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央視財經王牌欄目《對話》深入長城汽車保定總部,通過一場與董事長魏建軍的深度訪談,將這位中國汽車界“長期主義者”的思考與實踐推向臺前。在當前中國汽車行業競爭日趨白熱化、部分市場行為略顯浮躁的背景下,先是《人民日報》將長城作為典型進行報道,現在魏建軍又在《對話》中亮相,這其中釋放的含義很多。
可以說,這是一次對行業價值的重新錨定。
在行業面臨深度洗牌、競爭邏輯備受質疑的當下,魏建軍在節目中沒有回避主持人犀利的發問,而是系統闡述了長城汽車35年的造車心得,以及創新投入和站位全球兩大發展理念,為車企如何穿越周期、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極具參考價值的樣本。
《對話》鏡頭下展示了長城汽車環境風洞實驗室的精密測試、碰撞試驗室的極限驗證,不僅展現了一家車企的硬核實力,更揭開了中國汽車產業破局的關鍵密碼。魏建軍與其執掌的長城汽車,以“誠信良心造車”為核心價值觀,用連續超百億的研發投入、全球化的戰略布局和堅守的“四項不為”底線,清晰地勾勒出一條迥異于內卷的破局路徑。這不僅是一家企業的生存哲學,更是對中國汽車產業如何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深刻叩問。
![]()
長城汽車和魏建軍的堅持也收獲了市場和用戶的認可。2025年第二季度,長城汽車實現營收523.16億元,同比增長7.72%,環比增長30.73%;凈利潤45.86億元,同比增長19.42%,環比增長161.87%;累計銷量31.20萬輛,同比增長11.63%,環比增長21.51%,皆創下季度表現新高。
長城汽車用飄紅的業績再次證明了長期主義的重要性,而魏建軍與央視主持人的對談,更像是一次針對行業迷惘的清醒劑,清晰地展現了一家標桿企業如何以定力、擔當與理想,為中國車企樹立高質量發展的正面典范。
01
定力:走正確的路,以“長期主義”為盾
在行業競爭激烈的當下,長城汽車的“定力”顯得尤為珍貴。它拒絕被短期利益裹挾,始終堅守制造業本質,把“做難而正確的事”刻進企業基因。這份定力,首先體現在對研發“不計成本”的投入:連續三年研發投入超百億,2024年研發費用達104億元,研發強度5.2%遠超行業平均水平,建成11個核心技術實驗室、亞洲最大綜合試驗場,在長城,每4名員工中就有1名工程師,2.3萬人的研發團隊成為技術創新的“壓艙石”。
![]()
節目中,魏建軍向主持人展示著長城投入上億元打造的、“堪稱奢侈”的頂級實驗室,無比自豪,但是面對主持人提出的“不少車企以安全測試作為營銷賣點”的做法,他又堅決反對。在魏建軍看來,安全是企業分內的事,是造車的門檻,并不值得炫耀。這種對技術的敬畏,讓長城汽車在“流量至上”的時代守住了制造底線。
談到目前行業內的種種怪象,如此前引發熱議的“0公里二手車”、“拖欠供應商賬期”等行為,魏建軍直指問題本質,是一些車企缺乏定力,被資本所裹挾導致的動作變形。作為上市公司,長城汽車“敬畏資本、尊重資本,同樣需要資本支持,但是我們絕不被資本裹挾。”
長城汽車這份戰略定力,如今已經被具象化為企業發展的“四項不為”鐵律:敬畏資本,不被資本裹挾;重視用戶,不做過度營銷;恪守底線,不逐短期利益;愛惜產業,不損產業生態。
![]()
同時,長城汽車也身體力行,以實際行動踐行這些準則。2024年長城汽車凈利潤126億元,同比增長80.76%,在國內車企中名列前茅,證明了實業的價值。在長城內部,魏建軍明確規定,禁止高管在發布會上過度宣傳,“營銷過度夸張者,要受處分”。相比單純追逐銷量排名,長城拒絕“以價換量”,轉而追求“有質量的市場占有率”。魏建軍本人近年來更是奔走疾呼,呼吁車企“理性競爭”。
當行業陷入“陰虛火旺”的虛耗,長城汽車用“長期主義”的定力,走出了一條 “以技術筑壁壘、以品質贏口碑”的穩健路徑。同時,長城汽車還敢于為行業立規,呼吁良性競爭,“四項不為”既是對企業內部經營的鐵律,也是向行業發出的倡議,旨在糾偏非理性競爭,推動產業從資源的低效消耗轉向健康的價值創造。
