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終有一死,活著究竟圖什么?”
這個問題像根刺,扎在每個深夜輾轉反側的靈魂里。
有人用“及時行樂”麻醉自己,有人靠“功成名就”填補空虛,可兩千多年前的墨子,
卻在戰火紛飛中給出了一個讓現代人直呼“扎心”的答案,
活著不是為了等死,而是為了“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這個答案,藏在墨家學派“摩頂放踵利天下”的行動里,
刻在中國民間“改風俗、求生存”的集體記憶中,至今仍在撞擊著我們的心靈。
![]()
墨子出身平民,早年學過儒家禮樂,卻因目睹“厚葬靡財而貧民,久服傷生而害事”的亂象,
毅然“背周道而用夏政”,創立了以“兼愛”“非攻”“節用”為核心的墨家學說。
他的核心邏輯很簡單:
活著不是為了享受,而是為了解決“不相愛”這個根本問題。
![]()
在《墨子·兼愛》中,他直指社會亂象的根源:“天下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征伐、百姓流離,儒家倡導的“克己復禮”在戰火中顯得蒼白無力,
而墨子提出的“兼愛”卻像一劑猛藥,
他主張“視人若己”,不分血緣親疏、等級貴賤,用平等的愛消解仇恨。
這種思想看似理想化,卻深深扎根于民間:
河南魯山至今流傳著墨子“日返三舍”解魯陽之圍的傳說,百姓用“墨子止戰”的故事,傳遞著對和平的渴望。
![]()
墨子的“活法”更體現在行動上。
他反對儒家“厚葬久喪”,主張“棺三寸,衣三領”,
認為“哭往哭來,反從事乎衣食之財”才是對逝者真正的孝;
他批判王公貴族“大鐘鳴鼓、琴瑟竽笙”的奢靡,認為“樂之為物,將不可不禁而止也”,
因為“上不厭其樂,下不堪其苦”。
這些主張,本質上是替平民發聲,當社會資源被少數人揮霍時,普通人連“活下去”都成問題,談何“活得好”?
![]()
墨子的思想,影響了中國兩千多年的民間風俗變遷。
翻開歷史,你會發現一個規律:每當社會動蕩,總有一群人試圖用“改風俗”來拯救民生。
西漢初年,陸賈在《新語》中痛陳“秦非不欲為治,
然失之者,乃舉措暴眾而用刑太極故也”,漢文帝因此廢除肉刑,推行“輕徭薄賦”;
北宋王安石變法時,針對“厚葬成風”的陋習,下令“喪葬令從儉”,
甚至規定官員墓地不得超過三十步;
明清之際,顧炎武在《日知錄》中批判“喪禮繁文縟節”,主張“以簡為美”。
這些改革,與墨子“節葬”“非樂”的思想一脈相承,本質都是用“風俗改良”來緩解社會矛盾。
![]()
今天,我們依然會被墨子的思想震撼,是因為他戳中了現代人的“生存焦慮”。
當“996”“內卷”“躺平”成為熱詞,當年輕人感嘆“努力不一定成功,
但不努力一定很輕松”,墨子的回答卻像一記耳光:
活著不是為了“成功”,而是為了“讓世界變好一點點”。
![]()
他創辦的墨家學派,堪稱中國古代最早的“NGO”,
弟子們穿著粗布短衣,帶著木鳶、云梯等發明,四處幫人修城池、止爭斗,甚至為弱國訓練軍隊。
這種“利他主義”的生存方式,在今天依然有現實意義:
河南魯山將墨子文化打造成旅游品牌,不僅修復了墨子祠、墨子井等遺跡,還開發了“墨子古街”,讓游客在體驗傳統工藝時,理解“兼愛”的內涵;
浙江義烏的“墨子工坊”,用現代科技還原古代機械,讓年輕人感受到“科技為民”的力量,
這些嘗試,都在證明:當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結合時,活著才能找到真正的意義。
![]()
寫在最后:我們該如何回答“活著為什么”?
墨子的一生,是“知其不可而為之”的一生。
他明明知道諸侯不會輕易放棄戰爭,卻依然帶著弟子奔走各國;
他明明知道“兼愛”在當時難以實現,卻依然堅持“興天下之利”的理想。
這種“愚蠢”的執著,恰恰是人性中最珍貴的部分,
它讓我們在認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選擇熱愛生活。
![]()
今天,我們不必像墨子那樣“摩頂放踵”,但至少可以問問自己:
我的存在,是否讓身邊的人更幸福?
我的努力,是否讓這個世界變好了一點點?
當我們把“活著”從“生存”升華為“創造”,從“等死”轉變為“燃燒”,
或許就能理解墨子那句“仁人之所以為事者,必興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的深意,
活著,本就是一場向死而生的壯麗征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