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風清氣爽。9月24-25日,國家特色淡水魚產業技術體系專家組一行赴安徽省阜陽市太和縣開展產業調研、技術服務及農業科普活動,旨在深入貫徹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關于漁業發展要求,落實農業農村部水產養殖業綠色高質量發展決策部署,為當地漁業產業發展注入科技動能。
![]()
此次活動由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牽頭組織,參與人員涵蓋多方主體。專家團隊包含國家特色淡水魚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研究員楊弘,種質資源與品種改良崗位科學家、江蘇省淡水水產研究所研究員陳校輝,鰻營養需求與飼料崗位科學家、集美大學教授翟少偉,寄生蟲病防控崗位科學家、華中農業大學教授顧澤茂,池塘生態化養殖崗位科學家、廣西壯族自治區水產科學研究院研究員羅永巨,副產物綜合利用崗位科學家、江蘇大學教授高瑞昌,羅非魚營養需求與飼料崗位科學家、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研究員蔣明,養殖水環境控制崗位科學家、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研究員孟順龍,魚品加工崗位科學家、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研究員黃卉,合肥綜合試驗站站長、安徽省農業科學院水產研究所研究員崔凱,鄭州綜合試驗站站長、河南省水產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呂軍,杭州綜合試驗站站長、浙江省水產技術推廣總站研究員丁雪燕,哈爾濱綜合試驗站站長、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黑龍江水產研究所研究員張穎,質量安全與營養品質評價崗位科學家、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研究員程波,長沙綜合試驗站站長、湖南省農業科學院研究員謝仲桂,以及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副研究員肖煒,安徽省農業科學院水產研究所副研究員汪翔、梁陽陽、李靜;政府及部門代表包括:太和縣政府副縣長李永軍,阜陽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張彥博、科長王彩紅,阜陽市水產發展中心主任時雨、副主任沙青、高級工程師韋玉勤、工程師張文俊、王蘭芝、助理李若琪,太和縣農業農村局局長鄒剛、總農藝師張丙成,太和縣委組織部人才室工作人員孫騰飛,太和縣水產發展服務中心正高級工程師梁賀、副主任陶永輝、工程師王麗婭;媒體代表為水產養殖網總編蔡俊;企業代表為安徽有機良莊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陳金良及相關從業人員;此外,阜陽市直及8個縣市區水產技術人員也參與其中。
![]()
9月25日,活動在安徽有機良莊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拉開帷幕。太和縣副縣長李永軍主持開幕式。
![]()
阜陽市農業農村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張彥博致辭。他介紹,阜陽水資源豐富,水產養殖面積達34.7萬畝,近年來積極推廣集裝箱工廠化、陸基桶等設施養殖模式,已建成投產集裝箱342個,在建920個,名特優水產品占養殖產量比重達44.2%。此次專家組蒞臨,為阜陽漁業高質量發展“把脈問診”,將有力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
楊弘首席科學家表示,國家特色淡水魚產業技術體系作為漁業科技“國家隊”,始終緊扣國家戰略與產業需求,致力于全產業鏈技術研發與成果轉化。此次調研服務不僅是技術對接,更是響應農業農村部“服務縣域經濟”要求的具體實踐,未來將以太和為起點,深化與阜陽在種業優化、生態養殖、品牌打造等領域的全方位合作,助力構建現代漁業產業體系。
