入現代精神內核。
《大王別慌張2》和《喜劇之王》兩部作品也印證了愛奇藝在喜劇賽道上的創新嘗試。《大王別慌張2》導演兼編劇金哲勇坦言,希望延續「底層小妖怪生存」在西游世界觀中找自由的荒誕感。導演蔣龍也提到,《喜劇之王》是新一代喜人走向熒幕的一次很重要的嘗試,劇情上加入了商戰、CP大亂燉、懸疑、戲中戲等元素。
在類型融合的另一端,創作者們也在進行著更深層次的探索。編劇白一驄操刀的《從紅月開始》,打破傳統科幻邊界,將科幻冒險與心理議題深度結合,劇中失控的精神力量,實際上是「現代人心理問題的隱喻」。
這些探索表明,類型的邊界正在被打破。在一個鼓勵創新、尊重表達的環境下,創作者們正致力于讓類型的融合服務于更深刻的主題表達,從而實現內容的價值重塑。
趨勢二:向現實深處開掘
現實主義正在成為長視頻創作的中堅力量,它不再是單純的題材選擇,而成為創作方法論,把制度、行業、地域與世代沖突融入敘事之中。多位主創在訪談中反復強調的,不是要寫一個怎樣獵奇的話題,而是讓敘事立于一個具體時空的社會「切片」,通過對其進行深入、真實的挖掘,來反映更廣泛的時代情緒,讓觀眾既能被人物的抉擇所打動,又能對照出鏡中的世界。
以《家業》為例,導演惠楷棟直言這是一部「具有史詩氣質的文化大劇」,通過女主角李禎視角講述制墨人的故事,把文化精神與傳奇故事有機融合。總編劇熊周虎也強調,團隊「通過深入調研,力圖真實、立體地再現堪稱中華文化標本的獨特世界觀」,將匠人傳承與家族成長彼此交織。這種以「家」為切口的方法,使得現實主義作品既能安放家國記憶,也能承載代際共鳴。
與此同時,創作者們也在特殊職業的真實傳奇上進行開掘。《重器》導演沈嚴稱之為「一部有溫度的法律史詩」,通過五位法學院畢業生二十年的成長軌跡,展現1979—1996年間法治建設的曲折與人性的張力。他特別提到:「每個案子都是時代的切片,那個年代的法律人沒有完善制度可依靠,卻要處理最復雜的人性難題。」法律不再是抽象條文,而成為影響人物命運的力量。
同樣以真實為內核,《生命樹》將鏡頭對準青海地區的生態保護者們。總制片人侯鴻亮特別提到,主創團隊多次赴青海、內蒙采風調研,以嚴謹態度塑造了女警白菊和副縣長多杰等巡山隊員群像,從普通人的視角切入,展現人與自然平衡共生的命題。編劇肖意凡希望觀眾能感受到對自然的敬畏與生命的平等,也能被守護者十年如一日的堅守所打動,那是一種稀缺而動人的浪漫。
與之相呼應,《平等之門》把目光投向法醫群體。編劇賈東巖與武瑤表示,他們從一開始的定位就是「特殊職業中的普通人」。作為檢察院的法醫,這群人既非破案主角,也不是冷漠工具,而是「閱卷人」,注定要日復一日面對生死與證據。
還有一些作品則從地域與世代的視角切入。編劇高滿堂執筆的《冬去春來》聚焦1990年代在北京奮斗的年輕人,他希望展現這群底層逐夢青年「鮮活悲喜」,讓觀眾看到「每個北漂人都可能會經歷的有血有肉的奮斗」。
![]()
《喀什戀歌》以三位女孩回到故鄉喀什老城的故事為核心,展現了女性的細膩與溫柔。導演秦海燕說:「我們希望這個故事能給焦慮的觀眾一個溫暖的擁抱。」《煙花少年》則以工業變遷中的出走與回歸為主題,導演黃偉希望通過「煙花」這一意象呈現青春的絢爛與短暫,并通過不同年代的敘事節點,把一代人的命運與社會環境緊緊捆綁。
