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1979年埃及和以色列和談成功后,雙方這半個世紀以來,就沒發生過戰爭,甚至連小摩擦都沒有。
2005年以色列將加沙地區還給巴勒斯坦的時候,在加沙兩側興建了圍墻。埃及這邊居然也選擇與以色列遙相呼應,也在自己和加沙之間,建了圍墻,而且是好幾道,比以色列那邊的還要高。就這么著,三面圍墻,一面靠海,加沙看上去,就和牢籠沒區別了。
但是這次,埃及卻挺身而出,開始維護哈馬斯。他們不僅把一幫哈馬斯的大佬邀請到了開羅,而且對外宣布,任何在開羅針對哈馬斯的行動,都將被視為宣戰。
這口氣是真夠大的,很明顯這是為了呼應此前以色列方面放出的狠話。此前內塔尼亞胡在襲擊了卡塔爾的多哈以后,曾經放出狠話,誰窩藏哈馬斯,誰就要挨揍。
這么看來,兩家算是杠上了。埃及這邊可不是就說兩句,為了防止以色列突然出手,他們特地增兵西奈半島,這里的軍隊數量已經超過30萬,而且還有2000多輛裝甲車和坦克。
![]()
埃及至少和以色列打過4次
第一次,1948年埃及對以色列發動滅國之戰
1948年5月16日凌晨,以色列建國的第二天,埃及聯合約旦、敘利亞等阿拉伯國家,對以色列發起了滅國之戰。理由是,他們不允許巴勒斯坦地區,建立一個或者兩個新國家,更別提其中還有一個是非阿拉伯人建立的國家。他們要的是,這3個鄰近的國家,瓜分了巴勒斯坦這片土地。
當然了,當時的埃及和敘利亞,和現在不一樣。那時候埃及還是法魯克王朝時代,敘利亞則剛剛結束被法國殖民的歷史,還處于混亂時代。只有約旦,當年是哈希姆王朝,如今還是哈希姆王朝。
這個哈希姆王朝,在阿拉伯世界的地位非同一般,別看人家現在只在一個阿拉伯國家掌權,可阿拉伯一千多年的歷史上,人家這個家族始終都是最大的貴族之一。理由很簡單,人家是先知家族的嫡系后裔。
這里就不扯遠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編者撰寫的《巴以沖突簡史》。總之1948年埃及聯合這幾個國家,就打算把剛誕生的以色列給扼殺在搖籃里。
那以色列人當時還在慶生呢,哪曉得會遭到這么多國家的襲擊,差點就被當場干廢了。結果以色列在國際上找到了美國和蘇聯,在這兩個大國的幫助下,才給他們爭取了一個月的停火期。利用這個停火期,以色列一邊搖人,讓世界各地的猶太人回來支持祖國,一邊購買大量先進的武器,大部分武器來自蘇聯,蘇聯通過捷克斯洛伐克將武器賣給了以色列。所以說,一直以來,以色列和俄國的關系其實并不差。
正是靠這1個月的停火期,以色列積攢了實力,打贏了對手。那么問題來了,當時巴勒斯坦國在干嘛呢?不好意思,當時這里的巴勒斯坦人不敢建國,也沒有這個意識。所以這一戰過后,埃及瓜分了加沙,約旦瓜分了約旦河西岸,以色列則拿下了剩余部分。大致情況是,埃及得到了360平方公里,約旦得到了5268平方公里,以色列得到了5700平方公里。
![]()
第二次,1956年英法和以色列聯合入侵埃及
1956年,以色列聯合英法,一起對付埃及。這時候的埃及已經改朝換代,早在1952年,納賽爾就帶兵推翻了法魯克王朝。
這時候納賽爾認為,蘇伊士運河屬于埃及人民,不應該被英法掌控,所以他打算強行將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這就有點類似當年小張在東北,要強行從蘇聯人手里奪回中東鐵路一樣。
英法肯定不干啊,所以就爆發了這場戰爭。以色列是打算借機分一杯羹,所以在戰爭期間占領了西奈半島。
這個時候納賽爾的神級操作來了,他號召所有埃及人拿起武器來,和每一個侵略者作斗爭。雖然最終他們沒能取得勝利,但卻贏得了國際的支持。在美蘇的壓力之下,英法和以色列只好選擇撤軍。這也是以色列第一次將到手的西奈半島,歸還給埃及。蘇伊士運河也因此被埃及收歸國有。
第三次,1964年到1967年,埃及再次打算滅了以色列
1964年,埃及再次聯合約旦、敘利亞等國,他們打算在約旦河上游建造水利工程,讓約旦河改道,從而讓以色列人沒有淡水喝。結果事情敗露后,以色列先發制人,出手炸毀了該水利工程。
1967年5月,埃及在得到了蘇聯的大力支持后,軍事空前強大,號稱中東第一軍事強國。所以他們有點飄了,不僅要求聯合國軍隊離開加沙,而且還封鎖了以色列前往紅海的蒂朗海峽,這是要玩一票大的了。
結果以色列得到情報后,先發制人,炸了蘇聯支援埃及的幾乎所有的戰機,掌握了制空權。因此,他們只用了6天時間,就擊敗了包括埃及在內的阿拉伯聯軍。
