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er Thiel Wants Everyone to Think More About the Antichrist
在多場公開活動中,這位億萬富豪投資人將科技、政府與圣經視角下的世界末日觀點交織。
美國東部時間2025年9月23日晚上9點13分
![]()
彼得·蒂爾是近期更公開談論自身信仰的硅谷人士之一。照片來源:諾丁·卡蒂奇(Nordin Catic)/蓋蒂圖片社(Getty Images)/劍橋辯論社(The Cambridge Union)
彼得·蒂爾——這位投資于數據、人工智能、國防及武器研發技術公司的億萬富豪——希望所有人都多思考世界末日的問題。
近一年來,蒂爾一直在公開闡述他對圣經預言的理解,以及科技快速發展可能帶來“世界末日式未來”的觀點。
據現場聽眾透露,在周一的一場講座中,蒂爾鼓勵聽眾繼續推動科學進步(無論是人工智能領域還是其他形式的科技)。他表示,對科技抱有恐懼、對其加以監管,或是反對科技進步,都將加速“敵基督者”的到來。
作為虔誠的基督徒,蒂爾本月在舊金山舉辦了一場僅限受邀者參與的四部分系列講座,進一步拓展了他此前在多場演講和公開采訪中關于“敵基督者”的觀點。第二場講座已于周一舉行,系列講座將于10月初結束。
他是近期更公開談論自身信仰的硅谷人士之一——這與科技中心以世俗化為主的文化氛圍形成鮮明對比。
根據《華爾街日報》對蒂爾近期講座內容的梳理,他眼中的“世界末日”可能以如下方式到來:生存風險將以多種形式顯現,包括核戰爭、環境災難、具有危險性的人工設計生物武器,甚至由人工智能驅動的自主殺人機器人。
蒂爾認為,當人類走向“哈米吉多頓”(Armageddon,即“末日決戰”)時,一個“世界政府”將會形成,承諾為人類帶來和平與安全。在他看來,這就是“現代敵基督者”的化身——在基督教教義中,“敵基督者”被定義為上帝的對立者,將在世界末日來臨前現身。
并非“失敗主義”
去年10月,在胡佛研究所制作的一檔訪談節目中,蒂爾表示,這些講座的核心“并非宣揚失敗主義”。他希望通過促使人們更多思考“哈米吉多頓”或“敵基督者”,讓人類社會能找到第三條道路,同時避免這兩種結果的發生。“我認為,用圣經的語言來描述這些事,聽起來可能更極端,但實際上蘊含著更多希望。”他說。
硅谷正陷入人工智能軍備競賽,這促使許多科技界知名人士進行更多精神層面的反思,其中一些人還呼吁以基督教理念為科技發展提供指引。教皇良十四世(Leo XIV)也開始談論人工智能帶來的威脅,甚至在選擇教皇名號時也考慮到了歷史上的科技革命。
“過去兩年,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各方顯然都開始圍繞這個話題展開更高風險的討論。”喬納森·岡德拉奇(Jonathan Gundlach)表示。他既是受戒牧師,也是一名律師,目前正在參加蒂爾的系列講座,其教區信徒中也包括科技從業者。“人們的精神意識有所提升,因為我們感覺自己正在面對一種具有無限潛力的新存在形式,它有點像‘神’。”岡德拉奇說。他透露,蒂爾偶爾會去他曾擔任牧師的教堂做禮拜。
英特爾前首席執行官帕特·格爾辛格(Pat Gelsinger)今年夏天舉辦了一場關于自身基督教信仰的講座。創業孵化器Y Combinator的首席執行官Garry Tan也主持過爐邊談話,探討宗教在科技與科學領域中所處的位置。埃隆·馬斯克近期在公開場合多次稱贊基督教的價值,周日還在X平臺上引用了《新約》中的一段經文。
![]()
埃隆·馬斯克近期在公開場合多次談論基督教的價值。照片來源:帕特里克·普勒爾(Patrick Pleul)/Press Pool
根據對蒂爾過往講座內容的梳理,他提出了一個理論:“敵基督者”可能是某個極具魅力的個人或實體,其反復談論世界末日,從而讓社會相信它有能力管控科技帶來的生存風險,并賦予它所需的權力。
舊金山灣區西門教堂(WestGate Church)的主任牧師杰伊·金(Jay Kim)見證了硅谷對基督教重新產生關注的過程,他認為蒂爾對“敵基督者”的過度關注存在偏差。
“根據我對《新約》的理解,其作者即便提及‘敵基督者’,也很少會引導耶穌的追隨者花費精力去精準識別誰是‘敵基督者’。”他說,“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思考這類問題上,在我看來是徒勞無功的。”
