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九邊
來源:九邊 (ID:ertoumu893)
其實張雪峰幾乎所有的觀點,我幾乎都能接受并理解,他那些東西,絕大部分屬于成年人世界的常識。包括他很多年前推薦大家去讀土木,這一點被人詬病和攻擊很厲害,其實我也能理解,畢竟在當時,土木還是香餑餑。你說當時他為啥看不到土木的衰落?
其實沒幾個人能看到,現在當然人人好像都很懂,回到當時,大猛子出現之前,誰都不知道土木這個行業會衰落這么快。就好像你現在也看不穿過幾年除了AI哪些行業會崛起,哪些行業會急劇衰退一樣。
但是這事里,也隱藏了一個很深的問題,就是他現在說的那些很對的話,多年后還正確嗎?或者說,現在的常識,多年后還是常識嗎?
這就涉及到了咱們社會的一個基本模型,叫“二級混沌系統”。
比如咱們現在的超級計算機,可以輕松算出來行星軌道,甚至做天氣預報這樣極其復雜的預測。這些預測,就是“一級混沌”,你的預測不影響結果。
但還有很多東西,屬于“預測結果干預運行結果”,比如巴菲特說他看好某個股票,可能這種預測本身就會導致那個股票大漲。
再比如我報考大學那一年,有專家在我們省內電視頻道預測某個熱門專業大家都別報,以往競爭太激烈,高分生被成批刷掉。導致那年那個專業的分數很低,因為高分生主動避開了。
其實張雪峰現在做的事,某種意義上講,就是對一個“二級混動”的系統做預測。社會運行有它自己的規律,一般不會受某個人的影響。但是張雪峰這種現象級的大V,他的預測本身也會改變行業的供需結構。
比如前些年他認為警校是普通家庭孩子實現職業理想的重要途徑,這話當然沒錯,事實上當時豈止是沒錯,簡直是神仙手筆。警察待遇是很不錯的,以前的門檻并不高。再看看現在,很多警校錄取分數堪比985。我在短視頻平臺還看到過小孩說他根本不想當警察,考了很高分數被父母給送警校了。
當然了,這里并不是說張雪峰把警校的分數給拉上去了,其實就算沒有他,這種信息差慢慢也會被抹平,某種意義上講,他加劇了共識的形成速度。
也就是說,他本質上是一個“信息平權者”和“共識加速器”。在信息不對稱的時代,他的價值是巨大的。但當信息差被抹平,所有人都涌向同一個“正確”選擇時,這個選擇本身就變成了“內卷”的紅海。他的成功,某種程度上也預示著他推薦模式的失效。
這兩天有文章說他提倡功利主義。這個說法又有三層理解。
第一層,他當然是功利主義,他確實一直在勸學子們去某些發展很不錯的專業,別碰就業差的,導致很多就業差的“天坑”專業這兩年都招不滿。熱門專業又被擠爆了,可能幾年后就業也麻煩。
第二層,普通家庭的孩子,不去這些就業好的,難道去就業差的?十幾年寒窗苦讀找不到工作就是對的?
這種功利主義選擇,其實是普通家庭在現實重壓下的一種“風險厭惡”策略。它追求的不是在未來實現收益最大化,而是在未來避免損失最大化(即畢業即失業)。
但這個問題還有第三層。
我這兩天反應過來一件事,就是很多父母和老師們,都嚴重忽略了社會的“隨機性”。
也就是上大學的時候,你們覺得你們選的是對的,但畢業的時候還是對的嗎?
不一定吧,最明顯的就是計算機這幾年發生的事,極短的時間已經徹底過飽和了,或者說“土木化”了。其實計算機真正的寒冬還沒來,大規模擴招的孩子還在大學里,還得一兩年才到市場上。
此外還有個問題,如果一切以就業為導向,看似按部就班很穩妥,可能將來的結果卻很不好。
這個比較抽象,咱們再說個別的東西輔助解釋:
自然界有倆策略。
R-策略:在短時間內產生大量的后代,但每個后代獲得的投資和照顧都很少。依靠龐大的數量和遺傳變異來應對充滿不確定性和高死亡率的環境(如動蕩的環境、有很多天敵)。總有一個能活下來傳播基因。
還有個K-策略,在穩定且競爭激烈的環境中,后代數量少,但每個后代都會獲得大量的親代投資和保護(如喂食、教導、防御)。確保少數后代的高質量和高存活率,讓它們能在擁擠的生態位中成功競爭。
很明顯,人類繁衍用的是“K-策略”,報考大學這種事,本身也是K策略。
但是工作這些年,我卻發現一個問題,在長達十幾年,甚至幾十年,這個跨度上的競爭,起效最多的,往往是R-策略。也就是你深謀遠慮各種籌劃,可能最后并沒有幫到你什么大忙。
但是你各種瞎折騰的東西,東一棒槌西一榔頭,在長時段上可能對你的幫助超級大。
這個說法可能大家不是太贊同,但是你們去問問那些成事的人,幾乎都會同意,因為他們成事的那個方向,往往不是他們當初的核心選擇,基本都是當時沒想到的。
回到報專業問題,也是這樣,你現在深謀遠慮,各種折騰,可能幾年后行業崩了,或者更大概率的,你孩子根本不想去你給他選的那個專業。
比如我當時讀大學的時候,計算機還沒起來,分數并不高,很多人是報土木被刷下來的。
等我畢業了,計算機開始大爆發,那些人就占便宜了。
更深的一個問題,當初讀計算機的那些人太幸運了,都應該吃到計算機的紅利了吧?
