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章來源:博古睿研究院
2025年9月12日晚,博古睿講座系列第39期“當科幻遇見腦智能科學”在中信書店·三里屯店舉辦。本次講座由科幻作家寶樹與北京大學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教師葛鑒橋主講。
講座圍繞寶樹近期出版的科幻作品《你已生活在未來》展開。本書收錄了寶樹2022—2023年擔任博古睿學者期間創作的多篇小說,在技術發展的維度下探討了家庭、情感等近未來私生活領域的變遷。
兩位主講人分別從科幻創作和科學研究的角度展開討論,介紹了他們對于科學技術發展、文學與現實交互等話題的思考。首先,寶樹簡要介紹了技術奇點、AI創作、新科幻運動等議題出現的背景與現狀。隨后,葛鑒橋從腦科學研究現狀、技術永生、科幻對科學研究的啟發等角度,拓展和回應了寶樹的觀點。最后,兩位主講人與現場觀眾共同探討了AI在科幻創作領域的潛能、科技倫理限度等問題。
你已生活在未來
——當科幻遇見腦智能科學(上集)
你已生活在未來
——當科幻遇見腦智能科學(下集)
寶樹:
奇點前夜的科幻創作
![]()
作為一種與科學技術發展緊密結合的文類,科幻強調現代科學的世界觀,也就是世界的可認知性、系統性、自洽性。科幻是讓不可能成為可能的創作。介于科技與現實之間的科幻,可以幫助我們發現新的生活維度,想象新生活的可能性,從而幫助人類創造新的生活。
寶樹提到,我們正處在奇點臨近的轉折點。當技術發展突破臨界點,演變速度將呈現指數級增長,遠超人類的理解和控制的范圍,帶來徹底而深刻的變革。現階段,人工智能、腦機接口等技術的突破性發展就是奇點前夜的重要表征。我們不得不承認,奇點已經成為我們的生活方式。
在加速變化的技術奇觀中,穩定的現實已經瓦解。當下的生活是相互嵌套的多重現實。由于科技發展的速度、普及的廣度有所不同,同一個世界的不同個體仿佛處在不同時空。多重現實塑造著我們的日常,例如鄉村與城鎮的技術時差、不同國家之間基礎設施發展程度的差異,以及實驗室的前沿科技與日常生活中運用的科技之間的差距等等。科幻的意義恰恰在于,打破不同現實之間的區隔,揭示現實的多重性。
同時,人工智能等技術的發展也在改變著科幻作家的創作方式。寶樹指出,今天的科幻作家已經無法再像阿西莫夫那樣創作,因為曾經遙不可及的科幻想象已經進入現實,成為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比如基因檢測、基因編輯在疾病治療中的廣泛應用。經典的科幻命題,例如時空穿越、外星文明、機器人三定律等等,不再是新銳作家所重點關注的敘事。舊的創作模式正在被拋棄,新的創作方法尚在形成。
AI寫作等新的創作工具也帶來了一些實際問題。寶樹提到,或許有些作家正在濫用智能軟件,拼湊不同文本,抄襲原創作品。另外,還有一些商業轉化的可能性,比如通過AI讀取大數據來定制讓個人沉浸體驗的敘事產品。類似的現象給創作者帶來了不少挑戰。《你已生活在未來》中有多篇故事也討論到了相關議題。
寶樹認為,對科幻創作而言,現階段的AI寫作仍然無法取代人類寫作。當下的AI科幻作品容易堆砌科學名詞,充滿漏洞,缺乏完整、復雜、邏輯嚴密的內核。然而,我們必須承認,人類中心的寫作方式正在瓦解,在向“后人類”發展的過渡階段,創作者們需要在行動中調整和適應與技術的磨合。
最后,寶樹呼吁,面對未知,盡管有諸多擔憂,但我們應該從更高維度看到整體智能水平的提升,享受奇點來臨前的機遇與挑戰。
葛鑒橋:
腦智能研究與科幻的啟示
![]()
作為腦科學研究者,葛鑒橋首先介紹了北大的腦科學研究平臺,以及無創研究人類腦結構與功能的腦影像技術。通過使用磁共振成像和腦磁圖等專業儀器掃描人腦,研究者可以用得到的腦影像來分析大腦智能在思考時的活動狀態。
這樣的研究技術不僅能夠從生理層面幫助人們理解大腦的思考方式,還能探索腦與智能方面一些經典的哲學問題,例如與自我意識有關的神經機制(我們是誰?從哪里來?到哪里去?),以及剖析人類情感的神經基礎,比如愛恨情仇等情緒的產生、變化、消解。
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發展或許就是人腦發展的新機遇。葛鑒橋提到,人腦是一個非常古老的系統,雖然經過百萬年的演化,但是從未遇到人工智能這一級別的全新智能挑戰。
技術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也改變了人類智能。例如,一項對信息技術和人類記憶模式的研究表明,搜索引擎的使用改變了人腦記憶:我們不再記憶信息的具體內容,而是記憶信息的儲存位置;互聯網成為了人類的集體外部記憶,只要能夠在網絡中定位所需信息,就能完成記憶的儲存、交換等。