這種以自身實踐倡導理性競爭、追求產業鏈共贏的做法,展現了行業領軍企業的格局與擔當,為構建健康、可持續的產業競爭環境樹立了標桿。
02
擔當:以“價值創造”為責,守護行業根基
長城汽車的“擔當”,從來不是口號,而是對用戶、產業鏈、行業的全方位負責。對用戶,它踐行“誠信良心造車”的核心價值觀,把“用戶滿意度”作為唯一考核指標:建立覆蓋研發、生產、售后的全流程質量管理體系,用產品保值率和用車體驗實現“對用戶真正的讓利”;對供應鏈伙伴,它堅守契約精神,優先保障合作伙伴利益,甚至主動縮短付款周期,構建“共贏”的產業生態;對行業,它拒絕“技術路線壟斷”,以“四化戰略”提供多元解決方案。
![]()
以全局視野和長期主義為基石的“四化戰略”,是長城汽車面對全球汽車產業的復雜格局與技術路線之爭,提出的系統性方案。該戰略的核心在于拒絕“單一路線”的賭徒思維,轉而追求一種兼容并蓄、應對全球復雜需求的系統性能力。
首先是油電平等化,長城汽車堅持燃油、混動、純電、氫能多技術路線并行發展,旨在構建完整的技術生態,確保在全球競爭中無短板,并能靈活滿足不同國家和地區用戶的多元化需求。其次是泛內燃機化,這是技術融合的精髓。通過創新的Hi4技術體系,長城將內燃機與電驅動深度協同,實現了“四驅性能、兩驅能耗”,證明了“油”與“電”并非對立,而是共生互補的最優解。
![]()
新能源多元化,是市場破局的關鍵。長城主張“純電小型化、混動大型化”,強調根據具體使用場景匹配最適宜的技術路徑,以實現社會效率最大化,而非一刀切地押注單一技術。戰略全球化,體現了長城的格局。長城汽車推行“生態出海”模式,不僅是產品出口,更是研發、生產、供應鏈、品牌的全價值鏈出海,通過本土化運營融入全球市場,實現從“走出去”到“走進去”的質變,推動中國汽車工業實現從產品輸出到技術、標準乃至文化輸出的歷史性跨越。
長城的“四化戰略”是一條超越內卷、摒棄短視的系統性破局路徑。它以其技術理性、商業邏輯和全球格局,為中國汽車產業的高質量發展與全球化競爭提供了極具參考價值的范本。正如《人民日報》兩次報道所肯定的,長城汽車“把關鍵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里”,用“垂直整合的供應鏈”和“全產業鏈全球化布局”,為中國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可復制的樣本。
03
理想:堅守實業報國初心,錨定汽車強國夢
在《對話》中魏建軍回顧了26歲接手長城汽車以來的歷程,35年如一日扎根制造業。這份堅守,源于將個人理想融入國家產業發展浪潮的初心。理想,是長城汽車從幾十人小廠成長為全球化車企的精神底色。這份理想,從不局限于“造好一輛車”,而是根植于“為中國汽車爭光”的產業情懷。
![]()
魏建軍在《對話》中那句“能把熱愛的事當成事業,做起來也不覺得累”,道出了一代造車人的初心。他常說自己是改革開放的受益者,享受了時代的紅利,因此常存感恩之心。所以他帶領的長城汽車,不僅有立志突破行業技術天花板的決心,更有將企業夢想升維至助力中國由“汽車大國”邁向“汽車強國”的產業理想。這份理想,是企業拒絕浮躁、投向核心技術“硬骨頭”的根本動力。
從央視《對話》的鏡頭里,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家車企的實力,更是中國汽車產業的精神力量。當“理想”錨定方向,“定力”抵御誘惑,“擔當”守護生態,長城汽車走出的,是一條兼顧技術理性、商業邏輯與全球格局的道路。在向“汽車強國”進軍的路上,這樣的典范,正是中國車企穿越周期、贏得未來的關鍵。
正如魏建軍在《對話》結尾所說,中國汽車趕上了最好的時代,“我們再努一把力,耐得住寂寞,再走20年,汽車強國這個標簽,真有可能落到咱們中國的頭上。”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