![]()
開幕式上,養殖水環境控制崗位科學家孟順龍、合肥綜合試驗站站長崔凱與安徽有機良莊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陳金良共同簽署三方合作協議,旨在圍繞箱體式養殖技術優化、尾水處理、病害防控等開展深度合作。
![]()
張彥博副局長與楊弘首席科學家共同為“綠色生態養殖示范基地”揭牌,標志著阜陽首個國家級特色淡水魚產業技術體系示范基地正式落地。
![]()
專家組深入安徽有機良莊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養殖基地,實地考察箱體式養殖車間、尾水處理系統、稻漁種養示范區等,詳細了解企業在高密度養殖、水質調控、產品銷售等方面的實踐與困惑。
召開政科企對接座談會。會上,多位專家結合企業需求與自身研究領域發言,具體內容如下:
![]()
孟順龍(養殖水環境控制崗位科學家、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研究員):匯報與安徽有機良莊前期在稻漁共生領域的合作成果,指出企業當前需改進方向——飼料需針對箱體式養殖定制,苗種缺乏自有標準易攜帶病毒,高密度養殖下病害防控需加強;提及當天與崔凱及企業簽署三方合作協議,計劃以此為契機深化后續合作,還將聯合申報獎勵、加大融資支持。
![]()
翟少偉(鰻營養需求與飼料崗位科學家、集美大學教授):針對箱體式養殖飼料問題提出建議,一是飼料需更耐水,以適配過濾系統;二是減少棉粕等易致糞便松散的原料使用;三是添加抗應激飼料添加劑,緩解養殖密度高、魚類持續運動帶來的應激反應與能量消耗;四是控制飼料總能量及油脂含量,避免魚類肥胖;五是建議使用有機礦物質或高倍微量元素,提升吸收效率,減少水體重金屬污染;補充提及體系在魚粉替代方面的研究,酶解魚粉可提高吸收率,部分替代原料能降低成本。
![]()
羅永巨(池塘生態化養殖崗位科學家、廣西壯族自治區水產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肯定安徽有機良莊基地是優質示范基地,贊賞陳金良的企業家情懷與地方政府支持,指出基地“三產融合”特色突出;結合自身經驗,強調“養魚先養水”,建議加強養殖全周期水處理——養殖前需前置蓄水池處理地下水,可建大棚防雜菌、調節水質參數(如曝氣除二價鐵、加生石灰調酸堿度),養殖中可借助微生物調控水質,養殖后需完善尾水處理,建議結合土塘與水生植物(如茨菇、水葫蘆)提升凈化效果;從經營角度,建議企業豐富產品種類、拓展盈利模式,可通過提供養殖系統銷售、咨詢設計服務增加收益,同時注重產品銷售與現金流。
![]()
陳校輝(種質資源與品種改良崗位科學家、江蘇省淡水水產研究所研究員):介紹國家特色淡水魚產業技術體系涵蓋的十一大類品種及8個育種崗位、10個崗站的研發情況;肯定安徽有機良莊在特色淡水魚養殖及全產業鏈開發的成果,提及集裝箱養殖前期失敗案例多,贊揚基地成功經驗;建議企業建立自有苗種供應渠道,防范外來苗種帶毒風險,同時可聯合體系育種崗位專家,開展適配箱體式集約化養殖的品種開發,提升魚類病害抵抗力與生長適應性。
![]()
顧澤茂(特色淡水魚寄生蟲病防控崗位科學家、華中農業大學教授):指出箱體式(原稱集裝箱)養殖與池塘養殖病害的發生存在較大差異,工廠化養殖中缺氧應激是最大風險;提及小瓜蟲、車輪蟲、斜管蟲等原生動物寄生蟲易在不見光環境下滋生傳播,水體流速大可降低寄生蟲感染機率。鯽魚容易發生粘孢子蟲病,水蚯蚓等是重要中間宿主,從受精卵到開始的工廠化養殖,應該能夠有效防控該病害。建議企業加強苗種產地檢疫,尤其針對虹彩病毒,從源頭降低病害風險。
![]()
高瑞昌(副產物綜合利用崗位科學家、江蘇大學教授):介紹體系加工研究室4個崗位的工作,包括活魚運輸保鮮(如無水運輸技術)、魚產品加工(如預制菜)、副產物利用(如魚頭、魚尾等加工成多肽、膠原蛋白);指出安徽有機良莊“三產融合”中加工環節薄弱,建議后續可加強合作;強調企業需建立產品品質評價標準與品牌,建議通過科學檢測(如風味、口感、消化吸收情況)量化品質優勢,支撐“優質優價”,提升消費者認可度。
![]()
丁雪燕(杭州綜合試驗站站長、浙江省水產技術推廣總站研究員):肯定安徽有機良莊的發展前景與陳金良的企業情懷,指出設施漁業是未來方向,介紹浙江設施漁業發展情況(如大型圓筒養殖、陸基圓筒養殖);建議企業優化箱體式養殖配套設施與模式,可探索分段式養殖;強調品質提升與分等分級標準的重要性,建議加強苗種、養殖過程的質量控制,同時發揮帶動作用,幫助養殖戶銷售產品、防控風險。