與地域、世代、職業的開掘同樣重要的,是對酸甜苦辣的真實呈現。《燦如繁星》導演李青蓉認為這是一部講述「愛與熱愛」的成長故事,既有成年男女的治愈愛情,也有熱血少年的追夢歷程。「愛能抵御精神內耗,熱愛能打破躺平與內卷的對立。」《有戲》導演蔣叢介紹,作品的最大亮點是吳宣儀一人分飾兩角,在現實基底上加入奇幻元素,既有戲劇張力,也傳遞溫暖治愈的情緒。「我們希望觀眾在酸甜苦辣的生活中,依然能抱有熱愛,收獲來自內心真正的快樂。」
而以世界冠軍張偉麗為原型的 《永無止境》,是從電影轉型劇集的導演劉伽茵對當代體育傳奇的真實描摹。劉伽茵直言,這并非一部強調鐵杵磨成針的傳統勵志故事,而是一場「發現自我、忠于自我的冒險之旅」。大多數人都生活在被設計好的劇本里,夢想只能變成模糊的記憶,而主人公大膽而決絕的生活很過癮,也是觀眾期待去體驗的。
「社會派懸疑劇」《昨夜將至》,導演明焱認為它的亮點是「被遺忘的女性群像」,三位女性角色的掙扎與覺醒,塑造了鮮明而有張力的底層群像。「我們希望觀眾在懸疑之外,也能感受到守護的溫度,并思考如何面對不公與困境。」
現實主義深耕并非要把作品變成報道文學,而是把「真實的復雜性」設為敘事底色,呈現人物的情感矛盾、職業與制度的突破、地域與世代的記憶互為參照。
趨勢三:在宏大敘事中看見「人」
如果說現實日常指向「從小到大」的細微關照,那么宏大敘事的人本回歸,則是「由大到小」的價值深耕。它始于一個史詩級的背景或命題,最終落腳于普通人的命運浮沉。愛奇藝在這一賽道上已然碩果累累,年度爆款《生萬物》便是這一創作思路最成功的代表,而未來的片單,則延續了對于深刻情感的持續追求。
抗戰類歷史劇的價值之一,是用普通人的日常去承載國家與民族的記憶。《八千里路云和月》的導演張永新在闡述創作理念時,反復強調該劇采用「人民視角作為敘事的基石」,叩問的是「中華民族何以屹立不倒」。他描述了劇中最打動他的一場戲:主角的父親,一位老太爺在日軍進入租界時,誤以為勝利來臨,最終從高樓一躍而下,喊出「中國必勝」。這種無聲的抵抗,正是普通人在時代洪流中的縮影。
![]()
這種對「人」的聚焦也體現在《大生意人》中。導演張挺把《大生意人》定義為「一個逃亡者的故事」和「時代畫卷」,主人公的從商之路是在最動亂時代里的一次又一次豪賭,故事里有神秘寶藏、財富與人的關系,同時這是一個「男人要回家的故事」,把商業史與個人救贖敘事結合起來。
在歷史劇《秦謎》中,編劇常江也表達了相似的追求。她希望拉近古人和我們的距離,把他們當人看,去探尋嬴政在開創制度時會遇到多少取舍與困境,而不是「把他們當做政治符號看」。這話道出當前歷史劇普遍的自覺:把人物生活化,使歷史人物有血有肉。
歷史題材的現代價值在于「用厚重來照見當下」:當觀眾看到歷史人物如何在困局中抉擇時,會把那個時代的倫理問題反照回今天,完成一種跨時空的對話。
此外,主創們普遍提到,歷史故事的吸引力在于視覺沉浸與細節可信度。無論是服化道的考據,還是對技術細節,如古代生產流程的復原,目標都是把觀眾帶回那個時間的「氣味里」,從而讓人物的選擇更可信、情緒更充沛。
趨勢四:綜藝里的社會觀察
不只是劇集,在當下的愛奇藝綜藝版圖中,節目不再僅是碎片娛樂消遣,而是在社會觀察與情感修復之間找到新的混合路徑。
一方面,節目把鏡頭對準那些尚未被主流敘事充分描述的現實,將社會切片帶到觀眾面前,關注職業生態、產業發展與青年群體的生活狀態;另一方面,綜藝也在情感層面嘗試與觀眾建立更深的連接,通過代際互動、友情羈絆、成長故事和文化認同,滿足觀眾的需求。
