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臺風南移
12級風圈圍剿農戶
“這一輪臺風,農戶是最大受害者。”25日凌晨,災害人道援助專家、卓明信援負責人郝南一通語音打到食通社編輯部,他這樣懇切地說道。在此之前,他與團隊已經連續好幾天通宵達旦追蹤“樺加沙”軌跡,研判災情并收集求助信息。
在陸續席卷中國臺灣、廣東深圳、珠海等地之后,24號下午17時前后,“全球風王”、第18號臺風“樺加沙”的中心在廣東省西部陽江市海陵島沿海登陸。其時中心附近的最大風力達到13級,而江門市下轄的上川島國家氣象站更是記錄了17級以上的陣風,這是有史以來,廣東省國家級氣象站錄得的最大陣風。17級也是我國風力等級劃分當中的最高級別,超過17級,風速再無上限。
![]()
?陽江市在西,江門市在東,陽江市的海陵島和江門臺山市的上、下川島在本次臺風遭遇最強風力。|圖源:2020年廣東省地圖(政區版分縣設色)(局部)
到了25號,廣東各地水產養殖戶、香蕉甘蔗柑橘種植戶、家禽養殖的受災信息已布滿短視頻平臺。許多個體農戶無力地發出一條匯報災情的視頻后,心累到不愿再多聊。食通社了解到,魚蟹、甘蔗、柑橘等作物都已經臨近收獲季,農戶們打算在十幾天后的中秋國慶假期賣出個好價錢,但現在接近全軍覆沒。
臺風“樺加沙”被稱為能導致巨災的史上最強臺風,在中國臺灣地區造成堰塞湖的地質災害,致15人死亡。但是24日以來,廣州、深圳、珠海、江門等地不少居民都表示,臺風好像也沒有說的那么厲害。
郝南解釋道,其實臺風“樺加沙”的路徑向南側偏移了一點點,12級風圈覆蓋范圍幾乎減少了90%,而臺風造成的損失和風力等級直接相關。
此外,即使在12級風圈范圍內,城鎮建成區與農村地區受到的破壞也差異懸殊。
郝南介紹,一般而言,中國城鎮市政公用設施的抗災能力都是按照12級風力設計的,12級風力以下,城市基本能很快恢復,而超過設防等級后,受災損失就會成倍增加。而對農村地區來說,10級風圈已經足夠對農林牧漁業及其基本設施造成毀滅性的影響。這種損失很難避免,只能減少,這也是農村脆弱地區需要增加氣候韌性建設的原因。
9月24日8時至9月25日8時,“樺加沙”臺風期間,陽江市區的風力等級達到13級以上,破壞嚴重。而以鄉鎮、農村為主的陽江海陵島和臺山上、下川島的風力到達了14-17級,上、下川島作為兩個鄉鎮,一度通訊中斷。
2
陽江
網箱被打散,養殖戶欲哭無淚
廣東陽江受災格外嚴重,一些沿海水產養殖戶的網箱(漁排)幾乎被全部打散。
根據陽江市政府2022年信息,本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420.33億元,其中漁業產值就有194.73億,接近一半。陽江市轄區內,又以閘坡鎮管轄的海陵島為主要水產養殖區。海陵島是廣東省第四大海島,特色產業為金鯧魚養殖。
“復產復工無從談起。擦眼淚,蹲在漁排對著天喊,伸冤吶。”閘坡網箱養殖協會秘書長曾憲光向食通社感慨,嗓音沙啞,他說海陵島的很多漁排都被打散、打殘,“網都打爛了,魚都打跑了。”
