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態電池越來越近了。
在最近幾個月,國內固態電池的進展與動向以及量產計劃等相關消息越來越多,《2025年固態電池高質量發展藍皮書》顯示,當前固態電池產業化已進入“沖刺階段”,預計到2030年,全球固態電池出貨量將達到614.1GWh,對應的市場規模將邁入千億元級別。
![]()
GGII數據表明,中國固態電池全鏈條產業規模(含陶瓷電解質、CNT導電劑、硅基負極等)正在快速攀升,材料需求量將以萬噸級、設備投資以百億級計。
![]()
業內也給出了“市場份額的預判”——中國企業將成為固態電池時代的重要玩家。數據顯示,2030年全球固態電池量產裝車市場份額中,寧德時代以37.5%的占比遙遙領先,比亞迪以15.7%位列第二,兩者合計占據超53%的市場份額,再加上中創新航(4.6%)、國軒高科(2.3%)、欣旺達(2.1%)、億緯鋰能(2.1%),中國企業整體占比將突破65%,遠超韓國企業(LG 12.6%、三星4.8%、SK On 4.8%)與日本企業(松下4.7%)的總和。目前消費者對固態電池期望很大,很多消費者喊出了等固態電池出來了再買車的口號。
液態電池由于使用了液體電解質,一旦出現溫度過高、短路、漏液等問題后,電池的溫度瞬間會達到一種很高的程度,這足以引發安全事故。
![]()
固態電池因為它采用了固體電解質,不活躍,從根本上杜絕了短路、漏液、失溫等問題的發生,因此,固態電池替代液態電池,一個重要原因在于安全性更高。
在固態電池瞄準電池技術的變革發力解決電池熱失控、自燃這一問題之時,有廠商想到了一些物理層面的創新。
根據第一財經等媒體報道,中國汽車碰撞維修技術研究中心聯合均勝電子共同推出電池彈射技術。從測試視頻可以看到,在模擬電池熱失控的極端場景下,用氣體發生器驅動,可以快速將電池包整體彈出,技術原理與安全氣囊彈出比較類似,可以將電池這一主要的火源與乘客艙快速隔開,為車內人員逃生贏得至關重要的黃金時間。
![]()
據介紹,該技術可在電池發生熱失控時,于 1 秒內將電池彈出車身,實現車電分離,能將電池拋至車身外 3-6 米的安全區域。
該技術一出,就引發了巨大爭議,最直接的擔憂便是次生災害問題,點贊最高的網友評論是:該技術讓“死道友不死貧道!”這句話有了現實新解。
![]()
“彈射出去的電池車點燃了旁邊的車,旁邊的車又把電池彈射出去,然后一輛接一輛就像過年放鞭炮一樣。”有網友就暢想了這樣一種未來該技術引發的極端場景。
![]()
隨著爭議的放大,視頻中提及的研發機構“中國汽車碰撞維修技術研究中心”很快出面澄清,表示這僅僅是一項非常初期的技術測試和概念探索,遠非成熟、可推向市場的產品。而此前被傳為合作方的知名汽車安全系統供應商“均勝電子”,也明確否認參與了此項開發。
![]()
某種程度上,電池彈射的爭議在于,是一種典型的損人利己。為了避免自己的車起火被燒,選擇把風險轉嫁給公眾與社會,如果是在人多車多擁擠的路段,一旦彈射燒毀旁車與打到行人,這其中的后果,誰來承擔?你的命是命,別人的命是可以隨便為你的安全犧牲的?
其次,該技術某種程度上,是把新能源車的熱失控、自燃這種情況作為一個標簽無限放大,本身就是對車企電池技術的一種污名化。
現在肉眼可見的一個事實是,電池安全技術在不斷進步,這也是新能源車銷量不斷走高的一個重要原因。這樣一項技術與我國努力提升電池安全標準的這種目標相悖,電池彈射技術,本身對車企與車主有雙重心理暗示——有了電池彈射,車主可以轉嫁風險,車企也可以在電池技術上降低安全標準。但這種傾向與我國努力提升電池安全標準的發展方向不符,與現在國內電池安全新國標沖突。
新版《電動汽車用動力蓄電池安全要求》正式發布,這項被稱為"史上最嚴電池安全令"的新國標,將于2026年7月1日起全面實施。電動汽車電池新國標中,不起火、不爆炸成為強制要求,對熱失控零容忍,針刺加熱都不怕。
![]()
也就是說,未來所謂熱失控、自燃、起火、爆炸的電池是不符合出廠要求的,車企搭載這類電池上路也是不符合上路要求的。這樣的車還沒出廠就已經違反規定,不能上路了,你這樣一項技術,給哪個冤大頭用?
![]()
固態電池要來,電池彈射可以休矣
關鍵的一點是,從目前的電池發展趨勢來看,固態電池越來越近,2025年9月,隨著豐田官宣“2026年固態電池量產計劃”以及國內眾多廠商發布固態電池量產時間表,全球動力電池行業的技術迭代競賽正式進入沖刺階段。從中國寧德時代、比亞迪,國軒高科、贛鋒鋰業到奇瑞,再到國軒高科到韓國LG、三星,再到日本豐田、松下,各國頭部企業紛紛公布研發與量產時間表。
![]()
為什么要研發固態電池?因為固態電池具有能量密度更高(續航可輕松突破1000公里)、充電速度更快(10分鐘充滿)、安全性更強(無電解液漏液風險、無自燃風險)的優勢,這些特點恰好擊中了當前純電車的核心短板與痛點。
從去年奇瑞發布的固態電池展示來看,切掉一個電池的一個角,不起火不冒煙,還能供電,說明國內已經把固態電池電解質的穩定性做到了較高水平。
![]()
中國將是全球固態電池研發中,最關鍵的一股力量,而固態電池能最大化降低電池熱失控自燃風險,因為固態電池由于其內部不再有液體,而是類似于“果凍”的固體,液態電池發生撞擊使電池電解液體滲漏,易燃,高溫,易引發燃燒或爆炸,固態電池這里的風險大大降低。
![]()
伴隨著電池技術的進步與安全標準提升,以及相關新標準也在倒逼車企在電池技術安全性上不斷深耕,電池將會最大化降低自燃風險。
那么在這種情況下,所謂的電池彈射其實本身與電池技術發展趨勢不符,與確保社會公眾安全第一性的原則不符,也與整個新能源汽車的電池國標要求不符。從極端的情況下來看,即便出現了電池熱失控,發生起火與自燃,那么彈射也應該是打開車底艙門,電池往車底下彈出,而不是側面彈出。
技術創新要兼顧社會安全與道德倫理,這是一個基于人性化與社會安全考量的基本原則。
無論是從技術彈射方式、電池技術安全新國標、還是新能源車電池技術向固態電池方向邁進的發展趨勢來看,這種電池彈射技術都可以休矣。
在過去,新能源車企在單踏板、隱藏式門把手、電子后視鏡等功能創新上遭遇了很多的詬病與爭議,在過去遭遇廣泛吐槽甚至救人打不開車門的極端案例情況下,廠商一意孤行上隱藏式門把手,如今已經傳出監管層或在醞釀禁用全隱藏式門把手。
![]()
電池彈射也是類似。沒有做到以人為本,兼顧現實場景與社會公眾安全進行創新思考。
![]()
從目前引發的巨大爭議來看,車企的創新要看準政策方向與技術發展趨勢的方向,也需要兼顧社會公眾安全與人性化理念,而不是閉門造車,這是值得廠商糾正與反思的一個現象。
作者:王新喜 TMT資深評論人 本文未經許可謝絕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