《野蠻生長》由姜濱擔任監制,這檔節目首次聚焦新興的「團播」行業,拋開濾鏡,把鏡頭直接深入各大團播公司,展現選手在「流量即時淘汰」和24小時直播接力下的真實生存狀態。節目通過直擊幕后,把年輕人的職業焦慮、新經濟形態下的壓力,以及夢想與現實碰撞的挑戰呈現在觀眾面前,讓人感受到奮斗的殘酷與真實。姜濱強調,這個題材本身就自帶話題和時代感,是理解當下年輕人職業選擇和夢想表達的時代切片。
《誰是我的男主角》同樣將熱門短劇賽道與綜藝競技結合,讓觀眾不僅是觀看者,還能實時參與劇情發展,甚至左右角色命運。節目通過原創IP開發和經典短劇改編,展現演員們在表演和創作中的努力與蛻變。姜濱認為,這檔節目在推動行業內容升級的同時,也讓觀眾看到青年演員真實的成長過程,感受到短劇的深度與魅力。
![]()
如果說以上兩檔節目體現了綜藝在產業觀察與創新方面的功能,那么《一路繁花2》與《哥哥做主》則更強調情感聯結與療愈功能。《一路繁花2》由董軒羽擔任總策劃,以旅行作為載體,呈現代際之間的溫暖互動。影后姐姐與00后弟弟的碰撞既展現了幽默和歡樂,也體現了跨代女性互助與生命力傳遞。節目不刻意說教,卻通過真實體驗和輕松互動,傳遞出積極生活態度與情感療愈,讓觀眾在共情與陪伴中感受溫暖和力量。
《哥哥做主》以「中年男性的情感教育」為核心,呈現四位處于不同情感狀態的男性生活片段,涵蓋離異單親、已婚夫妻、大齡未婚、二婚等類型。節目不僅展示他們面對親子關系、情感關系和自我成長的挑戰,也試圖讓男性觀眾正視情感表達、直面脆弱。
《宇宙閃爍請注意》同樣通過旅行為載體展開探險和挑戰,打造了「高能量E人團」,結合隨機任務、生存性設計和失控情境,讓藝人的真實反應呈現出來。節目通過明星之間「損友式」互動和團隊合作,展現成年人友誼的可貴與輕松生活的可能性,節目在娛樂的同時提供了一種心理治愈和生活共鳴。
總體來看,這些綜藝共同體現了愛奇藝在內容策略上的多元化思考:它們通過觀察社會、記錄行業、展現成長、傳遞情感。在這個內容新生態里,綜藝不僅是舞臺上的表演,更是觀眾理解世界、理解自我、感受共情的重要途徑。
趨勢五:IP與觀眾共成長
在充滿不確定性的當下,IP 的生命力,在于「與觀眾共成長」的長情陪伴。創作者們敏銳地捕捉到了這一點,IP 開發不再是簡單續作,而是從世界觀拓展、時間沉淀、文化延伸、多元開發等方式,讓老 IP 煥新,新IP生長。
南派三叔擔任編劇的《南部檔案》跳出「盜墓筆記」原有框架,首次聚焦張家家族,將探險舞臺搬到 「南洋雨林」,講述 「張家特工屢破奇案」 的故事,既填補 IP 中未被展現的家族支線,又以「南洋風情的異域感」 帶來新鮮視覺沖擊。
在片單中,《靈魂擺渡·十年》是時間沉淀的典型代表。自 2014 年播出后,這部作品已成為年輕觀眾的青春記憶,編劇小吉祥天強調:「經過十年,三人組的狀態、人生都有歲月沉淀,我們希望角色與觀眾一同成長。」劇中不僅延續「異界案件」 的核心,更融入角色對生活、危機的成熟應對——就像觀眾十年間的變化。
![]()
這句話點出了老 IP 回歸的本質:它不只是對舊故事的消費,而是把時間作為敘事的一部分,讓角色和觀眾一同在歲月里成長。對粉絲而言,這是一份青春紀念冊;對平臺而言,這是一次把觀眾情感轉化為長尾價值的實踐。