另外,腦智能的發展或許還能夠拓展人類生存的極限。人類腦皮層的神經元并不會像身體其他細胞那樣不斷更新,而是終身“服役”。如果要尋找一個穩定的自我,那么皮層神經元或許是最好的對應。目前,腦智能研究和哲學領域都在探討“腦中永生”的可能性。當有合適的外部智能體支持(如腦機接口技術、超越生命體壽命的神經元移植),那么個體在他人眼中的“客體永生”或許可以實現。至于個體在自身主觀意識連續性上的“主體永生”,其可能性尚需進一步探討。
葛鑒橋認為,面對類似的機遇和挑戰,我們需要積極適應變化。這并非獨屬于科學研究的思維和能力,科幻作品同樣可以幫助人們擴展想象和理解未知。科幻是科學研究的思想實驗,可以在社會和文化等不同層面推演科學發展帶來的影響。科學在科幻中得到了預演。葛鑒橋認為,科學研究者可以學習科幻創作者的“全流程模擬”思維,在開發新技術的同時設想它為現實帶來的多重影響,從而調節和控制技術的發展方向。
此外葛鑒橋提到,科幻還擁有一種腦智能技術目前尚未擁有的獨特能力:將思想注入人們的心靈。故事作為思想的載體,可以無形地傳遞信念、知識、情緒,并通過個體累積改變集體意識。這一點是科學仍需探索和學習的。
問答環節
問答環節,現場觀眾圍繞“科幻與科學的互動”、“AI 寫作的影響”、“想象的限度”、“技術的倫理底線”等話題與兩位主講人展開討論。
關于科幻與科學的關系,寶樹認為,二者看似是兩個不同的領域,實際上是一體的。許多科技工作者本身就是科幻愛好者或創作者。而作為創作者的寶樹,更關注科幻在當下面臨的內在挑戰:如今生活的精彩程度,或許已經遠超不少科幻作品的想象。
科幻可能滯后于科技發展。《你已生活在未來》中收錄的《我的高考》一文寫于2013年前后,故事設定在2027年。最初創作時,故事設定主人公通過短信溝通。2025年,在為出版小說集整理書稿時,寶樹卻發現,現實中的即時通訊方式和溝通習慣已與當年的設定不符。所以他重新修訂了故事細節。
![]()
《你已生活在未來》
作者:寶樹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2025年8月
在技術加速發展的今天,科幻創作者不得不抱有些許危機感。特別是科幻讀者群體整體偏年輕,而隨著自身的年齡增長,創作者可能面臨與讀者的代溝問題。這需要創作者保持開放的心態,通過主動了解新技術發展來貼近讀者。
針對AI寫作這一話題,寶樹認為,在人工智能不可逆的發展趨勢下,創作界仍需探討寫作的倫理,創作者也需探索智能工具的合理使用方式。目前,AI全篇創作的科幻小說基本難以發表,但科幻創作者可借助AI獲取靈感、完善想象細節。當創作者因具體細節問題而導致創作中斷時,可借助大數據形成的詞庫實現更加精準的表述。《你已生活在未來》中有一篇故事設定文中人物用AI創作了詩歌,實際上這首詩就是寶樹用AI輔助創作的。這種現實與故事的互動,也能打破二者的邊界,促使作者和讀者共同思考自身與生活的關系。
與AI寫作相似,腦智能研究同樣面臨科幻與倫理的邊界問題。盡管最新技術已經在探討意識上傳的可能性,研究者仍需要承認個體在生物與心理層面的多元性和不可替代性。意識上傳不代表對個體意識復制成功,個體的經驗在個體意識之外還有具身表達。
葛鑒橋總結道,從基礎科學研究到技術真正產生廣泛的社會影響,其間的距離仍相當漫長。或許科幻想象能幫助我們推演技術發展的不同階段,進而減少技術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
主講嘉賓
寶樹
作家
2022—2023博古睿學者
科幻小說集《你已生活在未來》作者。現任中國作家協會科幻文學專委會委員,科普作家協會科幻分委會委員,世界華人科幻協會常務理事。北京大學學士、比利時魯汶大學碩士。著有《觀想之宙》《時間之墟》《七國銀河》等五部長篇小說,中短篇作品發表約百萬字,散見于近年的《人民文學》《花城》《小說界》《科幻世界》《知識就是力量》等文學及科普期刊,并已出版六部選集。屢獲中國科幻銀河獎和華語科幻星云獎的主要獎項。多部作品被譯為英、日、意、德、俄等外文出版。
對談嘉賓
葛鑒橋
大腦智能與認知功能專家
2021—2022博古睿學者
現任北京大學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講師,北京大學心理學博士、物理學學士、數學與應用數學雙學士、經濟學雙學士,曾在美國芝加哥大學進行博士后研究工作,目前主要專注于大腦智能與認知功能的研究,主持并參加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北京市科委腦計劃重大專項等,在國際前沿期刊如PNAS等發表多篇論文,曾獲兩項國家發明專利。2008年葛鑒橋與合作者通過腦功能成像研究率先提出人腦使用不同的認知神經策略理解并看待人類智能與人工智能這兩種形式的智能。
《你已生活在未來》| 人民文學出版社
![]()
![]()
初審:黃嶺貝
復審:薛子俊
終審:趙 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