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 歲的王爺爺退休后,整天窩在家里不出門,也不愛和鄰居嘮嗑。晚上經常熬夜到凌晨 1 點,就為了看戲曲節目,白天又癱在沙發上發呆。半年前開始,他忘事越來越嚴重,上周孫女提著水果來看他,他卻直勾勾盯著問:“你是哪家孩子?”
去醫院一查,被確診為輕度認知障礙。醫生說,長期宅家、熬夜這兩個習慣,就是讓他腦子 “生銹” 的罪魁禍首!
![]()
老年癡呆不是 “老糊涂”,是大腦在悄悄 “退化”
很多人覺得 “人老了記性差很正常,就是老糊涂”,但從醫學角度看,老年癡呆和普通的 “年紀大忘事” 完全是兩碼事!這其實是大腦里的神經細胞慢慢 “死掉”,功能一點點喪失的毛病,主要有三個關鍵變化:
1、記憶“倉庫”塌了:海馬體神經細胞越來越少
大腦里有個叫 “海馬體” 的地方,就像咱們存記憶的 “倉庫”。正常上了年紀,這個 “倉庫” 偶爾漏點東西,比如出門忘帶鑰匙。
但得了老年癡呆的人,海馬體里的神經細胞會慢慢 “死翹翹”,“倉庫” 越變越小,最后連剛吃過飯、最親的家人都記不住。這哪是 “糊涂”,分明是 “倉庫” 快空了!
![]()
2、神經“路堵了”:異常蛋白堆成 “絆腳石”
大腦里的神經細胞靠 “神經通路” 傳遞消息,就像一條條馬路。得了老年癡呆,大腦里會慢慢堆積兩種奇怪的蛋白,β 淀粉樣蛋白和 tau 蛋白。
它們會在 “馬路” 上堆成疙瘩、纏成亂麻,信號根本傳不過去。比如老人想說話,大腦卻沒法把 “想說啥” 的消息傳到嘴巴,就會出現 “話到嘴邊說不出來” 的情況。
3、大腦 “吃不飽”:腦血管變窄,營養送不到
大腦每天要 “吃” 很多氧氣和營養,全靠腦血管 “送飯”。要是總吃高糖食物、天天癱著不動,腦血管就會慢慢變窄、變脆,像堵住的水管,送不到足夠的 “飯”。大腦長期 “餓肚子”,神經細胞越來越沒勁兒,記事兒、想事兒的能力自然就變差了。
所以說,老年癡呆不是 “老了就得” 的毛病,而是大腦退化的結果,很多日常習慣,就是推波助瀾的 “幫兇”!
![]()
老年癡呆 “根源” 在這:5 大常見傷腦習慣,早改早受益
下面這 5 個習慣,很多老人天天都在做,看著沒啥,其實正在偷偷 “坑” 大腦。只要早點發現、改掉,就能讓大腦 “老得慢一點”,遠離老年癡呆!
1、長期 “宅家不出門”
一天到頭不出門,除了家里人也不跟別人說話,整天就窩在沙發上看電視、發呆,社區活動喊也不去。大腦就像手機,得經常 “充電” 才能靈活!和人聊天、交流時,要聽懂別人說啥、組織語言回答,這些都能讓大腦 “動起來”。
但總宅著不社交,大腦接收的 “刺激” 越來越少,神經細胞之間的連接就像生銹的電線,慢慢就斷了,記事兒、想事兒的能力自然越來越差。
當然也不用非得強迫老人多社交,可以從簡單的小事做起。每天讓老人去小區公園坐一小時,和鄰居嘮嘮家長里短;每周參加一次老年興趣班,哪怕不跟著學,坐在旁邊看看也行;做飯時讓老人幫忙摘菜、擺碗筷,邊干活邊聊天,輕松增加互動。
![]()
2、熬夜到凌晨
經常凌晨一兩點才睡覺,白天又補覺三四個小時,作息完全顛倒。晚上 10 點到凌晨 2 點,是大腦 “打掃衛生” 和 “自我修復” 的黃金時間!
要是熬夜不睡覺,大腦根本沒時間 “打掃” 和 “修復”,“垃圾” 越堆越多,腦細胞越來越累,時間長了就慢慢 “累死”。
更糟糕的是,熬夜后白天又睡很久,會把大腦的 “生物鐘” 徹底打亂,讓大腦不知道啥時候該工作、啥時候該休息,退化得更快!