事實上并不是,因為當初那些報了計算機的人,盡管混了四年,但對這個行業并不開竅,也沒激情,根本干不進去,幾年后就改行了,能在一個行業里堅持十幾年的反而非常少。大家都知道人可以選擇行業,不知道行業也選擇人。
說到這里,可能小伙伴們被我給繞暈了,博主你好像既同意報專業要以就業為導向,又覺得這種導向靠不住?
是的,確實靠不住。
我的想法是,如果你非常牛逼,能報熱門專業,那就去上,不管將來咋樣,現在肯定是低風險操作,暫時占著優勢和便宜了。
但將來能不能樂得起來就不一定了。
畢竟聽過那個“清北定律”吧,清北生去哪個行業,哪個行業走下坡路。很簡單的道理,他們能選當時最熱門的行業。但最熱門的行業,往往就是發展到頭,利好出盡要利空的行業。
如果你根本不行,需要在一堆垃圾里選顆玉米粒,怎么都覺得不好選,那就回到本心來,follow your heart,覺得哪個順眼就報哪個。
一方面你將來大概率得改行,畢竟現實里80%以上的人從事的工作和專業沒啥關系。
另一方面,說不定現在不行的專業,你畢業的時候,又行了。或者行業一直也沒行,但是你自己行。大家慢慢就會發現,人生的隨機性會比咱們想象大得多。
其實大家都有感受,很多奇形行業里,都有神人,尤其有了互聯網,普通人發家的概率又上升一個數量級。
可以這么理解。一個行業再好,你不喜歡、不擅長,也吃不到紅利;一個行業再差,你極其熱愛且有能力,也可能闖出一片天。
所以,回到最初的問題,我們該如何看待張雪峰的建議?
或許可以這樣理解:他的建議是送給普通人一份用來信息平權的“地圖”,清晰地標出了當下最安全、最主流的路徑。
但這幅地圖的有效期很短,擴散極快,且拿著地圖的人越多,這條路就會越擁堵甚至崩塌。恰好大學又是個最短四年的“延遲出結果的項目”,誰也不知道自己畢業的時候,這條路崩了沒。
所以真正的問題可能不在于死死攥緊這張地圖,而在于:
理解地圖的局限性,(二級混沌系統),知道沒有一勞永逸的選擇,現在的最佳策略,可能五年后回過頭來看爛到了極點。現在的差勁選擇,可能十年后真心感激自己當時那么勇敢。
保持終身學習與轉向的能力,準備好無論手里是什么牌,都能打下去。這屬于核心能力。
認清自己的優勢與熱情,在自己可能擅長的領域里分散下注(R策略)。
而且大家要意識到一個清晰的趨勢,大學正在逐步和就業脫鉤,這一點是趨勢,也是必然。很多人在批判大學不教技術,這個很搞笑,大學本身就是學術教育,教技術那是技校的事。
大學的任務,不再是為了更好的就業,而是為了讓你的頭腦受過訓練,有批判性思維、學習能力、溝通協作能力,這些才是穿越周期、抵御風險的核心資本。無論專業冷熱,能獲得這些東西,就是教育最大的成功。
你要是對它有其他期待,那就別去讀了。我有很多廣東讀者,他們就覺得小孩讀大學浪費時間,四年一直在玩,不如提前去學做生意,做生意也是大學。
至于工作,一個人一輩子可能要從事很多種工作,最重要的,那就是個人的熱情和熱愛到底在哪,這可能是成功和幸福唯一的答案。畢竟你幾乎不可能在你討厭的地方成功,也不可能在你討厭的地方獲取幸福。
THE END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