曾憲光還清晰地記著17年前,2008年9月24日這個日子,那是臺風“黑格比”登陸陽江的日子。它曾經帶來16級的大風,是海陵島40年水產養殖記憶里,最慘烈的一次臺風。但“樺加沙”比那次還要嚴重。
?海陵島養殖戶魚排的監控畫面|圖源:曾憲光
在接受紅星新聞采訪時,曾憲光解釋道,當地養殖業中,網箱養殖業由于沒有面對極端大風的有效防范措施,損失尤其嚴重。目前,漁排使用的木料都比較好,對于11級大風有抵抗能力,但面對12級以上大風,束手無策。臺風前,養殖戶只能用長纜簡單加固漁排,再低價賣掉部分鯧魚。
但是賣也來不及。“家家戶戶都在賣,不是想賣就能賣的。”他告訴食通社,正常情況下,金鯧魚收購價下在22-25元/斤之間。但臺風來之前,收購價一斤比平時低了3.5到4元。
![]()
?被打散的木質漁排|圖源:曾憲光
至于養殖行業整體損失,每戶損失都在幾十萬、幾百萬,但具體金額無法計算,他說:“到現在還沒有人報損失。陽江市各個單位要統計,暫時都報不出來。”
他向食通社舉例,一個大型深海養殖戶能有150多口網箱,每個箱子的長寬大概100米、養12到13萬條魚,每條魚接近1斤——那就是1800萬斤的損失。
當地漁業人士還說,從20年前,他們就在爭取漁業保險,但是“每年爭取,沒有一次爭取成功”。災害風險太大,保險公司也怕虧本。
風險大,收益卻在降低。“一年比一年差,虧本。”曾憲光說,多重因素影響下,這幾年來,當地傳統的近海木排養殖并不賺錢。近海養殖污染生態,水質不好,趨勢上在被淘汰,生產成本也提高了。此外飼料價格也上漲了20%以上,供應商還要求現金支付。更致命的是,鯧魚收購價還在被壓低。
他說,現在只有自己有大船去深海養殖,并且能搞運輸、搞貿易的漁民才有賺頭。但海陵島近海木排養殖目前還有462戶,深海則不到100戶。
在這樣的局面下,做漁排養殖,農戶必須貸款。曾憲光說,海陵島許多養殖戶把房產都抵押進去,但100萬的房子,也最多只能貸出來四分之一。一些養殖戶家里的備用金、“拜神的錢”都已經投入到養殖里去了,但貸款還沒還完。
“不少人貸款養魚的現在都是虧得都說不出話來了,我爸剛從果園回來,說果園附近養魚的人癱坐在魚塘上。”陽江市另一個鎮子的居民黃婷也觀察到養殖戶的困境。
黃婷的父親在當地種了十多年的果樹,但十多年的經驗與心血并不能幫助他們抵抗天災風險,果園損失慘重。當地種植業保險一畝保費要400多元,她問了一圈,附近受災農民無一人購買。現在,鎮農辦向農戶開放損失上報渠道,但不能保證有補貼。
村鎮紀錄片導演,B站up主“遇真紀事”在臺風前后走訪了湛江、茂名和陽江,采訪了很多農民和水產養殖戶。他發現,陽江各鄉鎮的損失比湛江、茂名等地都大得多,而且不僅僅在養殖業。在陽江,河南信陽夫妻種植的香蕉林,浙江臺州夫妻種植的5萬棵甘蔗樹,也全軍覆沒。他們在農田邊的板房也被臺風吹散,墻倒屋頂飛。香蕉本來還有10多天就到收獲期。種植戶們都期待在中秋國慶假期內賣個好價錢。
![]()
?大片香蕉林都被大風折斷|圖源:“遇真紀事”b站視頻
![]()