這一戰也是以色列的成名之戰,因為他們不僅擊潰了阿拉伯聯軍,而且還從埃及手里奪取了加沙、西奈半島,從敘利亞手里奪取了一部分戈蘭高地,從約旦手里,奪取了約旦河西岸。直接將實控面積,擴大了6.5萬平方公里。
此前聯合國分給以色列的領土,只有1.51萬平方公里,第一次中東戰爭后,以色列實控面積也只有2萬平方公里左右。這次一下增加了3倍多的實控面積,誰看了不迷糊。
此戰過后,埃及國父納賽爾,再也沒有心情和以色列斗爭了。蘇聯也對他十分失望,強硬地要求納賽爾必須要租借一個地中海港口給蘇聯,否則就不給支援了。納賽爾就是在這種情況下郁郁而終的。
![]()
第四次,1973年埃以打了個平手,走向和談
1970年納賽爾走后,接替他的是昔日戰友薩達特。薩達特一反常態,趕走了所有蘇聯專家,堅決不租借港口給蘇聯。蘇聯只好罵罵咧咧地跑去支援敘利亞了。此后中東又將增加一位實力強悍的大佬,那就是敘利亞的老阿薩德。
薩達特很想和以色列和談,但是他也明白,哭慘有什么用呢?別人同情你,不代表別人就會為你出頭,替你和以色列對著干。薩達特明白,一切都要自己扛,和談是要建立在戰勝基礎上的,否則和談將沒有任何意義。因此,1973年,他又組織了第四次中東戰爭。
這次埃及的情報十分嚴密,所以打了以色列一個措手不及,導致以色列在西奈半島損失慘重。不過后期他們穩定下來后,又扳回一局,殺了埃及一個回馬槍。
最終埃及奪回了西奈半島上,蘇伊士運河東側縱深10公里的地盤,也算是小有收獲了。主要是這次突襲,讓以色列人意識到,以色列不可能永遠幸運下去,長期處于戰爭狀態下,以色列不僅沒時間搞發展,而且極有可能精神崩潰。
恰好埃及那邊也沒實力奪回所有的西奈半島,所以雙方都有和談的心思。這才有了1978年到1979年的和談。
![]()
埃及這是要證明自己又能了
從以上4次戰爭狀態來看,其實埃及是勝少敗多,經常在以色列跟前吃大虧。因此,在1979年以后,埃及和以色列就握手言和了,時至今日,一直沒有爆發過戰爭。
畢竟以色列已經很給面子了,沒有通過戰爭,就主動歸還了西奈半島,那可是6萬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咋想的真不清楚。即便沙漠居多,可以色列是怕沙漠的國家嗎?他們是能在沙漠里種出瓜果蔬菜的國家。
這無非是以色列打算用領土換取和平的一種方式罷了,很明顯,效果非常好。
但這次埃及為什么又堅挺了一把呢?
總體來說,就這么幾個原因:
第一,國際輿論普遍倒向巴勒斯坦
這是顯而易見的事情,從這次聯合國投票來看就知道,五常中的四常,都支持建立巴勒斯坦國,并且支持巴勒斯坦國加入聯合國,只有老美反對。
除此以外,國際上已經有140多個國家支持巴勒斯坦,所以說,這是大勢所趨的事情。埃及作為緊挨著加沙的國家,自然要拿出應有的態度。
第二,埃及想要恢復自身在阿拉伯世界的存在感
納賽爾時期,埃及一直都是阿拉伯世界的大哥。因為他們實力最強,也多次主導了針對以色列的中東戰爭。
但1979年薩達特和以色列和談后,埃及就失去了這一寶座。因為阿拉伯人普遍認為,埃及承認了以色列,就等于背叛了阿拉伯世界,薩達特本人也因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這次埃及站出來發聲,或許是為了恢復自身在阿拉伯世界的存在感。低調了這么多年,或許很多人都忘了,埃及也是一個阿拉伯世界的軍事強國。
![]()
第三,埃及對加沙有特殊的情感
從1948年到1967年,加沙地區一直都在埃及的統治之下。一直到1967年,以色列擊敗埃及后,才奪走了加沙。
所以埃及對加沙的感情,是其他阿拉伯國家比不上的。這就好比約旦對耶路撒冷的感情一樣,畢竟1948年約旦奪取耶路撒冷后,約旦國父阿卜杜拉一世,曾含淚踏上這座信仰之都。
以色列和埃及,畢竟還有和平協議在
1979年,埃及和以色列簽訂了《埃以和約》,自此雙方和平了半個世紀。雙方應該都非常珍惜這段和平時光,所以不到萬不得已,沒有任何一方會主動違背協議。
畢竟大家都不是吃素的,尤其是以色列,常年經歷戰爭洗禮,埃及根本不可能輕易與之交戰。
因此,埃及這次表態,應該是為了給阿拉伯世界一個交代,并非真的要和以色列交戰。反正大家都是糊弄普通人的集團,大家互相給個臺階下就得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