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臥榻上,輾轉兩時難眠。凝望天花板,先數繁星,再點路燈。好容易才迷糊睡去,卻被樓下關門聲驚醒。再度闔眼,雜念紛至沓來,擾人清夢。 若你常經歷這些,或許已被失眠 “盯上”。很多人沒發現,那些習以為常的小習慣,正是把失眠 “請” 來的關鍵。今天就拆解最易引發失眠的 3 個壞習慣,以及實用的調整方向。
這 3 個日常習慣,正在 “偷走” 你的睡意
![]()
失眠并非驟然降臨,它往往是長期不良習慣悄然累積的產物。那些不經意間養成的日常習性,在時光中慢慢發酵,最終催生了這難以入眠的困擾。下面這 3 個習慣,可能你每天都在做,卻沒意識到它對睡眠的影響。
睡前刷短視頻、追短劇,越看越清醒:不少人覺得 “睡前刷 10 分鐘手機再睡” 很放松,可短視頻的快速切換、短劇的緊湊劇情,會讓大腦一直處于 “接收新鮮信息” 的狀態。再加上手機屏幕的 “藍光” 會干擾大腦 —— 本應晚上分泌的 “助眠物質”,會因為藍光誤以為 “還是白天” 而減少分泌。最后往往是刷到凌晨,放下手機卻毫無困意,只能眼睜睜等天亮。
白天補覺 “貪多”,晚上成 “清醒達人”:周末一覺睡到下午,工作日午休一躺就是兩小時,很多人覺得 “白天缺的覺,補回來就好”。但身體有自己的 “生物鐘”,比如固定晚上 11 點想睡、早上 7 點醒。若白天補覺太久,身體會默認 “已經睡夠”,到了晚上該睡的時間,自然沒了困意。慢慢形成 “晚上熬夜、白天補覺” 的循環,失眠也就成了常事。
睡前喝甜飲、吃零食,大腦難 “歇腳”:有人喜歡睡前喝杯果茶、吃塊蛋糕,覺得是 “夜晚的小享受”,卻不知這些食物里藏著 “清醒因子”—— 果茶里的茶成分、蛋糕里的巧克力,都含有讓人興奮的物質(比如咖啡因)。這些成分會讓大腦保持活躍,哪怕身體覺得累,大腦也沒法平靜。
![]()
睡眠環境沒 “踩對”,再努力也難睡香
除了習慣,睡覺的環境細節,也可能悄悄影響睡眠質量。很多人調整了習慣,卻忽視了環境,導致睡眠還是不好。
房間太亮,大腦 “沒法安心睡”:有人睡覺喜歡開著床頭小夜燈,或窗簾沒拉嚴,外面的霓虹燈、路燈照進房間。哪怕是微弱的光,也會讓大腦覺得 “還沒到休息時間”,沒法完全放松。比如開著小夜燈睡,可能會一直處于淺睡眠,稍微有點動靜就醒,醒后再難入睡。建議拉嚴遮光窗簾,關掉所有小燈,讓房間盡量暗一點,大腦才更容易進入深度睡眠。
環境太吵,睡眠總被 “打斷”:住得靠近菜市場、路邊,或鄰居家有小孩,晚上常聽到叫賣聲、腳步聲、哭鬧聲,這些噪音會讓睡眠一直處于 “不穩定狀態”。因為睡覺時耳朵沒完全 “休息”,聽到噪音會讓大腦不自覺 “警覺”,導致頻繁醒來。比如每隔半小時被腳步聲吵醒,第二天會覺得渾身沒力氣,像沒睡一樣。若環境吵,可試試戴軟耳塞,或開低音量的白噪音(比如風聲、溪流聲),掩蓋干擾。
![]()
2 個 “睡前小技巧”,幫你快速入靜
調整了習慣、優化了環境,若還是偶爾睡不著,試試這兩個簡單的放松方法,幫你快速平靜下來。
“腹式呼吸” 法:5 分鐘穩心神:躺在床上閉眼,雙手輕輕放在肚子上,慢慢吸氣,讓肚子像氣球一樣鼓起來(數 3 秒);屏住呼吸 1-2 秒,再慢慢呼氣,讓肚子慢慢癟下去(數 4 秒)。重復做 5 分鐘,會發現呼吸變平穩,大腦里的想法也少了,身體逐漸放松下來,困意也會慢慢冒出來。
“身體放松” 法:10 分鐘卸疲憊:從腳尖開始,逐部位 “放松”—— 先感受腳尖是否緊繃,有意識地讓它放松;繼續向上延伸至腳掌與小腿之處,肌肉在舒緩的節奏中逐漸舒展開來,仿佛被一雙無形的手輕輕撫觸,將緊繃緩緩釋放。接著是大腿、肚子、胸口,輕輕調整姿勢,讓這些部位不緊繃;整個過程專注于身體感受,別想其他事,10 分鐘左右,身體會變輕盈,大腦也會慢慢放空。
![]()
優質睡眠并非“靜候而至”,而是“悉心養成”。它不會憑空降臨,需我們以良好習慣與健康生活方式去培育,方可擁有。改掉悄悄影響睡眠的壞習慣,做好環境細節,再加上簡單的放松技巧,慢慢就能找回 “沾床就睡” 的狀態。若失眠問題持續很久,也可以找專業人士聊聊,不用覺得麻煩 —— 睡好了,白天才有精力做事,生活也會更舒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