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碧水清波潤萬家
![]()
![]()
“天上銀河,地上漢水。”發源于陜西漢中的漢江,千百年來在秦巴山間奔流不息、滋養萬物。
作為長江第一大支流,漢江肩負著“一泓清水永續北上”的光榮使命。陜西漢中、安康、商洛三市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主要水源地,供水量占總調水量的70%。
“十四五”以來,我省牢記“國之大者”,切實扛牢“一泓清水永續北上”的政治責任,持續強化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保護,統籌推進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系統治理,全力守護生命之源,保障一江碧水浸潤萬家。
系統治水 涵養水源生態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在“三千里漢江第一城”漢中市寧強縣,逶迤群山孕育出源頭好水。
9月23日,記者走進位于寧強縣的漢水源國家濕地公園。雨后,云霧繚繞,山間松柏郁郁蔥蔥,細長的瀑布撞擊著山石發出清脆的聲響。
“保護好源頭‘第一滴水’,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巡河路上,63歲的漢水源村民間河長王開強一邊清理河道一邊說。
從王開強最初自發撿拾河道垃圾,到如今一批又一批志愿者加入保護漢江源頭的隊伍,7年來,保護水源在當地已成為人們的行動自覺。
為了加強對漢江源頭的治理與保護,近年來,寧強縣禁伐、禁牧、禁污染企業落戶,同時采取以生態治理護源頭水質的方式,實施漢江源頭生態保育、丹江口庫區及上游水土保持、玉帶河生態護岸治理等項目,累計治理河道18公里、綠化河岸4.2萬平方米、栽植水生植物700余畝。通過綜合治理,漢江源頭的水越來越清,源頭水質達到Ⅰ類。
從寧強奔流向東,汩汩漢江水流入位于漢中市中心城區的天漢濕地公園。
9月24日,雨過天晴。天漢濕地公園里碧流如鏡,白云倒映水中,江邊漫步的市民仿佛置身山水畫卷中。
這座市民的“幸福園”不僅常年占據著漢中人朋友圈的“C位”,還是眾多動植物賴以生存的“天堂”。
“作為漢江綜合整治工程的示范項目,天漢濕地公園在建設過程中堅持‘柔性治水’的理念。”漢中市一江兩岸開發管理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閆曉明介紹,“依托漢江江灘的天然形態,我們通過棧道將島嶼、河流、岸景有機串聯,形成水島相間、水域貫通的濱水景觀。”
如今,這座公園集生態、休閑、健身等功能于一體,自然水域面積達6.5平方公里,公園內觀測到植物300多種、魚類30多種、鳥類90多種。
“十四五”以來,我省高度重視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區水源涵養和水質保障,系統實施漢丹江綜合整治,漢江漢中段建成了一江兩岸示范段,漢江安康段實施中小河流治理195公里,丹江建設堤防71.4公里;陜南31座縣級以上污水處理廠均達到一級A排放標準,南水北調水源區城市生活污泥無害化處置率達90%以上,通過持續治理,漢丹江出境斷面水質始終穩定在Ⅱ類以上。
全力護水 筑牢安全防線
9月24日清晨,位于白河縣卡子鎮鳳凰村的里端溝碧波蕩漾,兩岸草木生機盎然。
“每天我都要沿河邊走走,看河水清不清、河道里有沒有垃圾。”在鳳凰村黨支部書記、村級河長劉尊榮看來,每一次巡河,都是對河流健康的細致“體檢”,及時發現并解決問題才能確保河流水質持續向好。
“過去,這里‘磺水’橫流。經過系統治理,河水越來越清澈,魚和鴨子也越來越多,村里還依托良好水質發展起茶產業。守護好家門前這一江清水,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劉尊榮說。
