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筆者寫過一文,討論過抗戰名將為什么在解放戰爭中落了伍,基本討論的是兩個不同時代的軍事思想、軍事原則的碰撞。
本文從具體的戰役設計再做一個細部觀察。聲明一下,薛岳將軍不管陣營如何,在抗戰中為中華民族立下大功,對其功勞自然是充滿敬意的,本文只討論軍事原則,不計其他。
一、國軍最成功的機動包圍殲滅戰
萬家嶺戰役的兩個核心觀察點:
第一,薛岳設計出反八字剪刀陣。此陣的突出點是,具有強大的抵抗韌性,和靈活的利于包圍敵軍的優點。故能將深入國軍腹地的日軍106師團包圍。
第二,基本殲滅日軍一個師團,1.7萬多人只漏網師團長和幾百殘兵,和我軍慣用的殲滅戰差不多。
萬家嶺戰役與我軍解放戰爭中許多殲滅戰,在戰果上相似,在戰法上有很大區別。
即如萊蕪戰役、孟良崮戰役、豫東戰役這些經典的機動殲敵之戰,有什么區別呢?
我們從反八字剪刀陣說起。
1938年9月,日軍華中派遣軍第11軍之27、9、101、106共4個師團,從九江向南昌方向進攻,意圖從南潯線(潯即九江代稱)向南向西發展,截斷粵漢線,從大方向上完成對武漢的戰役大包圍。
![]()
薛岳指揮國軍第一兵團在九江以南逐次設置防御陣線,抵御日軍進攻。反八字大陣的底部設在江西德安縣萬家嶺一帶,這里是丘陵地帶,利于防守,也是國軍堅決要守住的最后一道防線。國軍剛剛成立不久的精銳74軍(轄51、58兩個師)在這里駐守。
以德安縣為基準,其左翼由北向南,依次部署了李玉堂第8軍、歐震第4軍和二線預備部隊,其右翼由北向南,李覺第70軍、李漢魂第64軍及二線預備隊。
反八字左右兩臂的外側,還有4個軍做深遠配置,以防日軍進行外圍突破和深遠迂回。
薛岳那時正當盛年(1896-1998),40歲左右正是一個男人經驗最豐富、精力最充沛的時段,戰察觀察和判斷力相當敏銳。設計反八字陣的初衷是,日軍在淞滬、蘭封、南京等戰役中頻頻使用正面錐型突破和深遠迂回打法。就是先正面強攻,力求第一戰的錐尖子扎得足夠深、足夠狠。一旦正面突不動,就以精銳部隊繞到側翼和背后,進行雙面或多面夾擊。這兩種打法都切中了國軍的缺點,即缺乏有效縱深,主要兵力一線攤大餅,且戰斗意志不行,一點被突破往往全線崩潰。
反八字剪刀陣的優點是:
第一,地形結合的好。薛岳充分利用南潯線上多山的地形特點,各軍據險為陣節節抗擊,使日軍無法發揮機械化部隊速度和火力優勢。獸軍106師團向我后方迂回時,不得不放棄大部分重炮和輜重,只帶輕武器出發,只為求一個速度快,結果一頭撞進連綿不斷的山地工事,缺乏重火力就很難快速突破。
第二,陣形銜接得好。從戰術上看,各軍之間疏密有度,既不會讓日軍輕易鉆隙突入,又不是一線鋪開同時全面接敵,能達成一個軍先上另一個軍車輪式接上的戰術效果。101師團和27師團先后發起錐型突破,就是因為國軍幾個軍車輪式纏斗而無法快速突破。
日軍11軍總司令岡村寧次見正面突破不動,就祭出老辦法,派106師再向國軍深遠側后進行迂回,把目標直接鎖定到薛岳八字陣的口袋底部,企圖反抄74軍的后路。這又中了薛岳的計。反八字陣的另一個隱藏安排就是陣形前后變換比較靈活,因為各軍之間有掩護,不存在絕對意義上的前方或后方,可以比較安全、比較方便地變換攻擊方向。當106師團側后迂回時,國軍即能迅速轉換攻擊或防御方向。
![]()
第三,主觀上排除了干擾。常凱申特級上將干預一線指揮,在萬家嶺戰役中也存在。戰役前半段,也就是萬家嶺最后圍殲戰之前,74軍在其他地方打了幾仗損失較大,常特犯了保護中央軍的老毛病,意欲調74軍回后方整補,薛岳以形勢危急且各軍都打了很長時間不能獨調74軍回后方為由,堂堂正正把常特的意見頂了回去。常特又欲調64軍回廣東防御日軍從南線進攻,薛岳仍以兵力不足使用為由,強行截留了64軍的187師。形勢所迫,常特也沒有堅持己見,薛岳終于爭來一個相對獨立自主的指揮空間,這是非常重要的條件。
萬家嶺戰役是抗戰期間,中國軍隊唯一一次接近整建制殲滅日軍一個師團的戰例,精神層面極大鼓舞了國人抗戰的信心,軍事上也非常具有研究意義,是一次很漂亮很成功的殲滅戰。
但這場戰役的成功并沒有復刻,國軍在其他戰場依舊望而遁,敗多勝少。即使薛岳自己,在武漢指揮作戰總殲敵數雖多,卻再也沒能實現殲滅獸軍一個整師團的作戰目標。為什么呢?
