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過對旅行「祛魅」的時刻嗎?
說走就走的興奮漸漸被疲倦取代,雷同的景區開發喚不起新鮮感。這不禁讓人發問:文旅的持續吸引力,到底來自哪里?
答案,或許要到人間煙火的「土壤」中去尋找。
對旅行者來說,那些脫胎于真實社區的文化和生活,有著本源的吸引力。
![]()
鄉村振興中,社區和村民能否從背景走向前臺?
畢竟,再多的錢也無法建造一座古村。而從在地的視角看,若缺少村民的積極參與,鄉村敘事注定會有缺憾。
云南紅河州的阿者科提供了一種路徑。
![]()
2018年,受縣政府邀請,中山大學保繼剛教授到阿者科進行調研。村里的「蘑菇房」很快進入了團隊的視線。
這是哈尼族的傳統民居,村民便是以這一資源入股,占比70%,成立村集體旅游公司。中山大學為其提供了技術支持,由公司組織村民整治村莊,經營旅游業務,并將收入所得按照「4321」的比例(民居分紅40%、梯田分紅30%、居住分紅20%、戶籍分紅10%)分紅。
在不進行招商引資和破壞性開發的情況下,阿者科實現了脫貧。截至2025年,戶均累計分紅達3萬多元。
![]()
雖然阿者科的資源有其特殊性,但高校幫扶+社區主導的模式仍有借鑒意義。更重要的是,它可能推動「旅游吸引物權」的立法。
保繼剛教授在分享會上,講過一個真實故事:以前,村里有小女孩一大早拎著籃子去觀景平臺兜售雞蛋,而梯田景觀恰是的小女孩的先輩們耕種出來的。
在新模式下,阿者科也迎來了回村就業的大學生,并開始在體驗經濟上做文章。將來,或許能向有著幾十年社區自治經驗的白川鄉看齊。
![]()
白川鄉,位于本島中部,是日本最大的合掌造村莊。
「合掌造」這個名稱,源于屋頂造型恰似合掌祈禱的雙手。房屋由全木打造,完全無釘。在空中俯瞰,茅草覆蓋的屋舍與阿者科頗有幾分相似。
從一件小事上,可以看到村民之間的互助精神。凡是一家房屋需要更換新茅草屋頂,家家戶戶都會攜帶自家囤積的茅草來相助,并參與更換屋頂的工事。
![]()
村民自發成立了「白川鄉合掌村集落自然保護協會」,確立起保護優先的原則。在協會的策劃下,對空屋進行了「合掌民家園」的景觀規劃設計,民俗博物館、體驗工坊、民宿、自然教育區相繼設立,并開發了濁酒節、田植祭等傳統節慶 IP。
本地的農業和輕工業不僅得到了保留,還實現了升級:有機農產品直供東京高端市場;通過 FSC認證的木材,附加值提升了40%,遠銷歐洲。2015年啟動的四季產品系列,更是把周邊溫泉旅館入住率提升至82%。
![]()
![]()
偶來小路的誕生,本身就很有故事。它的起源不是宏大的規劃,而是一位叫徐明淑的前媒體人,在走過圣地亞哥朝圣之路后的閃念:為什么家鄉濟州島不能有一條這樣的路?