地處“秦頭楚尾”的白河縣是漢江出陜入鄂的最后一道“關口”。白河縣水利局局長黃緒漢介紹,當地織密管護網絡,壓實護河責任,建成101個村級河長制工作室,帶動154名三級河長、165名護河員常態化巡河護河,漢江出陜斷面水質穩定保持在地表水Ⅱ類及以上標準。
在旬陽市,每月1日和15日,是旬陽雙河女子護河隊雷打不動巡河護河的日子。沿漢江支流蜀河兩岸撿拾垃圾時,隊員們時常會唱起自編的順口溜:“常常河邊轉,勤把垃圾撿。確保河水凈,清水送京津。”
成立8年來,旬陽雙河女子護河隊堅持沿河岸和公路沿線撿拾雜物、垃圾,宣傳生態保護知識,也感召更多人加入義務護河隊伍。目前,旬陽市已組建起44支義務護河隊伍,共有隊員4000余人,志愿服務內容從起初的撿拾河道垃圾,拓展至參與公路沿線、村莊院落的環境衛生整治。
“河水清了、河道干凈了,就是對我們最好的回報。”旬陽雙河女子護河隊隊長丁曉芬說,隨著更多人加入保護環境的隊伍,漢江水一定會更加清澈。
2018年以來,陜西全面推進河湖長制工作,在河湖長制的支撐下,陜南三市涌現出的精細化管理機制也不斷豐富著河湖長制的內涵——
安康市推出“河湖長+警長+檢察長+法院院長+司法局局長”的治河工作機制,協調聯動擦亮河湖生態底色;
漢中市制定《漢中市漢江流域(漢中段)“一河一策一圖”環境應急響應方案》,全方位強化風險防控;
漢中市、安康市、湖北省十堰市、四川省廣元市等毗鄰地區打破行政邊界,建立漢江流域跨區域聯防聯控機制,形成上下游保護合力。
“十四五”以來,隨著我省河湖長制持續深化,愛水護水成為陜南三市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涵養地干部群眾的行動自覺,全民護水讓一江清水源源不斷地流向丹江口和受水地。
興水惠民 共促人水和諧
群山巍峨,丹水流長。9月的丹鳳段丹江水畔,游客沿河而行,暢享清涼。
商洛市立足特色水資源天然優勢,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著力打造“水清、河暢、景美”的美麗河湖,大力深耕水產業,做好高質量發展“水文章”,把一灣生態好水變成經濟“活”水。
9月23日,商洛高新區商洛國蜂蜜水產業園里,工人在仔細檢查產品包裝,一派井然有序的忙碌景象。
“項目配套建設8條蜜水及飲用水生產線,規劃建設蜂毒康養溫泉、蜂巢智慧酒店等文旅設施,未來將打造集生產觀光、文化體驗、健康養生于一體的工業旅游園區,開啟‘工業+文旅’融合發展新范式。”商洛國蜂大健康產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孫艷艷說。
商洛在全面守護“一泓清水永續北上”的同時,依托秦嶺冷泉的資源優勢,大力發展冷水魚產業,加快壯大“水經濟”。
位于商南縣十里坪鎮中棚社區的冷水魚養殖產業園,是商南縣格瑞農業有限公司規劃的集水產養殖、水產品加工、休閑漁業于一體的綜合園區。該公司年產三文魚200多噸,產品銷往西安、鄭州、武漢、十堰等地。
目前,商洛已成功注冊“秦嶺冷泉魚”區域公用品牌,冷水魚總產量占全省41.1%,穩居全省第一。依托境內的22條河流,商洛打造了包括生態堤岸、濕地、水域在內的水利風景線,將“水經濟”的觸角延伸到第三產業。
城市因水而興,生活因水而美。陜西的良好生態有力保障了“一泓清水永續北上”,綠水青山給三秦兒女帶來了幸福生活,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正在實現良性循環。
從南到北,同飲一江水。一泓清水滋潤了沿線城市,更惠及億萬百姓。未來,陜西將扛牢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水質安全保障政治責任,以實際行動當好生態衛士,全力打好碧水保衛戰。
來源:陜西日報

案卷評查促提升 以評促改增質效——陜西省生態環境廳開展2025年全省生態環境保護執法大練兵案卷評查
陜西黃河治理交出亮眼“成績單”(陜西日報)
我國“雙碳”目標提出5周年,交出亮眼成績單!(新華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