二、與粟裕打法的區別
薛岳在解放戰爭中主要的對手是華東部隊,就結合華野的幾次機動圍殲戰,分析一下薛岳式戰術的內在不足。
![]()
第一,機動性不足。
作為新軍閥混戰時代過來的將領,薛岳相比那些地方軍閥們,軍事思想無疑先進一些。研究日軍確實也下了一些工夫,不過總體來說呢,戰術風格仍略顯呆板,其歷次戰役的總體設計,一般將戰場設定于某地,而后以此為核心進行作戰。
相比萊蕪、孟良崮、豫東或者更多的我軍勝利的戰役,最大的區別是,脫離了地理就打不好。基本上會將部隊機動起來,在運動中尋找機會,在運動中發現敵之破綻。
以薛岳的智識與能力,易地而處之,比如讓他處在粟裕的位置,未必就籌劃不出示形于魯南而殲敵于萊蕪的戰法。
核心原因是什么呢?國民黨軍自新軍閥混戰以來,沒有形成具備高度機動能力的戰法。因部隊編制半舊半新,將領對部隊的控制比較弱,執行力不高,慢慢騰騰。不是沒有人意識到這個問題,而是沒有必要,大家都慢,不需要太快就能打得過對手。
1947年后成立機動兵團,就是被我軍飄忽不定快捷如風的機動打法逼出來的。
第二,制敵與被動應敵。
薛岳幾場勝仗應對,客觀上講都是被動迎戰。當然,總體上抗戰期間中國軍隊都處于戰略上的被動應敵,中國空有充足的人力,卻無法組織起來,無法形成強大的作戰兵團,故而總被數量處于劣勢但戰斗力強于我數倍的日軍攆著到處跑。
但戰役戰術上,這個基本原則并沒有統治一切時空環境。
就是萊蕪戰役而論,國民黨軍兵力火力上都強于華東野戰軍,47年初國軍在山東處于絕對優勢。但粟裕在戰役層面能夠抓住空隙,主動設計自己的作戰方向,在局部戰場抓住主動。
回過頭來再觀察萬家嶺戰役,岡村寧次打通南潯線的計劃始終不變,宛如一頭瘋狗,沖著一個地方狠咬。故薛岳不需要多想,也不需要改變什么部署,照著一個方向打就是。雙方來了個以蠻對蠻,造成了萬家嶺那場勝利。
設若日軍萬一拋開德安方向,轉兵另向,從北線深入鄂東,或是轉途進入浙西呢?薛岳的反八字陣恐怕就不能得售其計了。
到解放戰爭中薛岳仍是這樣的打法,雖仍能布出看似萬全之陣,但華野給你來一個不接招,轉換戰役方向,即偉人所云“你打你的、我打我的”。魯南會戰國軍重兵壓境,南北并進,確實表面上看如泰山壓頂,還順利地拿下臨沂城,奪占中共在山東的首府。但北線被殲五萬多人,戰役到底是勝了還是敗了呢?常特、陳誠、薛岳啞巴吃黃蓮有苦說不出。
在蠻力與靈活的對比中,畢竟是靈活主動更為主要。
第三,戰役目標的設定。
戰役目標,無外乎幾個要素:
1.控制固定的城市(及其附帶地區)。再細分之,則有政治意義型城市,后勤基地型城市,或者區域戰役支點型城市,諸如此類。
2.消滅敵有生力量。細分之則有,主力部隊,進攻陣形中的某一側翼,或較弱之一股,或獨立部署(位于進攻或防守任一狀態中)之敵。打擊不同有生力量,引發不同的戰役效果。
3.階段性奪控要點擾敵部署。或是掐斷敵之退路,或是以之為餌吸引敵援,即圍點打援。這種打法,一般來說奪占后只是階段性控制,或者攻而不克,達成戰役目的后有可能放棄。
絕大多數戰役的設計,基本都是這幾個要素不同次序、不同比例的搭配。
筆者并沒有因我軍最后取得勝利,而過分強調把殲滅敵有生力量放在第一位。不同階段作戰,排在第一位的因素不一樣。
1949年4月渡江戰役勝利后,就處于從殲滅敵有力量向奪占大城市的轉換階段。從基本邏輯上講,如果奪占對方所有地盤或大部分地盤,敵方失去基本依托,只靠在外國打游擊,從軍事上講很難再翻盤。小小地乳法一下,戴高樂能打回來靠的是盟軍拉兄弟一把,把元首錘死了。
![]()
如果元首和美蘇英達成協議,只靠流亡政府和那幾十萬寄居法軍能成什么事。
![]()
國軍以奪占要點、控制大城市的目標,之所以敗給我軍的殲滅敵有力量戰略打法,表面上看是兩種不同的打法套路,但本質是復雜的。
不結合具體的歷史背景討論歷史問題就是耍流氓,軍事問題同樣如是。
我黨我軍賴以生存的并不是大城市,而是廣大鄉村。當然也會圍繞一些交通要道、區域戰役支點型城市進行爭奪,但一般不會過于執著,比如臨沂、張家口包括延安,說棄就棄了。丟掉一些大城市,對以小農經濟為基本依托的解放區來說并不致命。
靠這些地盤的得失,來逐步消耗國民黨軍有生力量,使其喪失軍事上的主動權,這才是斗爭的本質。
薛岳慮不及此,只從軍事上觀察和設計戰爭,從軍人角度看,他是優秀的。但悲哀的是,指導他的政治領袖從根本方向上就搞偏了,就算將領們再優秀,也無濟于事。
最后,推薦一個非常棒的深度歷史類公眾號,我也常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