別著急一下子早睡,可以慢慢調整。睡前一小時關掉大燈;每天比前一天早睡 15 分鐘,這樣循序漸進,老人更容易接受。
![]()
3、長期 “不動腦子”
從來不看書、不寫字,連家人的手機號、生日都存在手機里,遇到問題就喊 “問孩子”,還說 “年紀大了,記這些沒啥用”。
其實大腦越用越靈活,不用就生銹!記手機號時,大腦要主動去記、去想,能鍛煉海馬體;但全靠手機存,大腦就 “偷懶” 了,時間長了,連簡單的數字都記不住。很多老人覺得 “不動腦子不累”,卻不知道越不用,腦子越遲鈍,慢慢就會忘事、想不起詞。
平時記得用簡單小事讓大腦 “動起來”。買菜前讓老人列個清單,買完回來對照清單檢查,鍛煉記憶力。
也可以飯后和老人聊聊過去的事兒,比如 “您年輕時做什么工作?”“以前住的房子啥樣?” 回憶能激活大腦的記憶區域;還可以讓老人做些簡單手工,像剝豆子、串珠子,既能集中注意力,又能鍛煉大腦和手的配合,輕松又有趣。
![]()
4、頓頓 “高糖飲食”
每天吃兩塊蛋糕,拿甜飲料當水喝,炒菜也要放很多糖,還說 “吃甜的開心,能補能量”。
但糖會讓血管壁變脆、變窄,甚至長出斑塊堵住血管。大腦得不到足夠的血液和氧氣,神經細胞就像 “餓肚子”,慢慢 “餓死”。
而且,高糖還會破壞神經細胞之間的連接,影響信號傳遞,讓記憶力變差。很多老人不知道,“無糖糕點”“蜂蜜” 其實也是高糖食物,吃多了照樣傷腦子!
![]()
5、久坐 “不動彈”
每天癱在沙發上超過 6 小時,除了吃飯、上廁所基本不挪窩,還說 “年紀大了,一動就累,坐著最舒服”。
久坐不動,血液循環就變慢,像水流變小的水管,送不到足夠的氧氣和營養給大腦。大腦長期 “缺營養”,神經細胞沒辦法好好工作和修復,記事兒、想事兒的能力就會下降。
更要命的是,久坐還會讓身體代謝變慢,容易得高血壓、高血脂,這些病又會進一步傷害腦血管,加速大腦退化。很多老人以為 “不動不累”,其實坐著比輕微活動更傷身體!
記好平時每坐一小時,起來在客廳溜達 5 分鐘,可以邊走路邊聽音樂;扶著沙發,慢慢踮腳尖再放下,重復 5 - 10 次,促進血液循環;讓老人幫忙擦桌子、疊衣服、收拾房間,做家務既能活動身體,又有成就感,老人更愿意做。
![]()
3 個小技巧,幫老人輕松改習慣不抵觸
1、別讓老人太孤單
老人不愿意出門,別硬催 “快去公園走走”,可以說:“我今天沒事,陪您去公園轉轉,聽說那兒的花開得可漂亮了!” 老人熬夜,別嘮叨 “早點睡”。
而是說:“我今天也早點休息,陪您看會兒書,看完就睡覺”。家人陪著一起做,老人會覺得 “不是在改習慣,是在和家人一起玩”,自然不抵觸。
![]()
2、用成就感鼓勵堅持
別一上來就定 “每周必須出門 5 次” 這種高目標,可以定小計劃。比如 “今天出門坐 20 分鐘”,做到了就獎勵老人愛吃的小零食,或者送個小盆栽。
老人連續 3 天早睡,就夸:“您最近早睡,氣色都變好了!今天給您做最愛吃的紅燒肉!” 小獎勵能讓老人有成就感,覺得 “改習慣有好處”,更愿意堅持。
![]()
3、用肯定強化好習慣
老人偶爾又熬夜了,別指責:“怎么又熬夜,說了多少遍!” 可以說:“您前幾天早睡,早上起來都說睡得香,今天要是再早點睡,肯定更舒服!”
老人忘了做記憶游戲,別抱怨:“怎么又忘!” 而是說:“沒關系,咱們今天再一起列清單,多練幾次肯定能記住!” 多鼓勵、少批評,老人會覺得被理解,更愿意嘗試改變。
![]()
老年癡呆不是 “老了就一定會得” 的病,只要我們及時改掉這些壞習慣,就能預防。別等到老人忘事嚴重了才后悔,從現在開始,幫老人保護好大腦,讓他們記得住家人的笑臉,記得住生活里的點點滴滴,這才是給老人最好的關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