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有一篇文章,我寫,如果讀《左傳》只看些仁義道德的東西,大概沒啥意義了,因為,在《左傳》里,很多人行事和他的言行多有不同,也多偽君子,比如趙宣子,說話句句正義,行事樁樁小人,他把人當刀使,人還對他忠心不二,甚至甘愿為之付出生命。
晉國六卿那幾乎是人人八百個心眼子,斗來斗去不可開交,就連被世人稱頌舉賢不避親仇的賢人奚齊,被世人尊為孝之代表的潁考叔,其實仔細盤下來也是名不副實的。
如此來讀《左傳》難免會有點兒沮喪,難道要人人都去學那心口不一,虛偽的作風才是對的嗎?
一、他人多虛偽,那么堅持道德的意義是什么呢?
近日總刷到關于西游記與師父菩提老祖的相關視頻,許多人解讀,孫悟空大鬧天宮無人敢管,是因為他的背景強大,他的師父厲害,他的師兄們厲害。
![]()
好像一個被到處欺負的小可憐,其實也曾是師門寵著的小可愛,這種解說,感動了網友也感動了我。
可是忽然間刷到關于孫悟空為什么會被趕出師門,為什么菩提老祖要他以后不準在外面說自己是他的師父這個問題,看了很多人的相關解讀,瞬間對那種感人肺腑的師徒文學去了魅。
其中一種說法是菩提老祖教了孫悟空長生法則,本是讓他守口如瓶,他卻在師門里到處炫耀,而師兄們也不是像網上說的那樣有多愛護這個小師弟,而是嫉妒他天賦異稟,故意在師父和眾人面前誘導孫悟空展示他學過的躲三災技巧,迫使師父把他趕走。
且菩提祖師收孫悟空的經過還化用了六祖慧能的故事,最終趕他離開,意思大概也是為了保住他的小命。
而菩提祖師交教給孫悟空的保命法則,也不是什么絕世武功,而是些躲躲藏藏走后門的技倆,甚至到處給人做平賬大師,孫悟空遇到大妖怪大都打不過,就去私下里找妖怪背后之人。一樁樁一件件,都不是什么上得臺面的。
仔細讀來,猶如一部揭露人性丑惡的黑神話。
不禁令人沮喪。
這又得回到最初我分析過的一個問題:“普通人為什么要學習歷史?”,許多人讀了歷史,了解歷史以后,對生活更加沒了指望。
那種全師門團結一致,互相友愛,小徒弟在外面受了欺負會有師兄弟們護著的言論之所以能夠火爆,是因為大多數人其實都希望活在一個充滿愛的世界里面,當意識到,世界是真的殘酷,人性大多丑惡虛偽的時候,難免會產生一種失落感。
既然世人多虛偽,那么堅持道德的意義是什么呢?
是因為我善良,就活該被人騙?還是因為善良被人騙過,就不再善良?亦或是因為堅持正義,卻遭遇了不公,便讓自己黑化?
這個問題,其實也困惑了我很久,因為我發現,現實生活中,善良的人是真的很容易被壞心思的人往死里坑。
同事不會因為你善良,就對你好,相反會因為你善良,覺得你可欺騙,可利用,當老板的不會因為顧客善良,就給他實在的價格,相反會因為顧客好說話,而多多地坑他,反而面對難纏的顧客一再讓步。
當我意識到這一點的時候,我是真的很沮喪的,那時候我就想寫一篇文章《評價一個人的好壞,不要看一個人說什么,要看一個人做了什么》,寫了一點,怨氣頗重,我放棄了。因為有一個人跟我說了一番話,我覺得很有道理——
當一個人對你作惡的時候,那是他自己的事情,你可以反擊他,卻不可以受他的影響而改變自己的初衷,咱修的是自己的心,我心不亂就可以了。
但堅持道德,是不是就該認死理,正得發邪呢?咱可以從一個古代得道德典范上面去看看,道德究竟是什么?
二、從申叔時身上探討道德的話題
其實鋪墊了這么多,我就是想說說《左傳》里一個言行很是一致的正面角色——申叔時。
這個名字想必讀過《左傳》的不會覺得陌生,他這個人的出現幾乎都給我一種義正言辭,正得發邪,與偽君子們格格不入的感覺。一時間,我甚至分辨不出,他那些正義的言論,是否真的是好的,又是否有什么言外之意?
