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向世人開放的100年中,故宮已經不只是歷史的象征,還真正融入現代人的生活。人們了解它的過去,也參與塑造它的現在和未來。
![]()
如果在中國文化的無數符號里只挑選一個作為代表,故宮大概最有資格。它是明清兩代的皇宮,是世界文化遺產,更是世界上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木結構皇宮建筑群。在當代,它是接待觀眾最多的博物館之一,是互聯網語境下持續出圈的超級文化IP。
![]()
2022年2月11日,北京。《干里江山圖》以新的形式現身故宮角樓,在燈光照耀下格外美麗。(圖/IC photo)
經歷了漫長歲月的故宮,在這個時代,熱度依然持續走高。近年來,為了實現最佳承載量,故宮不得不實施每天4萬人次的預約限流。暑假期間,故宮的預約難度堪比春運搶票。
2025年是故宮博物院建院100周年,也是紫禁城建成605周年。兩條時間線疊加在這片72萬平方米的空間里,形成一種獨特的時間張力。當代人既要守護古建筑與藏品,又要用現代管理、數字技術與公眾溝通,讓故宮真正“活起來”。
![]()
(圖/《如懿傳》)
故宮是一座“活”的文物城,也是一部氣象萬千的美學寶典。它是了解中國文化的最佳入口,可以成為幾代學者的研究課題。而對今天的年輕人來說,故宮的“可玩之處”同樣很多。你可以嚴肅地觀看其中的建筑、文物,感受它的文化氣息和歷史深意,也可以在宮墻之內“擼貓”“買谷”,獲得滿滿的情緒價值;你可以在紅墻黃瓦下拍“格格照”,也可以蹲守北京的初雪拍照打卡,甚至可以僅僅到故宮餐廳、咖啡館里解饞。
故宮,這個年輕的百年IP,正持續散發著前所未有的活力。
用100年, 守護一座開放的世界遺產
把故宮放回歷史的坐標,它首先是一座“城”。紫禁城建成于1420年,是明清皇權與禮制空間的集大成者,紅色宮墻與黃色琉璃瓦構成的色彩秩序,至今仍是理解中國古代政治與審美的一把鑰匙。
![]()
(圖/《紫禁城》)
而故宮作為“院”的歷史,則始于1925年。清室遷出、開放參觀之后,社會各界促成了故宮博物院的成立。1925年10月10日,故宮博物院在乾清門舉行開幕典禮,故宮首次向公眾開放。當日參觀人數超萬人,皇家禁地第一次成為全民文化場所,標志著這座皇宮從權力空間轉變為公共文化機構。
20世紀30年代,為了守護國寶,故宮博物院理事會主導了“文物南遷”,13000余箱文物分五批南遷,輾轉上海、南京、四川等地,歷時10余年,其間基本保存完好,堪稱世界文物保護奇跡。1948年,故宮博物院南遷的文物中,有部分遷往中國臺灣,為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
(圖/《上新了·故宮》)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在確保建筑和文物安全的基礎上,故宮博物院持續開展修繕、考古、數字化建設等工作,在做好保護的前提下,盡可能擴大故宮的公共性。一個直觀指標是故宮開放面積的變化:2002年前后的開放面積極小,到2014年時,開放面積已經超過50%。
而在今年,故宮的預計開放面積將更大,比如近一個世紀未向公眾開放的“乾隆花園”在今年9月開放,故宮博物院北院區也預計于明年5月竣工。更大的開放面積意味著能夠容納更多的觀眾,也讓更多文物有了向世人展示的空間。
同樣是在今年,故宮博物院舉辦建院100周年特展。展覽內容圍繞故宮院史、文物保護和傳承創新等主題,許多多年未見的頂級館藏與世人見面。而這些文物,恰恰見證了過去歲月中發生的種種。
![]()
跨越千百年歲月,我們對寶藏文物的守護從未停息。(圖/故宮博物院官方微信公眾號)
在向世人開放的100年中,故宮已經不只是歷史的象征,還真正融入現代人的生活。人們了解它的過去,也參與塑造它的現在和未來。
故宮,一個超級IP的打造
在今天,故宮不僅僅是一座皇宮、一座博物館,更是一個立體的“超級IP”。
2008年,故宮博物院成立了故宮文化創意中心,并在北京奧運會期間推出了不少家居文創,算是為后來的IP打造開了個好頭。
![]()
距今已17年歲月的太和殿徽章在當下仍然經典。(圖/社交媒體截圖)
