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
真實世界研究揭示奧希替尼在EGFR突變NSCLC中國患者中的療效差異,為個體化治療提供新依據
奧希替尼作為EGFR突變型(19Del/21L858R)非小細胞肺癌(NSCLC)的一線標準治療,其全球療效數據已獲FLAURA試驗驗證。然而,中國人群中奧希替尼的真實世界療效特征及預后影響因素仍缺乏系統研究。在2025年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年會上,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團隊發布了一項重要研究,首次在中國人群中全面評估了奧希替尼一線治療的療效差異及其影響因素。研究結果顯示,疾病分期(IIIA/IVA vs IVB)和預后營養指數(PNI)是影響PFS的獨立因素,為臨床實踐中的個體化治療決策提供了重要參考。醫學界腫瘤頻道特對這一研究進行深度解讀,并整理如下,以饗讀者。
研究背景
自2019年奧希替尼獲批EGFR突變(19Del/21L858R)NSCLC一線治療適應癥以來,其在中國臨床的應用日益廣泛。然而,與全球數據相比,中國患者接受奧希替尼治療的療效特征可能存在差異,這種差異是否與疾病特征、營養狀態或基因突變譜相關尚不明確。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團隊開展的這項研究,首次系統評估了中國EGFR突變NSCLC患者接受奧希替尼一線治療的療效差異,并探索了影響預后的關鍵因素。研究特別關注了疾病分期、營養狀態等可干預因素對治療效果的影響,填補了中國人群真實世界數據的空白。
研究方法
這項單中心回顧性研究納入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間接受奧希替尼一線治療的EGFR突變NSCLC患者。研究通過電子病歷系統收集患者的基線特征、治療反應和生存數據。主要研究終點為無進展生存期(PFS),次要終點包括安全性和客觀緩解率(ORR)[1]。
研究采用Kaplan-Meier法進行生存分析,Cox回歸模型評估預后因素,并創新性地應用限制性平均生存時間(RMST)進行補充分析。統計軟件使用Stata 17.0和R 4.3.1完成。
研究結果
▌患者特征與總體療效
研究共納入74例患者,中位隨訪時間17.1個月(95%CI:14.1-21.2)。整體人群的中位PFS為16.3個月(95%CI:13.2-20.3),與全球數據基本一致。安全性方面,常見不良事件為皮疹、口腔黏膜炎、腹瀉等,多數為1-2級。
▌關鍵預后因素分析
疾病分期:IIIA/IVA期患者中位PFS顯著優于IVB期患者(25.1 vs 15.0個月,P=0.035)
營養狀態:PNI≥39.4的患者中位PFS顯著長于PNI<39.4者(17.2 vs 10.7個月,P=0.030)
基因突變:19del突變患者PFS數值上優于L858R突變(25.1 vs 16.2個月),但差異未達統計學意義(P=0.435)
多因素分析證實,疾病分期和PNI是PFS的獨立預測因素。RMST分析進一步顯示,高PNI患者在治療前13.6個月的PFS獲益較對照組延長1.5個月(P=0.116)。
研究結果顯示,整體人群的中位無進展生存期為16.3個月,與全球數據基本一致。深入分析發現,IIIA/IVA期患者的治療效果顯著優于IVB期患者,這一差異可能反映了腫瘤負荷對治療反應的影響。更值得關注的是,研究首次在中國人群中證實營養狀態與治療效果密切相關,預后營養指數較高的患者顯示出更長的無進展生存期。這些發現提示,在制定治療方案時,除了考慮基因突變特征外,還需綜合評估患者的疾病分期和營養狀態等臨床因素。
本研究的結果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從理論角度看,研究首次在中國人群中系統評估了奧希替尼的療效特征,填補了重要的知識空白。研究發現疾病分期和營養狀態是影響治療效果的關鍵因素,這一發現拓展了我們對靶向治療作用機制的理解。傳統上,我們主要關注腫瘤的分子特征對治療效果的影響,而這項研究提示患者的整體狀態同樣重要。
從實踐角度看,研究結果為臨床決策提供了重要參考。對于IVB期患者,可能需要更密切的隨訪和更積極的治療策略;對于營養狀態較差的患者,營養干預可能成為改善治療效果的重要手段。這些發現為優化治療策略提供了新的思路。
本研究局限性
本研究為單中心回顧性分析,樣本量相對有限(n=74),可能影響統計效力,尤其是在亞組分析中。例如,19del與L858R突變亞組間的PFS差異雖存在數值趨勢,但未達統計學意義,可能與樣本量不足有關。但研究發現不同突變類型的患者對治療的反應可能存在差異,這為未來的精準治療研究提供了重要線索。此外,回顧性設計可能存在選擇偏倚和信息偏倚,部分臨床或實驗室數據的缺失也可能影響結果的全面性。營養狀態僅通過PNI評估,未納入其他營養或炎癥指標,未來需多維度、前瞻性設計進一步驗證。研究人群來自單一中心,其結論在外推至更廣泛的中國人群時需謹慎。
臨床意義
這項研究的價值在于揭示了臨床特征對靶向治療效果的影響。研究結果提示,對于晚期或營養狀態較差的患者,可能需要采取更積極的監測和支持治療策略。特別是預后營養指數這一簡單易得的指標,可以作為臨床評估的重要補充,幫助識別可能從早期干預中獲益的患者群體。這些發現為優化治療策略提供了新思路,有望改善高風險患者的治療效果。特別是在當前精準醫療的背景下,這項研究提醒我們,在關注腫瘤分子特征的同時,不應忽視患者的整體狀態。只有綜合考慮腫瘤特征和患者特征,才能真正實現個體化治療。
未來研究方向
基于本研究的發現,未來研究可重點關注營養干預對靶向治療效果的影響,探索改善高風險患者預后的有效策略。同時,需要開展更大樣本的研究來驗證不同突變亞型的療效差異,并開發整合臨床特征和生物標志物的預后預測模型。這些研究方向將有助于推動非小細胞肺癌的精準治療邁向新高度。
總結
這項研究為奧希替尼在中國EGFR突變NSCLC患者中的應用提供了重要循證依據,首次系統評估了疾病分期和營養狀態對治療效果的影響。研究結果強調,在精準醫療時代,需要綜合考量患者的基因特征和臨床狀態,才能實現真正的個體化治療。這些發現不僅具有重要的臨床指導價值,也為未來的研究方向提供了新思路。隨著相關研究的深入開展,有望進一步提高NSCLC患者的治療效果和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 Wang Y, et al. Clinical outcomes of first-line osimertinib in NSCLC patients with EGFR mutations. 2025 ASCO. e20649.
審批編號:CN-165241 過期日期:2025-12-18
本材料由阿斯利康提供,僅供醫療衛生專業人士參考,不用于推廣目的。
*“醫學界”力求所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為決策依據時另行核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