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過這樣的體驗:和某個人相處后,明明沒做體力活,卻覺得渾身疲憊;在某個環境里待久了,原本想做的事提不起勁,還總忍不住自我懷疑——“我是不是真的不夠好”“為什么我總做不好這件事”。
![]()
這種持續被消耗、陷入負面情緒的狀態,其實是陷入了“情緒洼地”。
首先要明確:情緒“洼地”不是偶爾的心情不好,而是長期存在的、會不斷吸收你情緒能量的人或場景。它們的核心特征是:讓你在其中持續感到壓抑、自我否定,且無論你如何調整心態,都難以獲得積極反饋。
而最常見的情緒洼地,往往與“指責型人格的人”相關——正如心理學家阿爾伯特?艾利斯所說:“指責型人格的人,會讓你壓抑得看不到自己的價值。”
![]()
不知你身邊是否有個這樣的人:不管你做了什么,但他永遠都在指責你。
這類人的消耗方式,藏在日常的細節里。
比如你表達自己的感受時,他們也會打斷你:“你這算什么,我當年比你難多了”。
除了指責型人格的人,某些固定環境也會成為情緒洼地。
例如充滿抱怨的職場,同事每日宣泄“工作無意義”“領導不公平”,卻無人思考解決方案,只沉溺于傳遞負能量;或是壓抑的家庭氛圍,家人否定一切不同意見,用“你還小,不懂”打壓表達。
![]()
身處其中,生活熱情會被逐漸消磨,目標與動力也隨之瓦解,內耗愈演愈烈。
很多人會陷入一個誤區:覺得“離開”是逃避,“適應”才是成熟。但這種想法恰恰是內耗的根源。情緒洼地的本質是“單向消耗”——你在其中付出的情緒成本、心理努力,永遠得不到正向反饋,反而會被不斷索取。
就像艾利斯在認知行為理論中提到的:“我們的情緒困擾,往往源于對外部環境的不合理認知。”
當你固執地認為“我必須適應他”“我不能離開這個環境”,其實是在強迫自己接受“我需要為別人的指責負責”“我的價值需要通過他人認可”,這種認知只會讓你更壓抑。
![]()
畢竟,我們的情緒能量是有限的。
遠離之后,你會發現:原本緊繃的神經慢慢放松,那些被壓抑的自我價值感會逐漸回歸,內耗也會隨之停止。
遠離情緒洼地,不是自私,而是停止內耗的第一步——當你不再被負面能量消耗,才能真正關注自己的需求,重新找回對生活的掌控感。
說明:文字原創,圖片由AI生成,侵刪。
作 者 :楊鈞涵
責編:解陽楊
審核:姜峰 李碩然
![]()
為促進科普創作的傳播與交流,我們組建了科普創作者交流群
由于申請人數較多,進群后請備注:醫院、單位 / 專業 / 姓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