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球輪胎巨頭米其林集團因其在法國的產能重組計劃而陷入輿論漩渦。在一檔法國電視調查節目《補充調查》(Complément d’Enquête)提出產能外遷、盈利仍裁員及政府補貼不透明等尖銳指控后,米其林迅速作出全面回應,為其在法國的戰略決策進行辯護,并呼吁公眾以更全面的視角審視其對法國經濟的長期貢獻。
![]()
事件緣起:媒體指控引發公眾質疑
法國當地時間9月18日,法國電視臺播出的《補充調查》節目將矛頭直指米其林集團。節目指控,米其林在享受法國公共援助的同時,將肖萊和瓦訥兩家工廠的產能轉移至海外,并在2024年宣布關閉這兩家工廠,導致1254名員工面臨失業。節目尤其質疑,在集團2024年全球凈利潤高達19億歐元的背景下,此舉的合理性與社會責任感。
米其林核心辯駁:市場現實是主因,并非簡單產能外遷
面對洶涌的輿論,米其林集團展開了系統性的辯護,核心觀點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1. 關廠決定源于市場疲軟與競爭力下降,是“最后手段”。
米其林強調,關閉肖萊和瓦訥工廠的決定,是基于商用車與廂式貨車輪胎市場需求“顯著且持續下滑”以及歐洲地區整體競爭力下降的嚴峻現實。集團明確表示,該決策是在評估了所有其他備選方案后,作為“最后手段”才做出的,并非輕率之舉。
2. 產能重組在歐洲內部完成,未在海外新建替代工廠。
針對“產能外遷”的核心指控,米其林予以明確否認。集團澄清,兩家工廠關閉后的剩余產能,已被重新分配至其位于法國戈爾貝、意大利庫內奧以及波蘭奧爾什丁的現有工廠。米其林特別指出:“我們并未在海外新建任何生產基地來替代這兩家法國工廠。”并重申,法國至今仍是米其林在歐洲擁有工廠數量最多的國家,這體現了其對法國工業基地的重視。
3. 全球利潤與法國本土業務狀況不可混為一談。
對于將集團全球盈利與法國本土運營直接關聯的質疑,米其林給出了關鍵解釋。集團工業總監 Pierre-Louis Dubourdeau 在節目中直言,米其林在法國的工業業務“處于虧損狀態”。因此,將19億歐元的全球凈利潤簡單等同于法國業務的健康度,既不公平也不準確。同樣,股息支付(2024年為9.64億歐元,而非節目所稱的14億歐元)也源于全球業務的綜合收益,而非法國本地業務的盈利。
![]()
關于政府補貼:強調透明度與巨大回報
在政府補貼使用透明度的問題上,米其林同樣進行了有力駁斥:
否認不透明指控:米其林表示,已向法國參議院調查委員會提供了所有“詳細信息”,完全履行了披露義務。
解釋補貼用途:集團確認在2013至2021年間通過“競爭力與就業稅收抵免”計劃獲得了政府支持,但強調此類支持“未附帶任何使用條件”。例如,曾向拉羅什永鎮工廠撥款430萬歐元用于現代化改造。
主動承擔責任:米其林透露,目前已與法國政府接觸,探討“自愿返還”上述稅收抵免等額資金的相關事宜,展現了其積極負責的態度。
展示對法貢獻:米其林強調,評估其價值不能只看補貼。2023年,集團獲得4040萬歐元研發稅收抵免,但作為回報,其每年在法國的研發投入高達4億歐元。2024年,米其林在法國繳納的稅款超過2.2億歐元,薪資支出更是高達15億歐元。
![]()
總結:米其林呼吁全面視角,重申長期承諾
在聲明的最后,米其林集團總結道:“只關注公共援助,卻不全面考量米其林在法國所做的所有貢獻(包括投資、薪資、研發與稅收),是對現實的片面解讀,因此帶有偏見。”
集團重申,過去十年已在法國投資26億歐元,其中15億歐元用于工業現代化改造,這充分證明了其對法國市場的長期承諾。此次產能重組風波,不僅是一場企業與媒體之間的辯駁,更折射出全球化企業在面對區域市場變化、成本壓力與社會責任時所必須做出的復雜戰略抉擇。米其林的回應,旨在向公眾清晰傳達其決策背后的商業邏輯,并捍衛其作為法國工業重要貢獻者的形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