蒂爾的系列講座由非營利組織ACTS 17主辦。該組織總部位于舊金山,由醫療健康軟件初創公司高管米歇爾·斯蒂芬斯(Michelle Stephens)聯合創立。她的丈夫特雷·斯蒂芬斯(Trae Stephens)是蒂爾旗下風投公司“創始人基金”(Founders Fund)的投資人,同時也是安杜里爾工業公司(Anduril Industries)的聯合創始人——該公司是少數幾家獲得美國國防部合同的私營科技企業之一。米歇爾·斯蒂芬斯表示,她與丈夫會和蒂爾一起研讀圣經。
在采訪中,米歇爾·斯蒂芬斯表示,她創立ACTS 17的部分原因,是她與丈夫作為在科技行業工作的基督徒,時常面臨各種疑問。“特雷當時正在創辦自己的科技公司,而他正在做的事——為何要和安杜里爾一起研發無人防御系統——遭到了不少反對。”她說。
ACTS 17是“Acknowledging Christ in Technology and Society”(在科技與社會中認信基督)的首字母縮寫,該組織旨在打造一個匯聚基督徒與非基督徒的社群,圍繞包括宗教、耶穌在內的多個話題展開討論。
斯蒂芬斯表示,有人質疑ACTS 17的工作似乎是在“服務富人”,而非回饋窮人。她反駁了這種批評:“事實上,基督徒在向富人傳福音方面做得并不好。這些富人可能會認為自己如同‘神’一般,這種想法是非常危險的。”
極具魅力的“敵基督者”
“哈米吉多頓”與“敵基督者”這兩個概念幾代人以來一直備受關注與深入研究,尤其是對《啟示錄》的解讀——書中以生動的意象描述了引發善惡終極決戰的種種情景。
在近期的一場講座中,有聽眾問蒂爾某人是否為“敵基督者”。據正在參加講座的初創公司首席執行官內斯特·特卡琴科(Nestor Tkachenko)透露,蒂爾回應稱,這人“不夠有魅力”。
本月的系列講座似乎是在蒂爾與彼得·羅賓遜(Peter Robinson)兩小時訪談的基礎上展開的。羅賓遜曾擔任羅納德·里根總統的演講稿撰寫人,目前主持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的節目《非凡認知》(Uncommon Knowledge)。
兩人在訪談中探討了蒂爾關于“哈米吉多頓”與“敵基督者”理論的資料來源,其中包括《啟示錄》《但以理書》等圣經文本,以及1907年由天主教神父創作的反烏托邦科幻小說《世界之主》(Lord of the World)等虛構作品。
![]()
彼得·羅賓遜為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采訪彼得·蒂爾
YouTube視頻截圖顯示,彼得·羅賓遜為《非凡認知》節目采訪彼得·蒂爾。
訪談中,羅賓遜曾問蒂爾,為何會相信那些被當代社會大多忽視的文本。蒂爾回應:“我們可以認真對待這些文本,而不必完全按字面意思去理解。”
“‘敵基督者’很可能以偉大人道主義者的形象出現,主張財富再分配,或是以‘有效利他主義者’的身份成為極具影響力的慈善家。”蒂爾說,“這些特質本身并非反基督教,但當它們與權力過度結合時,就一定會出問題。”
蒂爾的觀點還在很大程度上借鑒了法國歷史學家勒內·吉拉爾(René Girard)的理論,以及他與吉拉爾的私人對話——吉拉爾曾在斯坦福大學任教。據聽眾透露,在舊金山的系列講座中,蒂爾還增加了新的資料來源,包括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畫家盧卡·西諾雷利(Luca Signorelli)的畫作,以及日本漫畫(manga)。
“從某種意義上說,末日預言只是對人類行為的一種預測——在一個科技力量不斷增強、且使用這些科技不存在神圣限制的世界里,人類可能會做出這些行為。”蒂爾在過往的講座中這樣表示。
說明:本號刊發來自各方的文章,是為了獲得更全面的信息,不代表本號支持文章中的觀點。由于微信公眾號每天只能推送一次,無法即時更新,本站目前在騰訊新聞發布最新的文章,每天24小時不間斷更新,請收藏以下地址(請完整復制),隨時刷新:
https://news.qq.com/omn/author/8QIf3nxc64AYuDfe4wc%3D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