從2007年第一條路線開通至今,偶來小路已經成長為總長度達425千米,涵蓋20多條路線的環島路線。即使每天走一條,全程也需要近一個月的時間。
真正讓它存續下來的,是一套精巧的「社區養成系統」。
![]()
這套系統鼓勵居民用少量保證金認領一段步道,成為它的守護者:用步道基金會提供的工具修剪植被、記錄沿途生態,巡檢沿途設施等。
在濟州方言中,Olle指的正是家門口通向大陸的那段小徑。原來「各掃門前雪」也能實現雙贏。
協會將游客購買「徒步護照」的收入分給認養居民。步道也催生了社區小店。漁民合作社開設的「海女食堂」和農民改造的「偶來驛站」,是偶來步道社區共享經濟的核心載體。
![]()
海女食堂,均由本地海女合作社直接運營,食材來自當日近海捕撈。閑置谷倉改造的偶來驛站則納入基金會的「鄉村活化計劃」,截至 2025 年已有 46 處完成改造,提供傳統米酒釀造體驗、草藥茶制作等在地服務,運營收益的 20% 將用于村落石墻修復等公共項目。
根據濟州大學2024年的《偶來步道社會影響評估》,參與步道維護的居民中,91% 表示「對社區的歸屬感增強」;青年返鄉率從 2010 年的 12% 升至 2025 年的 52%;社區活動參與度(如季度修復大會、海女文化節)較 2010 年提升 40%。
![]()
偶來模式也開啟了出口之路。它不僅與其它地區的徒步線路合作,推出「友誼步道」(中國臺灣的「樟之細路」就是其一),也直接以「偶來」的標志開發運營路線。
![]()
如果沒有原生的社區,又該怎么辦?阿那亞給出了自己的回答。
很難想象,如今被稱為「中產烏托邦」的阿那亞,前身竟是個滯銷的房產項目。當初,開發商打出「一站式度假、養老、旅游,低價購買海景房」的實惠牌,然而收效甚微。
轉機出現在2013年。馬寅和合伙人接手后,開啟了一場鮮活的商業教學。「人生可以更美」成為新的口號。
![]()
通過孤獨圖書館、阿那亞禮堂等一批充滿設計感的建筑,阿那亞迅速在網上走紅,成功確立起「品質生活」的形象。但真正讓它持續生長的,是精心培育的「社區生態」。
在一次采訪中,馬寅表示「所有生活方式品牌未來都會指向藝術,因為未來人們的日常生活就是會走向審美的、藝術的,這是一個大趨勢」。因而,阿那亞的內容一直圍繞藝術展開。戲劇節、音樂節、藝術展……不斷豐富的活動IP,不僅吸引人群,更凝聚共識。
![]()
早期,阿那亞運營團隊承擔了很多連接者和組織者的工作,鼓勵平等、開放的討論,逐步在業主間建立起深厚的信任基礎。《業主公約》《訪客公約》等規則皆由業主自發討論形成。
漸漸地,社群走向「失控」,成為鄰里互相結識,發展興趣的「自組織」。每年舉行的眾多社群活動中,大約一半是由業主自發組織的。
![]()
強大的社區認同,也顯著反哺了商業表現。因為文旅地產的基因,很多業主會把自己的房子拿來做民宿。在阿那亞,比高入住率更驚人的是同樣高企的復購率——不是復購房間,而是復購房子。這充分顯示出老業主對品牌和未來收益的信心。
相比重資產的房產開發商,阿那亞采取輕資產的運營方式,輸出「生活方式」,目前已在海外開展置業項目。
當然,世上沒有烏托邦。掛上阿那亞的牌子,銷量的確有了保障,但社區打造是一項長期主義實踐。阿那亞的三亞項目,就難免「冬季快閃」的詬病;崇禮項目,也面臨著整體經營權和傳統開放商分割銷售之間的矛盾。
![]()
文旅的長期主義到底是什么?
生活站在遠處招手,背后是社區的支撐。
![]()
不是快速復制場景,是耐心培育土壤;
不是把村民當背景,是讓他們成為主角;
不是追求短期爆紅,是搭建「保護-體驗-收益」的閉環。
讓社區和內容生態成為核心,會生長出持續的活力。
9月27日,張家界·全球旅游業創新周現場,「2025張家界亞洲民宿創新對談」 即將啟幕。
來自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際旅宿品牌掌舵人,以及國內深耕多年的創始人和投資人,將齊聚一堂,共同探討在2025年的周期沉浮中,如何憑借「長期主義」走得更穩、更遠。
在此期間,宿集營造社也將推出特別分論壇,延續去年的先鋒實驗氛圍,聚焦實戰經驗與運營案例,分享行業深度洞察。
關注并星標「宿集營造社」公眾號,第一時間直擊現場,共同見證行業新思路的誕生。
![]()
![]()
![]()
![]()
![]()
![]()
![]()
![]()
文中圖片來源:攝圖網、http://zdyla.com、張二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