?廣西蔗農夫妻的甘蔗也被全部吹倒,他們在老家能買到保險,但在陽江買不到|圖源:“遇真紀事”b站視頻
“遇真紀事”還發現,因為斷電,一些魚塘養殖戶的魚蝦大批缺氧死亡。25日,南方電網人員已進入現場緊急維修,大量工程車也開始支援陽江。
3
臺山
斷電斷網,魚塘漫塘
江門市下轄的臺山市也受到樺加沙重創。海宴鎮的一位柑橘種植戶的果園距離錄得17級以上陣風的臺山市上川島只有10公里。接受九派新聞采訪時,他說,自己的100畝柑桔園、200平米簡易工房全部被吹倒,雖然臺風來前,他已經花錢用粗木棍給果樹加固了。這位種植戶說,10月、11月正是柑橘成熟的季節,臺風過后,果樹兩年無法收獲,損失超過100萬元。
張青是臺山市上、下川島一帶的居民,家人從事冷庫生意,本地停電兩天期間,家里幾十萬貨物存在庫里,還不知道會有多少損失。這幾天,她與家人一起搬到了臺山市區里住。
?臺山上下川島養殖戶魚排的監控畫面,風暴讓畫面完全模糊|圖源:張青
臺山盛產生蠔。張青也聽家人說,從臺山市海宴鎮到廣海鎮的沿海蠔排,全部損失慘重。
大家依然在強打精神,迎接國慶黃金周的客流與生意。
沿海養殖戶進行魚排養殖,而在不直接鄰海的水面里,則開展魚塘(咸圍)養殖。但臺風過境后,魚塘“過水”,幾十個養殖戶的千、萬畝魚塘連成一片。魚、蝦、蟹全部逃走。
臺山市都斛鎮莘村的一位青蟹養殖戶就這樣失去了他50畝魚塘里的全部螃蟹,他告訴食通社,青蟹已經成熟,但養殖戶都希望等著國慶再賣個好價錢,現在每畝塘的損失至少在2萬元。
官方數據顯示,都斛鎮莘村咸圍水產養殖總面積超過6000畝。
對這些養殖戶來說,也沒有什么防護措施可以做,因為魚塘無法提前加固,“沒有地方放那些泥。”24號,臺風到來當晚,他們被要求撤離魚塘。他自己出錢在鎮子里住酒店,到了25號返回魚塘時,“什么都沒有了,只剩下水和草。”他的房子、船、魚塘,被全部摧毀。
十多年前,他從廣西來這里做水產養殖,與本村人簽下魚塘承包合同,每畝地要2000元。本地魚塘多由外地人承包,“經常看到臺風,本地人都不想養吧。”他發出苦笑。
臺山已經受過一次災。資料顯示,臺風塔巴在9月8日上午8點50正面登陸廣東臺山,中心風力11級,疊加天文大潮,引發嚴重海水倒灌,導致都斛、海宴及珠海蓮州等地水產養殖遭受重創。
“之前也進了水,但沒這次這么嚴重。”這位養殖戶說。
水依然未退下去。25號,他花錢雇來挖機,重新把塘子四周的泥土圍起來。
一位臺山市赤溪鎮青蟹養殖戶也發來了自家受災的視頻。“玩完了,傾家蕩產。”畫面中,魚塘完全垮塌,空蕩蕩的破損網兜里沒有一只螃蟹,一些農戶垂頭喪氣地站在被刮倒的彩鋼棚旁邊。這位八零后養殖戶曾充滿熱情的在自己的視頻號分享養蟹經驗。
“不想說了。”這是他回復的最后一句話。
●臺山市赤溪鎮青蟹養殖戶發來的魚塘視頻
臺山人有幾十年的抗臺風經驗,在張青的記憶里,21世紀初,老家漁港里有兩艘大船在臺風天的南沙群島沉船,200多人去世,幼兒園同學的爸爸就在那次災難中離世。現在資訊發達了,漁民也不會再在臺風天留在漁船中與船共存亡。
但面對愈加劇烈的極端天氣,農民和漁民還可以抗住多久?
