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個月在現場拍下的照片
市北區興隆三路上,有座類似碉堡的建筑物,樣子有點萌萌的,可以說是一座迷你型碉堡,好多年來一直爭議不斷,各種說法都,至今仍是個謎。
“小碉堡”只有大約1.5米高,上沿分布有五個類似瞭望觀察口,接近頂端的弧頂部分,還有4個像是通風口的小圓孔。
![]()
網友俞宗海2006年拍攝的照片
![]()
網友俞宗海2006年拍攝的照片
其實早在20年前,這種爭論就曾有過一段熱潮。
2006年湖島村開始拆遷,文史愛好者探訪的路上,有網友拍下了“小碉堡”的照片,在城市檔案論壇里爭論了多日,也未見統一意見。
![]()
當年這邊未改造的時候,上面圖片中的這座小天橋,就連接著現在的興隆三路和對面的國棉三廠一宿舍,下面是膠濟鐵路,從木頭橋到水泥橋,不知現在這座小天橋還也沒有了。
![]()
興隆三路一端就是“小碉堡”的位置,這條路再往前就是四方海水浴場(第七海水浴場)的入口了。
![]()
“小碉堡”的旁邊是膠濟鐵路,鐵路的另一端就是發電廠了。
![]()
這個月在現場拍下的照片
上圖就是“小碉堡”現在的樣子,小門的位置已經被水泥封住了。
轉眼20年過去了,最近看到網上又出現了一些媒體人對“小碉堡”的介紹,網友同樣是議論紛紛。大致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
有說是日占時期就有的,是一座日軍的單兵觀察哨;(碉堡)
有說是當時電廠遷到四方時,建的安全瞭望哨;(性質還是同于碉堡)
這兩個觀點還是不太敢茍同,值得商榷。首先建筑物的立位太低,其內空間狹窄,即使身輕體小的人能夠鉆進去,也是轉身困難。而所謂的瞭望口也是個視線受阻的口徑,就是這樣一個內部環境,如果說是“碉堡”,鉆進一個人很憋屈的悶在里面,跟關禁閉似的,有何意義?瞭望的是什么,觀察的是什么呢?
![]()
2006年的“小碉堡”(俞宗海拍攝)
有說“小碉堡”的小門以前下面是下沉空間,下去后正好是一人的高度;
有說下面建有通道壕溝,連接著膠濟鐵路兩端。
通過20年前的圖片來看,那時候下面至少是沒有的,也可能已經被填埋了。
有說是膠濟鐵路或是發電廠的檢修閥門;
有說是膠濟鐵路橋梁附近的打卡巡查點;
這兩個觀點有些認可,感覺可以深入研究一下。
有說是德國人的海防線末梢節點,孤山與“北嶺水道部”的觀察死角里。
雖然當時德軍修建的海岸堡壘(五號炮臺)并不在這里,防御示意圖也未見“小碉堡”位置,不過這個解釋可作為參考。
有說是隆興紗廠(后來的國棉三廠)的一個電氣保護裝置,后來被挪移到了這里;
有說“小碉堡"以前是在興隆一路和海岸路交界的一個檢查口,靠近現在的電廠大門那邊,70年代末才被挪到了興隆三路上。(為什么要挪移,還是沒人說得清)
還有一種說法,最早討論的時候就出現過,說70年代末在這里拍電影,這個類似“小碉堡”的建筑就突然出現在了這里,被當作道具使用,完后就留在了這里。
這個和上面那種挪移的說法貼近,但也是值得懷疑,不說挪移這個建筑物費不費事,也沒聽說過什么電影或電視劇出現過這座“小碉堡”乃至這條路。
![]()
前日在頭條號媒體發布咨詢時,一位“足智多謀風箏qT”的網友上傳一張圖片并回復,這種類似碉堡的建筑在歐洲是常見的,作為鐵路尋道使用的一種臨時掩體,有個鐵門,里面關閉外面是打不開的。
圖片中的建筑與興隆三路的“小碉堡”確實非常相似,這或許是一個新的發現。
依舊是眾說紛紜,查了很久,確切的歷檔案史資料還是沒有獲得。但個人意見,這座建筑確實不是碉堡。
![]()
這個月在現場拍下的照片
親愛的讀者朋友,不知大家對這座爭論已久的所謂“小碉堡”有無了解?如有的話也請幫忙獻言解惑,讓這座神秘了好多年的“迷你建筑物”早日揭開面紗。
青島城市檔案論壇公眾號、青島城市記憶頭條號編輯整理發布,轉載請注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