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量一座城市的高等教育發展水平,頂級高校數量、學科競爭力、科研創新平臺、高薪崗位數量等都是重要指標。目前我國重點城市在高等教育賽道上呈現明顯的梯隊態勢,北京上海領先優勢較大,西安、南京、武漢組成第二梯隊,上述5城之下,是成都、廣州、天津、長沙以及哈爾濱,近年來在產業經濟和高教領域均發展迅猛的成都,有沖擊“第五城”的愿景,但終究還是差了一線。
京滬鎬寧漢,難以超越的高等教育前5城
北京和上海在雙一流高校、一流學科數量上有著絕對的領先優勢(北京能把上海套圈,但上海也是其他城市仰望的存在),更在教育領域特別是高等教育領域的投入資金上遠超全國平均水平。西安、南京與武漢,分別是西部傳統科教中心、江蘇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支撐、中部科教高地,南京隱隱可坐上高等教育第三城。
![]()
來看第一、第二梯隊的核心指標,雙一流高校數量都在7所以上,國家重點實驗室數量都在20個以上,頂級學科數量都占全國總量的5%以上——這是成都、廣州、天津等城市一時難以追趕的。
成都真實實力與定位,成為第六就是勝利
有“成慣吸”之稱的成都有一大優勢與一大遺憾,優勢是其集中了全省近8成的優質高等教育資源,就像虹吸全省人口、資金、項目一樣,遺憾是隨著重慶直轄,成都失去了不少的優質高等教育資源,就像失去了頗多重工業企業、科研院所一樣。
![]()
來看當下的成都高等教育頭部力量,雙一流高校數量和廣州持平,高校個體實力有川大以軟科排名第15、55個頂級學科排名全國第5撐住場面,口腔醫學、護理學連續多年穩居全國首位,還有國內電子信息領域的標桿院校電子科技大學。
1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雖然不算多,但也躋身全國前10,還有川大華西口腔醫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電子科大電子薄膜與集成器件國家重點實驗室等標桿。成都的國家級技術轉移中心數量與南京持平,超過杭州、重慶等城市。
成都能否坐穩第三梯隊領頭羊?
優勢當夸,但糟糕的是,成都高等教育的短板也是系統性的。成都高校系統里的國家級頂尖人才(包括長江學者、國家杰青等)數量不到50人,不說比肩京滬,南京、武漢都把成都套了圈。一流學科方面,數量先放在一邊,成都過于偏科,在文科、基礎理科、藝術學等方面還有待提高。
科研投入和平臺建設方面,成都其實盡力了,但過于明顯的差距不是短時間內能追上的。京滬每年的科研支出預算都在千億元以上,杭州等城市也在800億元以上,成都還不足500億元,大科學裝置上成都數量也明顯不足。
![]()
此外,雖然同為百萬大學生城市,但成都的研究生數量不但低于京滬、南京武漢西安,也低于廣州,博士生數量更是偏少。畢業生留存率,成都近年來有所提升,但最優秀的成都大學生畢業后首選去哪里,坊間心知肚明。
成都對高端人才的吸引力和吸納能力仍有不小的差距,單說百萬年薪崗位數量,成都可能排名在全國前十開外。基礎薪酬也不夠友好,一句“成都啥子多,月薪3000多”的現實,也就是這幾年才有所好轉。
與廣州、杭州、天津等城市同處高等教育第三梯隊,成都的“老六”位置也不是特別穩固,幾座城市各有優勢,競爭態勢膠著。廣州名校排名更高、國重實驗室多于成都,只是王牌學科稍少一些。杭州有浙大作為最強點,一所學校就能扛住成都一半以上的高校,但杭州也過于依賴浙大,整體人才培養厚度不足。
![]()
想要坐穩高等教育第三梯隊領頭羊位置,以及在某些單項指標上迫近和超越武漢和西安,成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