![]()
程波(質量安全與營養品質評價崗位科學家、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肯定安徽有機良莊養殖模式與水體的獨特性,建議企業從品牌創建入手,一方面可打造區域公共品牌,圍繞特殊水體(如鹽堿水)開展品質營養特征量化分析,另一方面可推進綠色認證、地理標志產品申報及BAP國際認證,提升品牌知名度;提及“漁菜共生”模式缺乏行業標準,建議企業聯合體系共同規范該模式,推動產業標準化發展。
![]()
呂軍(鄭州綜合試驗站站長、河南省水產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表示此次調研主要目的是學習,提及河南前期集裝箱養殖因技術、設計、市場等問題未能持續,贊揚安徽有機良莊10年堅守及品牌化成果;介紹河南農科院在水產領域的資源,如168模式、預選黃河鯉二號已在太和落地,建議豫皖兩地加強交流,尤其周口與太和距離近,可推動技術與項目合作,同時表示愿為企業提供技術支持。
![]()
張穎(哈爾濱綜合試驗站站長、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黑龍江水產研究所研究員):介紹所在單位在循環水養殖、苗種繁育、加工銷售的優勢,表示可為安徽有機良莊提供雜交鱘良種等支持,歡迎企業與同仁赴黑龍江交流,期待未來在設施漁業等領域開展合作。
![]()
當天下午,專家組還開展基層技術培訓,顧澤茂、程波、孟順龍三位專家分別圍繞“病害綜合防治技術”“水產品質量安全與漁藥科學使用”“水產養殖尾水治理技術”授課,為阜陽市及太和縣水產技術人員、養殖從業者帶來前沿技術與實用方案。活動期間,還通過展板形式全天開展科普宣傳,普及生態養殖、質量安全等知識。
![]()
顧澤茂教授指出,水產病害防控核心是“防病”而非“治病”,需圍繞環境、營養、病原、管理構建體系,拒絕“拍圖問診”。環境上,水溫影響魚體消化與病原活性,池塘需2米水深形成“溫躍層”;溶氧主要靠水生植物光合作用,凌晨和投餌時易缺氧;水體透明度以“伸手見五指”為宜,可通過肥水調水,花鰱長勢是水質指標。病原方面,斜管蟲低溫易爆發,建議“延邊殺”;小瓜蟲出現白點已難治,需提前觀察、過濾防控;貓頭蚤需連續殺2次。營養上,腸炎、肝膽問題多因投餌不當,可減餌或停喂。用藥需避免誤區,優先藥敏試驗與日常管理。
![]()
程波研究員介紹:我國水產品總產量連續35年世界第一,但質量安全仍存挑戰,如恩諾沙星超標、土腥味等問題受關注。培訓明確食品污染物與獸藥殘留概念,詳解GB31650-2019等標準中恩諾沙星、氟苯尼考等藥物的殘留限量。2025年上半年水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合格率96%,仍需防范用藥不當等風險。強調漁藥使用規范,列出禁用清單,如孔雀石綠、氯霉素等,要求遵守休藥期,推廣 “六個不用” 原則。監管方面,落實承諾達標合格證制度,不合格產品需無害化處理。還提及綠色認證等提升品質路徑,助力水產品優質優價。
![]()
孟順龍研究員聚焦水產養殖尾水治理,從治理思路、模式、模塊建設與運維進行了深入的講解。政策上,有2019-2023年多份相關文件,2007年出臺《淡水池塘養殖水排放要求》,多地發布地方標準。養殖對環境影響顯著,飼料利用率低致污染,2017年水產養殖源污染物占比明確。尾水治理有多種模式,關鍵模塊含固液分離、曝氣硝化等,各模塊技術細節清晰。還涉及溶氧作用、尾水處理運維及治理思考,強調循環利用與產業協同。
![]()
安徽有機良莊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作為當地漁業龍頭企業,已形成“養殖+加工+銷售”全產業鏈模式,產品直供盒馬、吉麥隆等商超,擁有“徽香魚”“清水魚”兩大品牌,鱸魚、鱘魚、鯽魚獲綠色食品認證。陳金良董事長表示,此次與專家組合作將加速技術落地,推動企業規模化、標準化發展,未來還將復制“城市漁場+前置倉”模式,拓展長三角市場。
此次國家特色淡水魚產業技術體系專家組赴阜陽調研服務,不僅搭建了“政產學研用”合作平臺,更為當地漁業綠色高質量發展指明方向。下一步,專家組將持續跟蹤服務,推動技術成果轉化應用,助力阜陽打造全國設施漁業示范標桿,為鄉村振興貢獻漁業力量。
活動花絮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