他第一次出現,免了陳國被滅國的危險,第二次出現,逼得宋國跳腳,第三次出現,把二把手給預言死了。
他是如何做到的?跟踐行道德有什么關系?
1、救陳國,本質上并不是為陳國,而是為楚國。
事情發生在宣公十年。
那時候,楚莊王剛管了一樁陳國的閑事,把陳國弒君自立的夏征舒抓了五馬分尸,順便把陳國變成了自己的一個郡縣。做了這件事,楚莊王覺得成就感滿滿,于是大宴賓客,炫耀炫耀。
這時候,在齊國出差回來申叔時回來了,這人德行不錯,在楚國朝野的聲望都很高,能夠得他一句夸獎,成就感會加倍。楚莊王急忙等著他來夸自己,結果申叔時雖然馬不停蹄來到他面前,但面上不見夸張欣喜,只是給他匯報了出差的工作進展,也不參加宴會,就走了。
![]()
楚莊王心想,我拿下了陳國,還讓陳國的版圖并入了楚國,你看不見嗎?不恭喜我嗎?啊?
申叔時走后,楚莊王越想越刺撓,覺得申叔時真是不知好歹,他也不內耗,直接派人去把申叔時責備了一通。
他說,我干了這么件大事,諸侯、郡縣之主斗來慶祝我,為什么就你不肯?
申叔時問:“我可以說嗎?說了我怕你怪罪!”
楚莊王心想:“你趕緊說吧!我等著呢!”,而后他說:“你盡管說!”
于是申叔時就列舉了一個很簡單的例子,人家的牛踩了人家的田,你把人家的牛奪了回來,還順便把人家的田地也占有了。牛踩了人家的田地的確有罪,但你一個外人,把牛教訓一頓算是做了好事,但是你卻把人家的搶了,本身已經很過分了,你還把人家的田地占有了,這就是貪了。
你跟諸侯說打陳國,出的是正義之師,殺了夏征舒也還算是幫助陳國除禍,但是你因為貪陳國的富有,就想把他據為己有,那就違背了事情的初衷,容易落人口實,使得諸侯離心,還有什么好賀的?
這番話和申公巫臣勸楚莊王不要納夏姬是一樣的。但,申公巫臣那是帶有私心,申叔時卻是半點私心也沒有,真真切切為楚莊王的霸業聲名考慮的。
也是因為申叔時一番話,陳國免了被滅國的命運,保留了下來,還能繼續和其它諸侯掰掰小手腕。
這個故事,如果看成申叔時保住陳國,那他勸楚莊王的話,就是針對他想要當一個諸侯依附的霸主心理的借口。如果看成,他真心為楚莊王的霸業考量,那么保不保住陳國并不是他第一考量的。
但是,他“牽牛以蹊”的典故卻是代表他心中那桿正義之秤的,而勸國君示人以德,怎么也不不能說是虛偽。而是將人框在德行的框架內,事情才不會變得一發不可收拾。所以,無論世人多么虛偽,也要宣揚道德。
申叔時其實也不是一個真正的正得發邪的人,他也會使詐。
2、在道德的規范下,使詐也是合理的。
他在《左傳》里第二次出現是在宣公十五年。頭一年,楚莊王想對宋國用兵,就派出申舟去齊國聘問,囑咐他不要從宋國借道。申舟說:“如此,我會被宋殺害。”楚莊王說:“沒關系,他們要殺你,我就打宋國為你報仇。”
雖然這里面展現了對生死的蔑視,但宋國是真的把申舟殺了,楚莊王出兵討伐。宋國向晉國求救,晉國不派兵,卻派了一個說客去,讓他穩住宋國,不要投降楚國,將他們耗走。雖然楚王識破了技倆,但是還是讓晉國達到了目的,宋國不肯投降。楚王不想耗下去,準備拔營回朝。
申舟的兒子申犀就不干了,我父親為了促成這場戰役都丟了性命,你楚王怎能出爾反爾不打了?眼看大軍要撤,他也不管會不會激怒楚王,就跪下來請求國君踐諾。
楚王心下為難,這時申叔時在旁出了個主意。
既然宋國的目的,是把我們耗走,說明,在他們看來,不投降的原因是他們比我們更能耗,那我們就表現得比他們更能耗,他們就會慌了呀。
于是,楚王聽申叔時的建議,開始在城下建造房屋,還開發耕地,做出了一副打持久戰的準備。
這種比耐力的,說白了就是攻心,誰先破防,誰就輸了。
宋國人在城墻上看到,果然慌亂,華元大元帥半夜三更翻墻出去,夜探楚國令尹子反的床榻,也是一番言語攻心,嚇得子反與他達成了各退一步的和談協議。
所以說,道德和使詐并不沖突。
3、道德是很好用的工具,約束自己比約束別人更有用。
申叔時第三次出現在《左傳》里,是在成公十五年。
這時候,楚莊王已經不在了,他也已經是個老人了,子反挑唆著楚王對晉國用兵。彼時,晉楚其實達成了一次聯盟,兩國真正意義上地手拉手做過一回好朋友,這時候,好朋友的設定還是生效的。子反教楚王出爾反爾被人質疑,他說:“只要有利可圖,管什么朋友不朋友?”