![]()
?央視新聞總結的廣東各地臺風登陸個數|圖源:央視新聞視頻號
4
海水倒灌
重建之路,漫漫希望
郝南特別強調樺加沙可能引發的強烈風暴潮:海水倒灌,對沿海農田帶來不可逆的破壞。2014年,超強臺風“威馬遜”登錄海南文昌時,羅豆農場就遭受了這樣的噩運:農場在延伸進海南大陸的東寨港西側,是一片內陸海平地,本來物產豐富,土壤肥沃。但被海水侵蝕一段時間后,鹽分已經滲入土壤,成為鹽堿地,只能改種海水稻。
禍不單行,由于疊加了天文大潮,本次樺加沙臺風期間,珠江口、陽江、江門等地勢較低的地還方遭受了嚴重的風暴潮。例如江門市的三江口潮位站監測到潮位高達2.81米,超過警戒水位(1.8米)1.01米,打破了1952年的2.79米歷史紀錄。
郝南根據衛星地圖和地形地勢分析,此次珠江口附近的珠海金灣區、江門、中山、陽江的部分區域都遭遇了風暴潮。其中,珠江金灣區有一個小喇叭口地形,地形急劇收窄,風暴潮漲水最劇烈。在臺風核心區域靠近珠江口外圍、尚未登陸時,臺風已經將海水推了上去。
![]()
?珠海市金灣區南水鎮、紅旗鎮、平沙鎮都在海水倒灌的海灣范圍內|圖源:珠海市地圖(政區版二)2022年版(局部)
報道顯示,10年前,金灣區平沙鎮1.34萬畝土地已經受海水倒灌和自然條件的影響,開始鹽堿化,本身就在漫長的修復過程中。
除了遭受風災,食通社也在短視頻媒體上看到,江門新會一些柑農的果園也已經受到海水侵蝕。
和魚排被毀、果樹折斷等肉眼可見的急性損失相比,海水倒灌帶來地下水污染、土壤鹽堿化和濕地退化等問題,其發生面積更大、更隱蔽,修復過程也更漫長。簡單來說,海水倒灌不止造成土壤鹽堿化,也會擾亂或抑制土壤微生物的活性,進而影響微生物介導的碳、氮、硫、鐵等元素的循環。當然,即便不知道科學家在微觀層面的這些研究成果,農戶們看著被海水沖泡過一遍的土地,也知道這意味著多么大的破壞。
海水倒灌也會改變土壤里重金屬的分布。中科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的學者做實驗發現,鹽度上升會影響土壤里鎘的遷移性,或將導致水稻中鎘的富集。也就是說,受害的不只是農民,還可能包括以大米為主食的消費者。
然而隨著氣候變化,這種破紀錄的風暴潮會越來越多,同時溫度升高正在導致海平面上升——兩者一急一緩,疊加作用之下,海水倒灌在未來還會進加劇。
今后怎么辦?“繼續(呲牙表情)”。一位在江門栽種甘蔗的湖南東安農戶在視頻號中這樣回復。
他9月25日發布的視頻里,幾十畝甘蔗地浸在幾公分深的積水中,所幸,“死里逃生”,被吹倒的甘蔗并不多。臺風到來前,他用粗樹枝和網線對整片地進行了加固。“我已經盡干了力了啊!希望您(臺風)手下留情才好!”
今年,他打算回老家過年。明年,甘蔗地還要繼續種。
*本文中,所使用地圖均來自廣東省公共地圖服務網站,網站鏈接為:https://nr.gd.gov.cn/map/#/public/standar- map/map-
class/%E5%B9%BF%E4%B8%9C%E7%9C%81%E5%85%A8%E5%9B%BE
-這是食通社第746篇原創-
食通社
作者
裴丹
重回正途的碼字女工,關注氣候變化、生態環境與變遷下具體的人
文中黃婷、張青為化名
編輯:令鈺 天樂
版式:小寸
掃碼打賞,支持原創知食
![]()
點擊圖片,閱讀相關文章
![]()
![]()
![]()
點擊關鍵詞,進入更多文章合集
![]()
![]()
![]()
![]()
![]()
![]()
![]()
星標我們,不錯過更新
「點贊」「轉發」「在看」「留言」
▼ 擴散美味知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