在青年文化的競技與表達方面,由陳滌擔任監制、總制片人的《說唱巔峰對決2026》呈現了說唱圈十年來的高光記憶與全明星對決。節目不僅匯聚歷屆冠軍和行業高手進行硬核比拼,更通過十周年序章式的Live盛典,呈現說唱文化向下扎根、向上生長的連續性。這種從比賽到文化節點的延展,使綜藝不僅是娛樂節目,更成為青年文化的記錄者與傳播者。
而作為愛奇藝「一魚多吃」IP開發模式的典型案例,《成何體統》從現象級黑馬國漫出發,延伸到短劇版,再到即將上線的真人長劇。導演劉海波、王莉將其稱為「一部集穿越、搞笑、權謀、愛情為一體的作品」,兩個炮灰角色在穿書后從只求活命到以天下蒼生為己任,完成了救贖與蛻變。
趨勢六:同行,成就創作
多位創作者在對話中反復提到一個共識:當下能夠創作出有厚度、有溫度的作品,不僅依賴創作者的野心和想法,更取決于是否有一個愿意陪跑、給予時間,并承擔試錯成本的平臺。換言之,平臺不僅是播出方,更是與創作者「志同道合的同行者」。
這種「同行者」角色包含三個維度的承諾:
審美同頻:在選題和敘事傾向上與創作者保持對話,不以流量模板單方面裁剪作品;
耐心與資源:在生產節奏、考據與美術投入上提供時間與資金,支持長周期項目孵化;
試錯空間:允許在新形態與賽道上嘗試,即便短期回報不可預測,也不急于否定創作路徑。
正如高滿堂直言,與愛奇藝的合作是基于對品質內容與時代敘事的同頻共振。從《北風那個吹》《老中醫》到《南來北往》,再到《冬去春來》,「在年代劇與現實主義題材上,愛奇藝有著深厚的積累和敏銳的洞察,我們都秉承著『好故事源于真實』的理念。愛奇藝不僅是播出平臺,更是一個深度理解創作、珍惜好內容的『同行者』。」
同樣,導演張挺在談《大生意人》時提到,愛奇藝對于這部偏古典厚重的作品給予支持與欣賞,令他十分感動。「愛奇藝的題材多樣性是非常高標獨異的。我始終認為,一個開放的時代,在文藝上的氣象應當宏大,豐富,這些年來,愛奇藝制作的不同題材,甚至實驗類的作品都有很好的成績,他們有足夠的勇氣,足夠的包容,讓我很佩服,從創作者的角度來說,尋找一個寬容度高,尊重創作的平臺,是很重要的。」
從制作資源到制作節奏,平臺的具體支持也被多次強調。導演沈嚴談及《重器》時指出,要呈現八九十年代的法律史實,需要大量考據和高制作成本,而愛奇藝的長期投入讓團隊能把真實做到位、把制度復雜性還原到人物命運中。
懸疑垂類的大膽探索與創新,背后同樣是平臺的深耕與支持。《命懸一生》的導演孫墨龍感受到,平臺鼓勵團隊「挖掘更新穎、更具文化特質的領域」。《樹影迷宮》的導演孫浩坦言,作品雖非典型類型化、充滿強烈的作者性表達,一度不被看好,但愛奇藝給予的低干預和充分信任,讓他有機會完成創作,「可能沒有愛奇藝,這個戲都拍不出來」。
在綜藝領域,制片人也反復提到平臺的容錯與試驗空間。多位綜藝制作人把「愛奇藝愿意給創作者試錯的空間」列為能做出新形態節目的重要原因:正是因為有這種空間,團隊才敢把團播觀察、代際觀察等有社會價值的題材放到舞臺上去驗證。
在與頂尖創作者的深度對話中,我們看到了長視頻的未來,并非某一種單一模式的勝利,而是多元化、深層次探索的無限可能性。
這些作品共同指向一個核心趨勢:長視頻的價值,在于它如何更深刻地與時代和人產生連接。
每一位創作者的思考,無論是題材的創新、形式的顛覆,最終都服務于一個更強大的內核——用內容去回應時代的困惑,用情感去照亮個體的生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