申叔時聽說了以后,斷言:“子反不守信用,必不免矣。”
之前我就分析過,在《左傳》里,一個人被人斷言“不免矣”,就是說他快死了,要遭殃了。可見子反的行為在申叔時看來已經糟糕透頂。
若跟晉國對上,真的對楚國有利,他申叔時卻以不能不守信義反對,那豈不是正得發邪?
后來,楚國出兵,晉國人基本采取退避態度,又相繼收獲了許國和鄭國得投靠,子反十分得意,跑去向申叔時炫耀,哪知更是遭遇申叔時一番貼臉的道德教育,不過,也恰恰體現了申叔時所傳達的道德理念。
![]()
在他看來,德、義、禮、信這些東西,是必須要遵從的,不為別的,因為有用。德呢,是用來向百姓施恩德的,義是與人建立利益關系,而信是用來守護的。在戰場上,這些東西是大殺器。
對百姓施恩,百姓就會感恩戴德,義字當心,就不會隨意背叛,講信用,就是傳達一種,只要你不背叛我,我會繼續對你們好。拋棄這些,就會讓百姓對你失去信任,同樣的,也會讓諸侯惶恐。你這一仗,玄,估計以后我都看不到你了。
后來子反在軍中飲酒喝醉誤事,楚王見他不可靠,連夜帶著隊伍撤退了,晉軍到了楚軍營地,吃了他們三天的糧食。最后,楚王一封信給了子反,子反自盡了。
如此看來,雖然子反最后真的死了,似乎也不是敗在什么德刑禮義上面,申叔時的德義論,似乎也不準確。
其實,還真的不沖突。
楚晉的這場戰役里面,晉國內部的應對一直有一個讓我疑惑的地方,楚軍出兵的時候,韓厥說了一句:“不必出戰,讓他加深罪孽,他的百姓就會背叛他。沒有人,他拿什么戰?”
一開始看到這里,我感覺這是韓厥的推脫之言,他是不想和楚國正面剛上。
后來鄭國背叛了晉國,晉國要出兵,范文子也不大樂意,出兵了,也打算避一避楚國的鋒芒。
看上去,范文子也是個有些慫的。
然就是晉國的步步退讓,卻贏了這場仗,為啥呢?
因為不管申叔時還是韓厥、范文字這些人,都看出了這場戰役的本質是子反這個人在借機生事。
![]()
其原因,大概就是,晉國接納重用了申公巫臣,子反和巫臣因為夏姬反目,子反殺了巫臣族人,巫臣發誓要讓子反疲于奔命而死。所以,晉、楚兩國結盟,大小諸侯都樂意,不想再戰,想要休養生息,但是子反卻不樂意,先是在兩國結盟時給晉國使臣難堪,繼而又挑唆楚國對晉用兵。
申叔時覺得子反太狂了,必然也會死在自己的驕傲自大里,而晉國大臣們的退讓,其實就好比士會教范文子對郤氏的退讓,是為了捧殺。結果呢,子反越來越傲慢,也漸漸輕敵,以至于敢在行軍途中醉酒。
所以為什么要有道德呢?那是約束自己,不讓自己錯得一發不可收拾呀。大家都懂得約束自己,世界就基本能控制在某個平衡不失控的范圍內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