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懷揣好奇心
不時舉起手中的相機
沿著安順古城儒林路
一路解鎖人生
一邊回憶兒時的點滴
如今安順的一切
對他來說熟悉又新鮮
![]()
5年10個月零13天
是抗戰時期
他與故宮文物一起“遷居”安順的日子
從垂髫之年的安順生活
到耄耋之年的再回安順
普通話和安順話間的自由切換
是鄉音未改
更是鄉愁永駐
![]()
![]()
2025年恰逢故宮博物院成立100周年,抗戰時期故宮文物南遷并于1939年駐留安順,1938年在貴陽出生、安順成長到6歲的故宮博物院駐安順辦事處主任莊嚴的小兒子莊靈先生,再回安順,重溫舊地,講述往事。
![]()
他隨故宮文物來安順
![]()
@石慶利 攝
莊靈,1938年出生于貴州貴陽,1939年至1944年在安順生活。現定居臺灣,著名攝影家,學者。
莊靈的父親莊嚴,曾是故宮博物院駐安順辦事處主任,也是第一批故宮南遷國寶的押運者和負責人。
![]()
![]()
隨故宮文物來到安順生活近6年的歲月,是莊靈先生最難忘的鄉愁記憶。安順的東門坡、華嚴洞,是他最熟悉的地方。如今,每每回到安順,他都少不了舉起相機拍下安順變化的點滴。
![]()
![]()
9月28日,在安順古城儒林路一路“尋城”的途中,他不時說著安順話與大家交流。源于兒時記憶的語言,早已刻入成長基因。
“沒想到,安順變化現在這么大了!”莊靈先生說道。
![]()
在“一個人的安順書吧”尋找古城書香
在“安順記憶館”尋找安順記憶
在安順的美食中尋味
![]()
![]()
![]()
![]()
![]()
![]()
“等我拍一張就走”
“老板,我們一起合張影”
再回安順
是莊靈先生難以抑制的激動心情
是那份念念不忘的故鄉情愫
戰時故宮華嚴洞
![]()
![]()
![]()
1937年7月7日,日本全面侵華戰爭開始。為保護故宮國寶不落入日寇之手,故宮博物院在歷經1933年2月后的“文物南遷”后,又再次開啟了“文物西遷”。
![]()
此次西遷分南路、中路、北路水陸并進向西南大后方疏散。而來到安順華嚴洞的故宮文物,就是第一批經南路運送來的,共計有80箱1022件,于1937年8月14日啟運,自南京、漢口、長沙運抵貴陽,1939年轉往安順并存放至華嚴洞內。
![]()
故宮文物“遷居”安順華嚴洞后,莊嚴老先生又在洞中建了庫房,以加強防潮效果。隨后在安順文廟的奎星閣成立了故宮博物院駐安順辦事處,莊嚴老先生為辦事處主任。
![]()
這批故宮文物就在華嚴洞度過了5年10個月零13天的日子,無一損毀,直到1944年底因“黔南事變”再度轉移到四川巴縣。抗日戰爭勝利后,南遷各地的文物又開始由后方運回南京。
![]()
![]()
▲以上兩圖翻拍于安順博物館,由@莊靈先生 提供
離開安順后,莊嚴對這段清苦又不失安穩的山居歲月非常懷念,后面便請來擅長丹青的劉峨士先生畫了一幅《安順讀書山華嚴洞圖》。
![]()
而另一位同在安順守護故宮國寶的黃異先生,因擅長畫寫生,在1950年,畫出了一幅充滿民族風情的《安順牛場》圖,該圖細膩刻畫和生動再現了老安順傳統趕場天的特色和民族風情。
![]()
▲上圖來源網絡,為1949年11月故宮同仁合影,左起分別為:劉峨士、張德恒、吳玉璋、梁廷偉、莊嚴、牛性群、那志良、黃居祥(即黃異)、吳風培、申若俠(莊嚴夫人)
記憶,溫暖一座城
![]()
“安順,是我的故鄉”
“我愛安順”
——莊靈先生重回安順“尋城”感受
編輯、排版、撰寫、圖片拍攝@李航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