真正的轉折點在2012年。國家文物局原局長單霽翔擔任故宮博物院第六任院長。其間,他推陳出新地提出了“我們要把一個壯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給下一個600年”“讓故宮文物活起來”“把故宮帶回家”等有新意的概念。在任職的七年中,他主導了一系列積極的行動,讓故宮迅速走紅。
單霽翔認為,故宮文創不應該僅簡單復制文物,而應該挖掘文物背后的歷史文化和人文元素。
為此,故宮成立了專門的文創團隊,開始系統梳理文物資源,進行徹底的藏品清理。與此同時,團隊通過色彩提取、紋樣解構等數字化手段,建立了文物元素數據庫。
故宮很早就意識到“數字化”的重要性。2019年,故宮就建設了“數字文物庫”,收錄超過186萬件藏品的高清影像,其中5.8萬件文物實現了精細的三維建模。如今,它已經是全球最大的文物數字資源庫。

今天,我們以數字化技術讓文物“活”起來。(圖/故宮博物院官方微信公眾號)
此外,故宮也開始做自己的App。“每日故宮”會每天推送一件國家寶藏,詳細介紹它的樣貌和來源;“故宮展覽”則可以讓觀眾在線上身臨其境般地游覽故宮;“紫禁城600”聚焦于故宮建筑,講述建筑知識和其背后的宮廷故事……
不得不說,社交媒體和流行文化強有力地助力了故宮IP的打造,讓故宮變得不再“高冷”,而是如同朋友般親近。你或許還能想起2014年那篇爆款圖文《雍正:感覺自己萌萌噠》,通過充滿趣味的表達,故宮文物好像第一次變得如此可愛生動,該文一發布就瞬間引爆了全網。
2016年,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出圈,把文物修復這一專業度極高的幕后工作帶進了大眾視野,讓不少人第一次注意到這些“故宮文物醫生”的日常,一時掀起了關注故宮文物的熱潮。2018年,綜藝節目《上新了·故宮》更是在播出后帶火了一大批文創,“故宮口紅”等產品曾在一段時間內被瘋搶。
![]()
(圖/《我在故宮修文物》)
如今,故宮已經開發了1萬種以上的文創產品,涵蓋文具、美妝、家居等品類,也會定期推出品牌聯名商品,每次都能掀起新的消費潮流。定期去故宮買文創、開盲盒,已經是不少年輕人的日常。
如同單霽翔在接受央視采訪時所說:“今天,觀眾是故宮的主人……故宮的古建筑群、文物藏品是有生命的,它們的生命比人的生命要長得多。它們在生命歷程中要不斷跟制作它們的人、今天人們的生活建立聯系,這樣才能使它們(得到)更加好的保護。”
今天,故宮的“年輕力”
《新周刊》曾在五年前的《故宮》特刊中寫道:“正因為故宮的龐雜,每個人眼中的故宮都有所不同。……而一代又一代人對故宮的理解和詮釋,使它具備了當下性:只要人們還在談論它,它就將持續對當下乃至未來產生影響。”
今天,故宮正在煥發新的活力,越來越多的人在以不同的方式接近和了解它。在社交平臺上,故宮像永遠不會過氣的流量密碼。人們有無數種體驗故宮的方式:有人在清晨參與“故宮晨跑”,在朝陽下感受紅墻黃瓦的美感;有人拿著“故宮貓地圖”打卡,收集那些在宮中自由生活的“御前帶爪侍衛”照片;還有人專程為了故宮的角樓咖啡和冰窖餐廳而來,在擁有數百年歷史的庭院中,享受現代生活的愜意。
![]()
年輕人在故宮挖掘出許多新玩法。(圖/社交媒體截圖)
作為最重要的中國印記,故宮的魅力也在海外不斷發酵。今年9月,知名網紅卡比·拉梅(“無語哥”)空降中國。這位00后意大利小伙兒在社交媒體上坐擁2.59億名粉絲,來到北京的第一站就是故宮。他在社交媒體上的分享,再次讓故宮在全球年輕人中獲得了巨大曝光。
故宮和世界的交流是雙向的,目前故宮博物院已經與盧浮宮博物館、大英博物館、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等多家世界級文化機構建立了合作,聯合舉辦展覽、學術論壇及推進數字項目,推動文明互鑒。
正如單霽翔所說:“雖然紫禁城有超過600年歷史,但在(中華)5000年的歷史長河里,它還算是年輕人,應該以更年輕的風貌示人。”
![]()
故宮博物院重新對外開放,圖為在院內圍觀的市民。(圖/翁乃強)
故宮的“年輕力”,本質上是一種文化自信的當代轉化。以開放的姿態邀請年輕人參與文化再生產,故宮始終與每一代人共同成長,既尊重歷史的厚重,亦擁抱時代的呼吸。
本文原載于《新周刊》
總第692期《故宮 百年頂流》
原標題:《從紫禁城到博物院,不變的“年輕力”》
作者 | 吃卜寶
編輯 | L
題圖 | IC photo
運營 | 何怡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