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腎病,所有人的第一反應都是“尿毒癥”——仿佛只要沒發展到透析那一步,腎臟就還算安全。但臨床數據卻狠狠打臉:超過70%的腎病患者,不是敗給了疾病本身,而是栽在了認知誤區里。
這些誤區像“隱形殺手”,悄無聲息地加速腎損傷,等到出現水腫、乏力、血肌酐飆升時,腎臟往往已被“掏空”大半。今天就把腎病科醫生反復強調的4個致命誤區講透,每個都關系到你的腎壽命。
![]()
一、誤區一:“沒癥狀就是沒腎病”,等有感覺時腎已壞了一半
“我身體好得很,能吃能睡,怎么會有腎病?”這是腎病科門診最常聽到的話,也是最危險的認知。
腎臟是人體最“沉默”的器官,它沒有痛覺神經,哪怕50%的腎單位已經受損,也可能沒有任何明顯不適。等到你出現下肢水腫、泡沫尿、血壓飆升、食欲下降這些癥狀時,腎功能往往已剩下不到30%,甚至接近尿毒癥期。
更可怕的是,我國慢性腎病的患病率高達10.8%,意味著每10個人里就有1個腎病高危者。尤其是高血壓、糖尿病患者,每年一次的尿常規+血肌酐檢查,比體檢套餐里的“腎部B超”更能早期發現問題——別等癥狀找上門,才想起給腎做“體檢”。
二、誤區二:“醫生讓少吃鹽,我用醬油、味精代替就行”
控鹽是腎病患者的“第一必修課”,但很多人卻把“少吃鹽”理解成“少放食鹽”,轉頭就用醬油、味精、蠔油給菜調味,結果反而攝入了更多“隱形鹽”。
要知道,10毫升醬油≈1.6克鹽,10克味精≈5克鹽,而腎病患者每天的鹽攝入量應控制在3克以內(約半個啤酒瓶蓋)。你以為“沒放鹽”,其實一勺醬油就已超標,長期下來會加重腎臟代謝負擔,直接導致血壓升高、蛋白尿增多——這是把腎往“衰竭”路上推。
正確的做法是:炒菜時全程不放鹽,出鍋后用少量“低鈉鹽”(注意腎功能不全者需遵醫囑)或檸檬汁、醋提味;買加工食品時看配料表,鈉含量超過300毫克/100克的,再好吃也別碰。
三、誤區三:“腎不好要補,多吃蛋白粉、保健品養腎”
“腎是‘先天之本’,得補!”很多患者確診后,就開始瘋狂買蛋白粉、海參、“養腎保健品”,覺得“補得越多,腎恢復越快”,殊不知這是“好心辦壞事”。
腎臟的核心功能是代謝蛋白質產生的“廢物”(如尿素氮),腎不好時,代謝能力會下降。此時過量吃蛋白粉、高蛋白食物,只會讓“廢物”在體內堆積,加重腎損傷;而那些宣稱“能修復腎臟”的保健品,大多含有不明成分,有些甚至添加了腎毒性藥物,吃多了反而會讓腎“雪上加霜”。
腎病患者的“補”要講科學:沒有低蛋白血癥的話,日常吃雞蛋、牛奶、瘦肉就夠了,具體量要根據腎功能分期算;至于保健品,記住**“醫生沒推薦的,一律別吃”** ——你的腎經不起“瞎補”。
四、誤區四:“指標正常就停藥,反正吃藥也治不好”
“我的尿蛋白從3+降到1+了,血肌酐也正常了,不用吃藥了吧?”這是導致腎病復發、加重的“頭號原因”。
慢性腎病是“終身管理”的疾病,就像高血壓、糖尿病一樣,指標正常不代表“病好了”,而是藥物控制的結果。比如用激素、免疫抑制劑降尿蛋白,用降壓藥保護腎血管,一旦自行停藥,指標會迅速反彈,甚至比之前更嚴重。臨床上見過太多患者,停藥3個月后,尿蛋白回到4+,血肌酐直接突破707μmol/L(尿毒癥診斷標準),只能靠透析維持生命。
記住:腎病的治療目標是“延緩進展”,而不是“徹底根治”。減藥、停藥必須經過醫生評估,哪怕指標再好,也要定期復查,遵醫囑調整方案——別讓一時的“僥幸”,毀掉多年的治療成果。
尿毒癥不可怕,因為現在有透析、腎移植等治療手段,能讓患者活下去;但認知誤區才可怕,它會讓你在“不知不覺”中,把健康的腎一步步推向衰竭。
養腎沒有“捷徑”,無非是:定期檢查早發現,清淡飲食控好鹽,遵醫囑吃藥別瞎作。你的腎,比你想象中更“脆弱”,也比你想象中更“能扛”——關鍵在于你怎么對待它。
#腎病健康##奕健行##尿毒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